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故事的男主角叫瞿秋白,瞿秋白生于1899年,是江苏常州人。瞿秋白骨子里透露的诗人和文学家气质,来自于他的父亲。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便是一个资深的老文青,擅长绘画、剑术、医道,且生性淡泊。浪荡江湖,不治家业。瞿秋白不得不寄居在叔父家长大。
瞿秋白从小便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学习天赋,然而却因家贫早早的辍学了。一直到1916年底,得到了表舅母资助,瞿秋白才重新考入了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后随堂兄漂泊至北京,却因交不上学费,最后放弃了报考北京大学。进入了不要学费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
瞿秋白是一个天资聪颖且勤奋努力的人,这样的人不需要任何背景的衬托,走到哪里都会自己发光。在俄文专修馆学习期间,因为成绩突出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
在那里瞿秋白接触到了很多革命的领袖,比如1921年7月6日,在安德莱厅见到革命导师列宁,并将采访列宁的第一手新闻发布到了国内,将《国际歌》翻译介绍到国内。归国后的瞿秋白受邀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故事正是在这里开始的。实际上杨之华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已经有了孩子,孩子的父亲正是沈剑龙。两人自小便是娃娃亲,然而自古以来包办婚姻能幸福的少,两人在婚后便生出了许多难以弥补的矛盾。
实际上瞿秋白当时也有了自己的妻子,她的妻子叫王剑虹。是一个典型的新时代女性,同时也是妇女运动的先驱者。1923年冬天,瞿秋白与志同道合的王剑虹结为了夫妇。然而这段幸福的婚姻却仅过了7个月,王剑虹便因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去世了。
瞿秋白悲痛不已,曾多次写诗怀念王剑虹。在王剑虹去世后,因为悲痛过度瞿秋白的身体也每况日下,作为瞿秋白学生和朋友的杨之华,也曾多次来劝导对方。两人在一起聊文学,聊未来,聊彼此的经历,逐渐生出了特殊的感情来。
瞿秋白也知道杨之华和沈剑龙的夫妻关系并不和睦,瞿秋白告诉对方:你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与此同时他还向杨之华表明了心意,可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女子再嫁已经是脱离传统,更何况再嫁的人还是自己的老师?
所以杨之华并没有答应对方,而杨家父母也并不希望杨之华和沈剑龙离婚,可瞿秋白是一个敢想敢为之人。他决定亲自去杨之华的家中,将事情说清楚。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面对婚变的沈剑龙一见到瞿秋白,竟然主动的向瞿秋白伸出了手说到:久仰大名。
实际上当时的瞿秋白在全国已经是赫赫有名。在俄国期间,他不但翻译了很多革命领导人的谈话,而且还翻译了大量的俄国文学作品。对于很多人来说,瞿秋白已是革命的精神支柱。沈剑龙出生于书香门第,又怎会不认识瞿秋白?
当晚,瞿秋白与沈剑龙、杨之华三人竟然如同朋友一般彻夜长谈。从文学到社会,理想到现实。一宵长谈后,沈剑龙已被瞿秋白的才华所折服。他大方地答应退出,并为二人送上了祝福,还恋恋不舍的要求和瞿秋白正式建立朋友关系。
随后不久,《上海日报》便登出了瞿秋白与杨之华的喜讯,还有沈与瞿正式结交为朋友关系的消息。如此洒脱不羁的感情,发生在民国已属骇人听闻。所以这样的感情也只会在勇敢者以及心胸宽广者的身上实现。毫无疑问瞿秋白与沈剑龙、杨之华便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