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帝为何要武统台湾,称大清是牛台湾是针,一打盹就扎得钻心疼

康熙帝为何要武统台湾,称大清是牛台湾是针,一打盹就扎得钻心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338 更新时间:2024/1/16 13:09:22

当然,还有东南沿海一寓的台湾,郑氏割据着,阻绝了台湾和大陆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不利于台湾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郑氏对清朝所展开的军事活动,给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和平生产和生活,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的大清朝可谓是一堆干柴,只要星星之火,便会成燎原之势,清王朝危机四伏,统治极不稳固。

十几年后,康熙逐渐成年,他首先擒拿鳌拜,夺取权力,消除了朝廷内部的隐忧。接着集中精力削三藩,亲征噶尔丹,经过十数年的努力,终于扫除了这些大的隐患。

然而,对于台湾,很多清朝官员认为,此地孤悬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弃台湾。一开始,康熙也的确是这么认为,台湾地处大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水师,满族将士娴习马步,而不习水战,加之台湾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产落后,经济困难,急需大陆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只要采取经济封锁便能解决之。

因此,起初采用的只是“迁界禁海”,即在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6省沿海及各岛屿的居民内迁30——50里,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严禁一切船只出海贸易、捕鱼。其目的是通过断绝海上贸易往来,阻塞大路货物的出海渠道,切断军用物资的供给,又无法向沿海居民征收粮饷,从而在经济上完全陷入困境,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没有想到的是,这迁界禁海使清王朝的经济最少倒退几十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濒海地区有良田万顷,土地肥沃,生产技术先进,是中原王朝的赋税主要来源,损失是相当大。

同时,强制民众内迁数十里转眼成废墟,又无妥善安置措施,沿海种田捕鱼经商百姓背井离乡,失去生计,不少人便铤而走险,渡海赴台,反壮大了郑氏集团的实力。

尤其令康熙不能容忍的是,和平年代这台湾表面按兵不动,一旦内地有风吹草动,便立即倾巢出动,张牙舞爪,表现最突出的是平息三藩之乱正酣,中原战火弥漫之际,台湾便立即挥兵渡海,乘机发兵攻福建、广东,与清军作战,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

为此,康熙认为,针对当时世界领土最广阔的大清王朝来说,台湾充其量就是九牛一毛,小得可怜,然而,从当年大清朝的地图来形象地比喻,清朝的版图就像一头牛,而台湾就像在牛肚子上的一根钢针,一旦有一丝风吹草动的变故,这根钢针就插进肚子,你一打盹就扎得钻心疼,说不定就会因此而毙命。更让他寝食不安的是,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屏蔽,倘若放弃台湾,必为红毛(指荷兰)复占,外国势力一旦插手,“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

此时,康熙下定决心要收复台湾,如果一直让其这样不去解决的话,那么早晚会威胁到自身的安全的,一定要忍受一时的痛苦,而根除无穷的后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四日,康熙帝力排众议,决定给担任水师提督的施琅在台湾问题上独断专行的权利,下令武力进攻台湾。

施琅率领战船300余艘,水师2万余人,仍自铜山出洋,第2天上午,战船即陆续到达澎湖海外。十六日曾发生小规模海战,双方各有损伤。二十二日清军分三路出击,与郑军决战,施琅亲率主力担任中路主攻。清军利用“风利舟快,瞬息飞驶,居上风上流之势,压攻挤击”,一鼓作气,经过七八个小时激战,大败郑军。刘国轩率所剩几只小舟逃回台湾。

澎湖为台湾门户,一旦失守,台湾即失去了屏障。施琅派员到台湾劝降,联络刘国轩。刘国轩见大势已去,于是派兵监视郑氏统治集团,郑克塽、冯锡范只得上表求降,八月清军胜利进驻台湾。由于郑氏集团政治腐败,所以清廷统一台湾得到台湾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清军至台湾时“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台湾人民是迫切希望国家统一的。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三千。

康熙帝收取了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完成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由此台湾成为我国东南海上的重镇,有利于加强和巩固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

同时,统一台湾,这不仅对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从长治久安的历史角度来看,为往后清朝一百多的安定的确是打下基础,而且没有留下历史后遗症,的确是最明智的做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藩之乱”如何爆发的?前期形势大好的吴三桂为何最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藩为什么吴三桂最强,三藩之乱吴三桂军队的战斗力,三藩之乱吴三桂的战略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外族政权在中原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作为外族政权来说,清朝的统治一直都不是顺风顺水的,从努尔哈赤建立起大清,一直到溥仪退位。清朝一直都宛如汪洋大海之中的一叶扁舟沉沉浮浮,颠沛流离。在清朝统治者在位期间,就曾经发生过许多次谋朝篡位,想要夺取皇权,其中三藩之乱算是多次

  • 他为大清续命百年,却为何被后世骂得最惨?只因他做了这两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时代,只不过是换了几个姓,其本质没有任何区别。而明清相对唐宋,也确实是历史的倒退。原因就是人越来越聪明了,皇家也越来越自私了。大清在康熙末年已经摇摇欲坠,如果那时清朝灭亡会有哪个势力出来掌权呢?而此时出现了一个人,他一手拯救了大清。而他,到底干了什么会被后世谩骂上百年呢?

  • 民国跋扈官二代,一晚赢100多幢上海房子,暴打黄金荣占溥仪弟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解放前上海滩黄金荣被谁打了,黄金荣与溥仪关系,上海滩老大黄金荣晚年

    民国四公子有多种说法,不管哪一种说法,那种是正如俗话说的“雪仗风势,狗仗人势”,他们本身自己没有啥本事,全仗有一个好爹,特别是在军阀混战的民国乱世,军头就相当于土皇帝,在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风格之下,这些官二代们,自然也就养成了嚣张跋扈、明火执仗、肆意妄为的作风。其中排在第一的便是叱咤风云,横行上海滩长

  • 为何皇帝几乎都喜欢和珅而没人喜欢海瑞?若你是皇帝,你喜欢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名人对和珅的评价,清朝皇帝对海瑞的评价,皇帝如何评价和珅

    从秦汉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是在简单地重复着前朝所犯下的所有错误,为什么他们就不纠正呢?作者总结的原因就汇焦在无数个“和珅”和极少的“海瑞”身上。为什么古代皇帝几乎都喜欢和珅(严格来说要把几乎这两个字去掉)而没人喜欢海瑞?抛却虚伪,如果读者您是皇帝,您会不喜欢和珅吗?反过来说,如果亲爱的读者您是皇帝,

  • 清朝的衰亡早从乾隆就已开始,嘉道中衰早就被注定!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的康乾盛世,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但是大家应该也知道,清朝的康乾盛世不过是统治者的一场谎言,但是在这一段历史中却有一个惊人的巧合,那就是乾隆和华盛顿是同一年去世的,都是1799年,这让人不禁感叹伟人总是相似的,华盛顿这位美国国父带领着美国人民打赢了独立战争,乾隆皇帝在不断的影视剧作品的炒作下,也在人

  • 吴三桂本有能力跟康熙一决高下,却走了两步臭棋,将自己送入绝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关外努尔哈赤盯着这时局,随时准备入侵中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选择“卖国求荣”,降了清军。就这样,满清大军得以入关,最终建立了统一的大清王朝。虽然投降了清朝,但是吴三桂在晚年时又起兵叛乱,这是因为何事呢?他虽起兵叛乱,但是最终却没能有个好的下场,只是因为他走错了一步棋,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图片:山海关

  • 一样都是下江南,为什么乾隆就被骂败家子,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乾隆是个败家子吗,解读乾隆下江南,历史上真实的乾隆下江南都在干嘛

    康熙微服私访记上被许多人都看过,这部电视剧不仅还原历史,而且剧情也十分精彩,在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康熙皇帝6次南巡,但其实在康熙皇帝的一生中不仅仅出巡过6次。康熙其实东南西北哪个地方都去过,北巡来到塞外加强与盟国的友好往来,巩固边疆的安定,南巡巡视河工,拉拢江南的士族商户,大兴水利和商业。6次南巡每一

  • 从买官到雍正第一红人,为何说李卫做出的贡献,远超过他所得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雍正为什么重用李卫,李卫为何能受三朝皇帝赏识,李卫为何能得到雍正的赏识

    ·亦正亦邪是假,黑白两道通吃是真徐峥饰演的李卫,虽然流里流气,但内心深处嫉恶如仇。他不懂官场规则,但总因不按规则出牌,加上千百万的好运,他才能活到最后。但真实历史中的李卫,做人做官不但中规中矩,而且在官场上和同僚的关系还很不错。但即使像朝廷里“宰相”鄂尔泰亲弟弟一样的人物得罪了他,他一样格杀勿论。而

  • 满清最尊贵的十大姓氏,清朝灭亡后,他们都改成了什么姓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大清王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王朝,其两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极其辉煌的,只是最后没落罢了。而满清最为尊贵的十大姓氏,他们在清朝灭亡以后,亦是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也都纷纷改了姓氏。一起来看看满清的十大贵族姓氏都改成了什么姓氏吧?爱新觉罗氏相信这个姓氏很多人都是不陌生的。它是清朝皇室姓氏,虽然在满族的姓氏

  • 为何说清朝的国门比明朝更加难守?看清朝面对的边防压力,真险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清朝扩张战略无论是清朝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还是当代,很多人认为清朝当时对外扩张是很不理性的,也是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所不划算的。如果只从经济上考虑,清朝花大价钱将西藏、新疆、云贵、蒙古、台湾,乃至更远的缅甸部分、高丽部分纳入自己的版图,并对其进行实际控制是很不明智的。清朝在入关之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