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762年,清朝南征缅甸之战为何会铩羽而归?还花费900多万白银?

1762年,清朝南征缅甸之战为何会铩羽而归?还花费900多万白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06 更新时间:2024/1/21 2:15:54

这种外交上的断绝一直持续到乾隆朝时,缅甸方面忽然开始中原朝朝贡,这本来对乾隆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后来却发生一件让他不怎么开心的事情,当时缅甸内部的东吁王朝垮台,取而代之的是贡榜王朝。这个政权很有野心,开始不断的侵扰边境,而且还向边民强征赋税,这让乾隆无法忍受,双方之间由此爆发战争。

清朝与缅甸的战争其实从总体上去看,清军表现的还可以。不仅阻止了缅甸吞并泰国,一统中南半岛,成为威胁中原王朝的力量,而且还拖垮了缅甸。只是由于连续几任清军统帅对缅军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盲目自大。再加上缅甸的恶劣气候让清军忍受不了,这才导致清军没有达到乾隆皇帝的战略预期。

乾隆皇帝继位之前,由于清朝和缅甸东吁王朝都有一摊子烂事要处理,所以双方关系一直都还凑合,大致上维持了一种和平局面。不过当时间来到公元1752年,随着缅甸贡榜王朝建立,缅王囊陀基频繁在中缅边境无端找茬,清朝与缅甸的和平局面便被打破了。

面对缅甸的挑衅,乾隆皇帝因为忙于调兵攻打准噶尔,不想双线开战,因而他便给云南官员授意,让他们自行妥善解决。当时连续几任云贵总督秉承上意,奉行绥靖政策,不敢擅开边衅,清朝也就这么忍了十年,云南的武备也这么荒废了十年。

公元1762年,清朝彻底平定准噶尔,终于从西北脱身,再加上当时缅甸贡榜王朝在边境咄咄逼人,激怒了乾隆,于是乾隆皇帝便在当年下旨,对缅甸开战。时任清朝云贵总督刘藻收到上谕后,不敢怠慢,迅速调集兵马对入侵的缅军进行了反击。

按照刘藻的设想,缅军都是乌合之众,只要天朝大军一到,渣渣们自然缴械投降。但是战争的结果让刘藻丢脸丢到了家,云南绿营兵荒废了十年,战斗力简直低到了让人莫名其妙的程度。几千人追击几百缅军,除擒获五人外,别无战果。并且就这五个俘虏还不知道是不是在路上随便找来的替死鬼。

刘藻知道这个战绩拿不出手,就给乾隆谎报了战功,说自己取得大胜,缅甸撮尔小邦不敢再犯我天朝。乾隆本来也没太在意,觉得缅甸不算什么难对付的敌人,他对刘藻的奏报因而也没太在意。

然而现实再一次打了刘藻的脸。由于缅军根本没有损失,并且缅军上一次犯境,有了一些经验,所以过了几个月,当缅军再次来袭时,清军又是一一样,几千人追击,结果一个俘虏都没抓到。就这样,连续“玩”了清军几次后,缅甸军也算是看穿了清军的虚弱。于是又过了几个月后,缅军搞了个大事件,派出了一支几千人的部队,直接杀到了清朝云南省腹地的思茅县(今天的普洱市)。

丢失领土这在清朝是杀头大罪,刘藻看见这事闹大,他要掉脑袋了,于是他急忙令数千绿营兵前去围剿,收复失地。然而还是老问题,清军战斗力不行,并且缺乏反游击战的经验。这导致清军与缅军交手后,陷入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缅军这只老鼠把清军这只猫耍得团团转,最后成功退到边境。临退回缅甸之前,还设了一个埋伏,歼灭了一百多清军。

此前清军没有损失,即便没有战功,刘藻都还能自己兜着,但现在损兵折将,这事他兜不住了。所以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把乾隆皇帝气的要死,下旨将刘藻降职(刘藻降为湖北巡抚,后来因自责而自杀),并随即派遣陕甘总督杨应琚到云南接替刘藻。

杨应琚跟刘藻是一个德性,他到任后,连基本情况都没摸清楚,天真的以为只要天朝大军一到,缅军自然会投降。再加上当时缅军主动撤退了,清军陆续收复了失地,云南诸多地方官员被表面的军事顺利所蒙蔽,纷纷向杨应琚建言,鼓动他继续对缅作战。于是杨应琚被热情冲昏了头脑,最后拍板,调集了一万清军发动反击。

缅军当时已经撤了,见清军杀来,就想给清军一个教训,采用迂回战术,绕到了清军主力的背后,吓得清军以为被包围了,仓皇撤退。于是缅军又乘胜杀进了云南腹地。清军被追杀了几十里后,也照猫画虎,设了一个伏击,将追击的缅军团团包围。然而被包围的缅军硬的跟石头一样,清军想吃掉缅军,结果把牙给磕崩了。一万多清军最后反而全线崩溃,落荒而逃。

战败的消息传到昆明后,杨应琚慌了,他害怕担责任,就一面谎报前线大捷,一面跟缅军议和。缅军当时也想议和,见清军主动议和,就全盘答应了。然而议和之后,缅军在撤退过程中,又出了幺蛾子。

由于杨应琚急于收复失地,便令清军紧跟在回撤缅军后面。缅军不知道杨应琚当时急于收复失地的迫切心理,还以为清军毁约,就前军改后队,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杀死清军一名游击、一名都司、一名守备,和几十名士兵。

杨应琚当时也不知道缅军在想什么,他也以为缅军毁约了,便调兵万人,在清缅交界处的木邦土司地区与缅军对峙。然后他再次向乾隆皇帝上报,说自己取得了大捷。

这三番四次的大捷传到北京,累计杀敌已有万余人,乾隆也不是傻子,查看地图后,他发现清缅交战地方几乎都在云南内地,如果真的是如杨应琚所言,清兵屡屡获胜,怎么缅兵反倒越打越进来了?于是乾隆派人去实地调查,结果这一调查才发现,前方的捷报全都是假的。

乾隆皇帝听说后,雷霆震怒,派人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又改派广东将军杨宁接任云南提督,负责追剿缅军,收复失地。杨宁到任后,心态跟刘藻、杨应琚一样,他也是外来和尚,搞不清楚具体情况。他以为自己亲自带兵出击,缅军就会拱手而降。结果导致清军新一轮的反击,又被已经打出了心得体会的缅军击败了。

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乾隆皇帝蒙了,自己连换了两个人都吃了瘪,他也开始反思自己要不要继续打下去。不过深思熟虑后,乾隆还是下令反击,因为他认为缅军连续取得胜利,如果不能压制,必然会后患无穷。另外从越南、南掌、泰国等藩属国传来的消息也能证明缅甸的野心极大。

并且乾隆还得知,在缅甸军中有欧洲雇佣军的影子,这是非不好的一个讯号。于是,乾隆调伊犁将军,自己的心腹宠臣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继续主持对缅战事。另外乾隆还给明瑞调了八千四川绿营兵和三千满洲八旗兵助战。明瑞手头上的兵力高达两万五千人。

明瑞与之前的刘藻、杨应琚不同,他是真懂兵略。清军在他的指挥下,连战连捷,缅军被清军围住后,死伤高达两千多人,被缴获枪炮粮食牛马甚多。清朝也在自清缅战争爆发后,取得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捷。

不过,明瑞的运气不好,他率军反击到缅甸境内后,缅甸也结束了与泰国的战争,缅军主力北调,在阿瓦设了一个伏击圈,将包括清军统帅明瑞、总兵胡大猷、胡邦佑等人击毙。只是由于缅军不善于打歼灭战,再加上清军本来也擅长逃跑,所以清兵的主力才没被歼灭,大部分人都逃回了云南。

乾隆听闻明瑞大败、力战而死的讯息后,简直要晕了。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先前的自大傲慢是不对的,因而他开始正视缅甸这个对手,决心与缅甸认认真真的打一场。

几个月后,乾隆任命小舅子傅恒为经略,心腹阿里衮、心腹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同时乾隆还增派了满洲兵一千五百人,贵州绿营兵三千人,以加强前线清军的战力。后来乾隆心里不踏实,又加派了三千满洲兵和两千福建水师兵。加上之前的兵力,一共三万人。

公元1769年二月,傅恒领命出征。傅恒临行时,乾隆帝亲自在太和殿送行,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他,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傅恒也表示自己不胜不归,绝不辜负皇帝的期望。

实事求是的说,清军这一次下了真功夫,打出了水平,从头到尾都是攻,压得兵力有优势的缅军只能守。缅甸国力弱,被清军这么逐步蚕食,即便不亡国,也会元气大伤。事实上,后来贡榜王朝就是因为这次战争而元气大伤,丧失了崛起的机遇。

但是清军能克服自己自大的问题,却克服不了缅甸的瘟疫。清军此次出征三万人,真正战死的才几千,而染病的却高达两万人。如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在前线病死,就连统帅傅恒本人也染病卧床,被送回了北京。(傅恒最终也因医治无效病死)

傅恒回京后,接替他的副统帅阿桂认为再打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他便在没有取得乾隆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自己做主,与缅军议和停战。值得一提的是,缅军的主帅也没有征得缅王的同意。最后,阿桂与缅军主帅议和成功。长达八年之久,花费清朝九百多万两白银的清缅战争也至此结束。

总体而言,清朝没在清缅战争中吃亏,真正吃亏的是缅甸(缅甸被拖垮了,清朝体量大就是可以为所欲为)。但是清军在与拥有欧洲雇佣军和燧发火器的缅军对阵时,明明可以在战争中提升自身军事组织、训练方法以及武备,却没有抓住机遇,丧失了契机,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个结果。

亲,如果对这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更多文章

  • 早晨处理光绪身后事,傍晚咬上夜明珠,慈禧最后一天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慈禧含在嘴里的夜明珠,光绪皇帝临死对慈禧说的话,慈禧口中夜明珠真品图片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意思是人到了生命的最后尽头,就会摆脱此前来自世俗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总结一生,或是希望他人继承自己的意愿,或是通过经验教训去让后人引以为戒。自古以来,帝王将相都习惯在临终前交代好不放心的事情才肯驾鹤西去,在生命的这一刻,其实已经和善恶忠奸没太大关系了,只要放下了内心

  • 乾隆主动退位成为太上皇,三年里他都做了什么?掌大权和坑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皇帝干了哪些大事,乾隆宣布退位和珅吓得满头大汗,乾隆为什么要主动退位

    每每提到乾隆皇帝,都会让我想到“十全老人”这四个大字,十全二字又会让我想到自恋一词。乾隆确实有点自恋哈,在位期间就号称“本朝无能臣”,所有事他一人说了算(臣子心里得多难受)。那且说这位身强体壮又自认为是全皇宫最有能力的皇帝,怎么就突然好端端的将皇位拱手送儿了呢?这还要从他年轻时立的一个flag说起。

  • 乾隆思念爱妃将其追封为皇贵妃,间接导致其死后数百年还不得安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物在历史也是有原型的,就是乾隆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然而,历史原型人物却远没有那么阴险毒辣。在影视剧中,嘉妃是北国献给大清国的“贡女”。而真实历史是金佳氏出生于内务府汉军宝衣世家,与“贡女”沾不上半点联系。虽然不是“贡女”,但是金佳氏确实与朝鲜有着一定的渊源。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图片:嘉

  • 侍卫下棋赢了康熙,半个月后看到侍卫的尸体,康熙羞愧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开始,到辛亥革命后溥仪宣布退位,中国的封建制度绵延两千多年,一共诞生出四百多位帝王,这四百多位帝王中不乏治世明君,但能称得上“千古一帝”的不过寥寥数人,在这寥寥数人中,必然有康熙大帝!康熙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1年,居各君王之最!他执政期间平定三藩、统一

  • 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回来后说了句话,让乾隆立即改变主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刘墉在民间的名声很好,但老百姓又没有见过这个刘青天,所以就幻想这位大人应该是个子很高,像座山一样的盖世英雄。由于每天都要处理政务,所以他需要常常弯下腰,时间一长,背就坨了,弯弯的像个锅子一样,所以就叫他刘罗锅,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说法。这个说法其实是从嘉庆皇帝那里演化过来的,嘉庆朝的时候,刘墉已经很

  • 晚清“搞笑事”,清朝的灭亡不无道理,桩桩引人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3分钟看清朝灭亡,晚清时期的搞笑照片,清朝有趣历史事件

    晚清时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还有许多晚清政府中令人匪夷所思的搞笑事,桩桩引人深思。“电线杆是吸管,会吸走大清的地气”鸦片战争一炮轰开清朝紧锁的大门,一方面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却也经济、科技、思想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以及晚清官僚主义统治者的自私,使清朝

  • 民国各派军阀拥兵自重,为何没有一个敢“自立为王”?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民国各军阀为什么不自立一国,民国各军阀军事实力,民国时期各个军阀有多少军队

    话说,自辛亥革命后满清被推翻,中国正式进入了民国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中华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内忧外患,西方列强横行)。在这段黑暗的时期,整个中国不仅非常的孱弱,而且社会也是动荡不安,被西方列强各种欺辱。当局虽然还在,当早已名存实亡,乱世就是枪杆子说的算,谁的抢杠子多,谁就有话语权。就这样,中华

  • 看了波斯王朝妃子和公主的照片,再也没人说清朝妃子的照片丑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最美公主照片,波斯帝国国王的妃子,清朝古代王妃照片

    纳赛尔丁·沙是波斯卡扎尔王朝的第四任君主,在他上任的第一年就很慧眼识珠的重用尼扎姆,令其实施改革并达到了中兴波斯王朝的目标。所以在农民减负,财政、工商业、社会都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年轻的纳赛尔丁国王开始追逐自己儿时的梦想。当年11岁的纳赛尔丁,得到了一架照相机,从此以后便无法自拔的爱上摄影这项活动。在

  • 民国美女大赏,气质真不是整容、p图就可以拥有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最漂亮民国美人,民国最漂亮女孩照片,民国10大美女个个都漂亮真美

    审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妨来看看民国时期那些高辨识度的美女,都长什么样子吧。民国演员阮玲玉作为无声电影时期的电影皇后,阮玲玉靠着精湛的演技,演绎了多部命运曲折悲惨的女性人生,同时收获了大批的粉丝,无数经典影片享誉影坛。但她的人生也如同饰演的角色般凄凉,自幼丧父,和母亲在上海讨生活,努力成为演员后

  • 侍卫失职惹怒乾隆,大怒之下准备问责,和珅一句话让自己飞黄腾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乾隆问侍卫和珅的问题,大内侍卫和珅,清朝应该对和珅怎么处罚

    幸得这两人保护的和珅从此以后发奋苦读,后来考上了当时的官学咸安宫,自此打下非常夯实的文化基础,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熟读四书五经,其文化程度算是非常高的。因此得到直隶总督冯英廉对他的赏识,于是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十八岁的和珅。虽然背靠这么一颗大树,但是和珅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或提拔,乾隆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