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传庭手握10万精兵,为何被李自成打得全军覆没?

孙传庭手握10万精兵,为何被李自成打得全军覆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365 更新时间:2024/2/5 21:02:50

崇祯十一年(1638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在潼关南原以重兵埋伏,聚歼起义军,打得李自成仅率18骑突围而走。

在当时,陕西境内的义军基本被扑灭,如果再加一把劲,不说能逮住李自成,最起码朝廷也不会像后来那样,失去对时局的掌控。

然而,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崇祯大帝的命令下来了。

崇祯十一年八月,多尔衮率清军从密云突破长城进入关内,由于大帝的瞎指挥(派一个太监去监军),宣大总督卢象升战死,以致京城戒严,再无人能迎战清军。于是大帝紧急从各地抽调精锐进京勤王。而孙传庭和洪承畴都在被征招之列。

对于进京勤王,孙传庭没意见,但是他反对把陕西精锐留在京师。因为他认为如果把陕西精锐留下,用于守卫蓟辽。那么李自成很快就会死灰复燃,之前的努力也全作废了。

秦军不可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也。

但是,崇祯大帝在杨嗣昌的影响下,对此提议据不理会。他认为闯贼不足为患,朝廷花点钱安抚就好了,清军才是大敌,他要留着中原精锐出关打大仗。

崇祯大帝这一骚操作的结果,就是中原精锐就都留在了蓟辽,起义军余部也因此获得了喘息之机。而孙传庭则因为不满,想引病告休,惹得大帝大骂,不仅被贬为平民,而且还被关进了大牢。

半年后,河南大旱,流民高达百万,李自成见机,从陕西杀向河南,很快就拉起了一支十多万人的部队。孙传庭此前的预言,果然得到了应验。

按道理说,义军死灰复燃,朝廷自然就得精锐去剿。然而,崇祯大帝此时却没兵可派。

为什么呢?因为同一年,皇太极命济尔哈朗和多铎包围锦州,关外告急。崇祯大帝在审时度势后,认为先救锦州要紧。

为此,他令洪承畴为援锦统帅,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和吴三桂八位总兵及步骑十三万出关,会兵于宁远,解锦州之围。

所以此时,他手上自然也就无兵可派了。

崇祯十四年(1641年),这是明朝历史上非常关键的一年。堪称是转折之年。

在这一年,洪承畴的援锦大军被皇太极打得大败,53783人战死,数万人被俘,13万精锐仅有吴三桂一支保存了下来。

而在中原战场,被抽调了精锐后,明朝的地方部队根本打不过起义军,李自成的人马越打越多,而明朝连续两任三边总督(傅宗龙和汪乔年)则都战败而死。两年前与孙传庭抬杠的杨嗣昌直接因此气死,为他当年的愚蠢买了单。

连续击败明军,起义军在河南、湖北一带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根据地,今非昔比,可谓是鸟枪换炮。而朝廷则失去了对中原的掌控。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第二次围攻开封,崇祯大帝闻之震惊,因为开封要是守不住,义军顺势向北,京城也会受到威胁。而此时关外已经惨败,清军压境,京城已无法再承受两面夹击了。

于是崇祯终于想到了监中的孙传庭,重新用他,并在不给钱粮的情况下,令他率几千兵马驰援开封。

然而前面已经说了,义军此时鸟枪换炮,早已不是当年的流寇部队。

孙传庭还没到,义军就在朱仙镇之战中歼灭了明军十八万人,左良玉率领明军残部狂逃几百里,军心士气涣散到了极点。所以孙传庭的这次“救火”,必然是凶多吉少。

面对这种危局,孙传庭向崇祯大帝请求,希望大帝能给钱给人,并宽限他一段时间,让他练出精兵后再去迎战李自成。

然而孙传庭的合理建议却遭到了大帝的无端揣摩。大帝就像当年逼洪承畴一样,逼迫孙传庭率编练未成的军队出战,孙被迫无奈之下只好出战,结果在柿园之役被打的惨败。

PS:柿园之役,孙传庭的指挥没问题,明军战败是因为军纪不严。初战击败义军后,食不果腹的新募明军争相抢夺战利品,导致行军队列混乱,被义军顺势反击打败。

之后三个月时间,保定总督杨文岳和平贼将军左良玉又先后在南阳和襄阳被李自成的义军击败,河南战事糜烂到了极点,已无可救药。崇祯大帝对此颇感不满,他又一次逼迫孙传庭出战(因为已经没人了),并严厉训斥了孙传庭的整军备战请求。

当时有不少明军都投降了义军,而孙传庭在大帝不给钱粮前提下,要自募军费兵马,必然少不了要拿关中士绅开刀,逼他们捐钱捐物。再加上大帝本就不信任孙传庭,所以当关中士绅造谣孙传庭养寇自重后,大帝怕孙传庭不受节制,便下手敕催战,逼得孙传庭无可奈何。

对于大帝的不合理出战命令,兵部侍郎张凤翔屡劝不止,他希望大帝冷静,说孙传庭是唯一的希望,皇上没家当可败了,孙传庭不可再轻动。

孙传庭也飞书京城,言辞恳切的说:李自成靠不纳粮的口号吸引百姓投靠,但他却不恢复生产,就知道抢富户。只要我们坚守不出战,李自成的百万大军用不了五个月,就会断粮。而断粮后,必然是军心涣散。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计守潼关,待他们军心涣散之后,再出击。

然而,大帝以钢铁般的意志拒绝了这些凡夫俗子的愚昧之见,坚决逼迫孙传庭送死。

结果,崇祯十六年七月,孙传庭被迫出关与李自成决战。

这一战不用多说,两个字——惨败。最后的四万精锐灭了,孙传庭本人也身死战场。

事后,大帝懊悔不已,但他本人又不愿意承担催战失利的责任。于是他就下了一道非常败人品的圣旨——以“诈死潜逃”为借口,把大军战败的罪名都扣在了孙传庭头上。而大帝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也很快遭到了报应。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大军进抵山西,没有一个明朝统兵大将再愿意出战。吴三桂在山海关坐视观望,左良玉在武昌也是坐视观望。没有人愿意为大帝背黑锅。大帝最后殉国时,身边除了一个老太监,再没人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江用70位梁山好汉的性命,得来的楚州安抚使,放到现在是什么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江最后的官职,历史上宋江的职位,宋江最后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登科后》写出了孟郊在人已经进入中年,但是终于得偿夙愿,成功考取了进士的喜悦心情。在《儒林外史》中,有一段很著名的故事情节,就是《范进中举》,作者描写了范进这一角色在成功通过了科举考试,勉强进学以后,竟然欣喜到了疯魔的程度。通过这些夸张的情节和诗句可以看出来,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能够考

  • 岳飞虽已死,后裔却是一代比一代牛,二十一世孙战功不输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岳飞的母亲教育岳飞学习,正史上的岳飞有多厉害,小说中的岳飞与历史上的岳飞

    “三十功名尘与土,五千里路云与月。”一首《满江红》,寄托了岳飞无限壮志与雄心。奈何英雄不敌流言,精忠报国未实现,便已身死。岳飞虽战功赫赫,却无法为国尽忠。一代英雄没落,忠义精神却世代相传。其子孙后代,留名史册之人数不胜数,真可称得上忠烈世家。其中,最让人敬佩的,应当是岳飞的二十一世孙,其战功与岳飞相

  • 宋代营造私家园林是风尚,为何收取门票?有哪些诗词表明了此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苏州沧浪亭便是由其首位主人—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购地所建,好友欧阳修在《沧浪亭》一诗中对苏舜钦营造宅邸的花费坦言:“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北宋初年,李侯在其寓所“开一园,构一亭,竹树花卉少而且备,游赏宴息近而不劳。其始也,患土地之不广,则倍价以市之”,营造所费多达四百万贯。尽管这些私家园林

  • 常遇春提议直捣大都,为何被朱元璋喝止?之后才知道有多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常遇春和朱元璋的关系,常遇春死朱元璋痛哭,朱元璋为啥不杀常遇春

    北伐事关重大,必须要选精兵良将,朱元璋命徐达挂帅,常遇春为副帅,又派冯胜、薛显、傅友德各领一军,使当一面,这也差不多是他麾下的最强组合了。除了挑选将帅,在作战方案上朱元璋也是亲力亲为,他与刘基等人数次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作战计划。会上,常宇春等人都认为,南部已定,尚未攻占的云南、四川,对吴军来说不是威

  • 嘉庆皇帝如此勤政,清朝却更不行了,有这3原因,换乾隆也没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真实的嘉庆皇帝,嘉庆皇帝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嘉庆皇帝是一个好皇帝吗

    嘉庆皇帝名永琰,是乾隆的15阿哥。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贵人,34岁才生的他,可见并不受宠。他既不是嫡出,又不是长子,为啥皇帝轮到他来当? 其实,他也是运气极好,前面的哥哥们死的死,剩下的和皇上关系不好。其中五阿哥大家比较熟悉,也就是还珠格格里的永琪,很受父皇钟爱,本欲立为储君,后也病逝,主要是乾隆自

  • 唐朝节度使频频造反,而清朝总督却无人反叛,清朝“高明”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节度使权力有多大,明清总督和唐朝节度使的区别,唐朝节度使割据一方的原因

    一句话概括:一个权力受到制约,另一个则很少受制约。只有制约的权力才会听命于中央,不受制约的自然会引来割据,甚至叛乱。清代的总督制度原本是从明朝那继承过来的,临时因事而设,事情结束了就撤走了,这就是临时性的职位。清朝建立后,总督与巡抚成为行省常设的长官,与六部平等出入,权力很大。 为了防止总督专权做大

  • 哪两个盗贼闯入了圆明园?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雨果有何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关于圆明园和火烧圆明园的资料,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资料,雨果对英法火烧圆明园的评价

    英法联军决定绕道安定门、德胜门,前往圆明园。十月六日,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开始了疯狂的抢劫。闯入圆明园的首先是法国军队,他们每个士兵的口袋里都装满了珍品。 在他们的军营里,准放着珍奇的钟表、绫罗绸缎,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总价值达三千万法郎。虽然英军来得比法军稍晚了一点,但园内的珍宝依然没被抢完。搬不

  • 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只跟这个人见了两面,从此统治了满清半个世纪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咸丰皇帝与慈禧的故事,咸丰皇帝评价慈禧,咸丰皇帝和慈禧啥关系

    尤其是慈禧太后,她在听说奕訢到热河后,心中联合奕訢一起谋权的计划开始逐渐明朗了起来。 从血缘关系上说,奕訢是小皇帝的亲叔叔,是两位皇太后的小叔子。虽然,他们之间有君臣尊卑的关系,但是,跟一些远支的亲王和异姓大臣相比,他们始终比较亲近一些,可以算是一家人。而且,中国有些俗语是这样说的:“血浓于水”“

  • 咸丰皇帝5个军机大臣,有4个成了顾命大臣,剩下1个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咸丰皇帝身边的大臣,咸丰皇帝一生政绩,咸丰皇帝八大权臣结局

    ▲清朝军机大臣 也正是因为如此,皇帝不管是处理私事还是公事,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军机大臣,比如说临终托孤这样的大事,军机大臣就是老皇帝托孤的不二人选。 咸丰皇帝去世时同治皇帝只有6岁,不具备处理朝政的能力,于是咸丰皇帝就给他找了8位顾命大臣,当时军机处有5位军机大臣,其中4位都有幸入选其中,只有1位

  • 咸丰年间七涧桥命案,只因小吏从中作梗,致使案件越发扑朔迷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咸丰三年,深秋某夜,四川合州城东七涧桥鞠家大门前赫然躺着两具男尸,一个是这家主人鞠海,另一个是他二十岁的儿子鞠安,父子二人陈尸血泊之中,其状惨不忍睹。 鞠家为当地小康之家,父子两个都是为人和善的大夫,擅长治疗蛇毒,而鞠海的妻子向氏以及儿媳周氏更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一家人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和和美美,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