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刘墉在民间的名声很好,但老百姓又没有见过这个刘青天,所以就幻想这位大人应该是个子很高,像座山一样的盖世英雄。
由于每天都要处理政务,所以他需要常常弯下腰,时间一长,背就坨了,弯弯的像个锅子一样,所以就叫他刘罗锅,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说法。
这个说法其实是从嘉庆皇帝那里演化过来的,嘉庆朝的时候,刘墉已经很老了,人老了,背就难免开始有些坨,所以嘉庆有时候戏称他为刘坨子,后来就演变成了刘罗锅。
但他年轻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
刘墉、纪晓岚与和珅号称乾隆朝的三大中堂,个个都聪明绝顶,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喜欢把他们放在一起。说的是乾隆这个皇帝,他很喜欢写诗。
他一辈子写了多少诗呢?四万多首,快追上全唐诗了,全唐诗也不过才四万八千多首,汇聚了两千多个诗人的杰作,乾隆爷厉害啊,真真是以一人之力独挑全唐。
喜欢写诗的精神是值得嘉奖的,但就是水平不怎么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下面这首: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
据说后面那句还是纪晓岚给他补上去的,也是好笑,乾隆的这个水平感觉连“狗肉将军”张宗昌都不如。
除了喜欢写诗,乾隆还特自恋,喜欢找人一较高下。
刘墉就是其中一位,但是刘墉没有和珅那么滑头,所以经常让乾隆感到难堪。乾隆就不高兴了,心中觉得很委屈,就想捉弄一下刘墉。
但他自己又想不出来,于是就让和珅帮忙出主意。
和珅是个高人呐,号称大清朝最强大脑,于是就给乾隆出主意说假装让刘墉去死,到时候刘墉必然害怕得跪地求饶。乾隆一想,这个办法倒是不错,一想到刘墉跪在地上脑袋跟捣蒜似的,心里就一阵窃喜。
这天,他与和珅在御花园召见了刘墉,等刘墉来了以后便笑吟吟地问他:“爱卿,听说你博学多才,朕问问你,何谓三纲五常?”
这些都是常识,自然是难不倒刘墉的,所以他就认认真真给乾隆科普了一下。
乾隆听完很满意,说:“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朕现在要你去死,你可愿,可敢?”
刘墉一听,只差没把辫子都给吓的竖起来,心想原来这是人家挖坑给自己跳呢。但是话已经说出去了,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官场潜规则,刘墉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化解危机。
只好苦着脸朝御花园里的水池走去,乾隆一看,你小子倒是倔得很,朕等着你求饶,没想到你还真的去死。心里又是觉得好笑又有些无奈,他倒不敢真的让刘墉去死。
正想把刘墉叫回来,只听噗通一声刘墉还真的跳进水池里了。
把乾隆与和珅都吓了一跳,连忙让左右侍从去救,一群侍从呼啦啦地往水池边跑,正准备往水池里跳,刘墉自己却拖衣带水的从水池里爬了上来。
乾隆一看他这副狼狈相,更觉得好笑,但又觉得这人真是个直肠子,于是劈头盖脸地问他:“朕让你去死,怎么跑回来了?”
刘墉跪在地上回答说:“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但因为臣在水下遇到一个人,所以就不敢死了?”
乾隆问他是谁?
刘墉回答说:“是屈原,臣跳进河里时遇到了屈原,他问我怎么跳水自尽了?我说是皇上的旨意,屈原回答说,我自尽是因为昏君无能,你现在正逢盛世明君,怎么能死呢?还不回去侍奉君主,造福苍生。臣一听有理,所以不敢死了,就回来了。”
乾隆一听,顿时哈哈大笑,刘墉虽然巧妙躲过了乾隆的戏耍,但到底是成了个落汤鸡,也算是颇为狼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