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洪秀全不让男女同居,而是设立“男馆和女馆”仿佛是为了供洪秀全自己玩乐,毕竟丈夫又没有在家,自己看上了谁家妻子就带走。
但这种设想肯定是不成立,毕竟瞒得过初一,瞒不过十五。
倘若洪秀全真的只是为了把这些女人发展成为自己的后宫预备役,那就真的蠢到家了。洪秀全虽然后宫妃子多达数千人,但还没有发展到全部通吃的丧心病狂的境地。
这是因为当时洪秀全搞平权运动,譬如当时在太平天国治下,还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考试,因此诞生了中国一个女状元傅善祥。
所以当时在洪秀全的军队里还有不少的女兵,这些女兵多是跟着自己的丈夫一起参加起义。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时这些农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参加起义,毕竟太平天国早中期还没有完成向职业军人的转变,基本上就是一群什么人都有的“乌合之众”。
拖家带口的去打仗无疑容易拉低战斗力,为了让这些男人能够专心打仗,所以洪秀全等人就开始推行“男馆女馆”制度,让这些夫妻分开居住。
免得每天卿卿我我,没事造孩子,妇女怀孕了对军队来说是负担,也容易让士兵分心。
当时洪秀全颁布了一道《天情道理书》说到:
多有父母妻子伯叔兄弟举家齐来,固宜侍奉父母,携带妻子。但当创业之初,必有国而后有家,先公而后及私,况内外贵避嫌疑,男女均当分别,故必男有男行,女有女行,方昭严肃而免混淆。
就像上面说的,当时这些参加起义的农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家里能走得动道的都出来起义了。毕竟这是一个大发国难财的机会,大有一点“跟着闯王不纳粮”的意思,反正打到哪里吃到哪里。
总比在家里饿死的强,但对此现状洪秀全肯定不满意,这哪像是来打仗的呀,所以大手一挥就把这些人分开了。
实际当时洪秀全不仅把男女给分开了,把其他人也给分开了,男的和男的住,女的和女的住,儿童和儿童待在一起,老的和老的待在一起。
残废身体不便的也另行居住,此外其它的手工艺人按照不同的职业也进行分类。
这就有点类似把这些人当成超市里的商品一样给分门别类了,如此一来好像就利于管理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时就有人看出了为什么洪秀全要这样做,在《平贼纪略》中就谈到:
发逆别男女甚严,夫妇不能同居,盖恐贼众引家,不与力战,而设女馆,挈家同行,以系恋之。
意思洪秀全担心这些拖家带口的士兵因为对家庭有所留恋,不愿奋力打仗,一旦出现什么不对的苗头,就举家逃跑。
所以就故意把这些人的家庭给拆开进行管理,实际上有一种把这些士兵的家属给当成人质的嫌疑。因为分开管理了,士兵和他们的家人都没有居住到一起。
倘若要逃跑的话,他自己一个人肯定放心不下家庭,有这样一种牵绊在,士兵们自然不会轻易逃跑了。
这种说法也并非不成立,也确实比较符合当时太平天国面临的现状。
毕竟洪秀全自己都说了,“多有父母妻子伯叔兄弟举家齐来”,人多而杂,管理就是一个问题,一家人一跑,其他人家也会跟着跑。
有时就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对洪秀全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把他们分开进行管理,既能钳制这些士兵,也便于洪秀全进行管理。但是这个制度在推行两年以后就被废除了。
毕竟人家来打仗,无非就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或者捞点小钱充实家庭。
这下倒好,不让人家住在一起了,这不就跟坐牢似的,肯定会引起大家的不满。应该说这种制度违背了人伦,也是它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