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气势汹汹向北京杀来。除了宁武关守将周遇吉拼死抵抗壮烈牺牲之外,大顺军一路所向披靡。手握重兵的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不战而降,山西亦落入大顺之手。崇祯急令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却鲜有响应。
如果说吴三桂是因为犹豫不决出兵迟疑而失去战机,那刘泽清就是故意见死不救。大顺军迫近北京时,崇祯帝命他率部火速入卫京师,他谎称坠马受伤,拒不奉诏。不久大顺军进入山东,他却带领主力向南逃至淮安。
熟悉地理的同学都知道,山东到北京的距离相当之近,而刘泽清此时拥兵二十余万,却拒不奉诏,坐视京师失守。倘若刘泽清能在第一时间驰援京师,再配合吴三桂的关宁军,击退师老兵疲的大顺军,应当没有任何问题。即使京师失守,刘泽清也应该保崇祯帝赴南京,保江南半壁,则明朝尚可延续,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可崇祯帝所指望的三路援军中,吴三桂拖拖拉拉、唐通不战而降、刘泽清是干脆抗旨。大顺军打到山东,他就继续南逃,边逃边抢,还打着大顺军的旗号抢。可他非但没有受到惩罚,还混得风生水起。南明建立后,他因为拥立福王朱由菘登基有功,被封为东平伯。
刘泽清开府淮安,府第的规格不亚于王府。甲第宽敞,门馆壮观,花园曲渠,金碧辉煌,高屋深墙,剑卫林立。在淮安他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有人问他,清兵若至,如何守御?他恬不知耻的回答道:敌军若至,吾选择江南一郡,占山为王罢了。这种典型的军阀思想在明末非常普遍,南明的江北四镇总兵全都飞扬跋扈、拥兵自重,只知享乐,丝毫不以国事为念。
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扬州告急,南明朝廷命令刘泽清等人前往支援,可是他再次原地踏步,坐视扬州陷落,督师史可法壮烈殉国。清军一至,他就果断投降,尽管他有二十万大军,却还是义无反顾的向几千清军投降。
刘泽清降清后,被解除兵权,恩养在京,还被清廷授以三等子爵。而他的数十万大军则成为了清廷的马前卒,残酷镇压江南各路反清势力。顺治六年(1649),刘泽清见时局混乱,断定清朝国运不久,秘密派遣侄儿刘之干与麾下副将郑隆芳、姚文昌潜往南方同南明联络,企图起兵反清。然而事情败露,起义随即被平定,而刘泽清也被人供出是事变的主谋,最后清廷将他凌迟处死。
一生拥兵自重、目无君上的刘泽清,坑了崇祯帝、史可法等诸多历史名人,最后却因为反清而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他本有机会拯救明朝、拯救南明,却只顾保存实力而坐视不理,等到自己起兵又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实在是令人无言以对,无话可说。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