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建立前百越已进入奴隶社会,楚国灭掉越国,秦灭六国后南征百越

秦朝建立前百越已进入奴隶社会,楚国灭掉越国,秦灭六国后南征百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724 更新时间:2024/2/28 11:54:41

下面系统地讲一下越这个族群:

“百越”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的成员,他们的历史乃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

“百越”的名称和位置

“百越”的名称正式见于史籍,是在战国时期。但早在战国以前,我国史籍中就记载了他们的活动,说明在三千多年前“百越”就同中原地区有联系。秦统一之前,“百越”民族的分布及各支的分类,在中外学者中是有不同看法的。其实,“百越”中的各支,同其他民族一样,“固然是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但也是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大体说来有如下几支:

于越,散布在今浙江境内,基本上以绍兴为中心。起先,他们“披草莱而邑”,春秋时建立越国,并曾称霸于长江下游。周郝王九年(前306年)楚国灭越。于越人所居地区就成为楚国的一部分。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后,这部分越人居留地区自然成为秦王朝版图的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于越人,早在越被楚亡后,向南迁徙,有的至今日福建、台湾,流落海上或迁于澎湖,有的来到海南岛,有的则进入今日之越南境内。这些南迁的于越成了南越、闽越和西瓯的一部分。

东瓯地区示意图

东越,也称瓯越。居于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大致以温州一带为中心。闽越的势力范围,在今福建省,以福州为中心。南越在岭南地区,包括今广东、广西,以及越南等地。西瓯,居今广西地区。雒越,“在今日越南的北部”,或说其就是南越中的一部分。

除上述大支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名称各异的越人,他们生息、繁衍在今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和越南等广大地区。

越人社会概况

“百越”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以其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标志,长久地放射着光辉的异彩”。其中各支的社会发展程度,因情况不同而各异,但多数地区在秦统一前已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阶段。

其首领一般称“君长”、“君”,土地已由氏族公有开始向私有转化,“民垦其田,田名为雒田”。“雒”是姓氏,《南越志》中有“雄民”、“雄侯”、“雄王”、“雄将”之称,反映了越人中已出现等级制(一说“雄”为“雒”之误)。

考古资料也说明,秦统一前越人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如广西艮山岭战国末年的西瓯墓葬,诸墓坑大小不一,随葬品亦多寡不一。没有腰坑的(这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普遍葬式)占百分之七十九。

越人

可见,越人居住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由于进入阶级社会不久,原始社会的残余还长期在越人中保留着,如到东汉、三国时,在未融入中原民族的越人中,仍然“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交趾糜泠、九真都庞二县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为俗”。这种风俗大概在秦统一前普遍流行于越人中间。

越人有其不同于中原华夏族独特的文化。据专家总结,其文化有七大特点:断发文身、契臂、食异物、巢居、语言不同、使舟、水战和使用铜器。

参照文献和考古资料考察,上述概括基本不差。其中“断发文身”和使用铜器为最显著的特征。尤其是“铸铜为大鼓”为越人独有,考古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这种记载是可靠的。此外,在服饰和其他生活习惯方面也有许多地方与中原民族不一样,表现了越人独特的方式。如衣服“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贯头”,东方的越人盛行七八岁以后举行拔牙仪式,以及“悬棺葬”等等。

这一切均表明,越人与中原的华夏人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但同时,在秦统一中国很久以前,越文化同中原文化就有交流。据记载,周代越裳国就“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

当时,还有骆越人(在今广西南部)向周王朝献“大竹”,仓梧部落(在今广西东部)给周成王献“翡翠”,以后的往来更是史不绝书。中原的文化也在很早以前就传播至越人居住的地区,从考古资料可知,在广西平乐及其附近,发掘出印有越族特点的几何印纹陶器出土的同时,也有商周王朝的铜器出土,广西兴安就出土过商代铜器,恭城也发现过春秋战国之际的有青铜器的墓葬等等。

这都证明:中原文化与越文化的交流有悠久的历史,而这种交流对双方的文化和社会进步,都是极其有益的。

楚国灭越

周郝王三年(前312年),正当秦、韩、魏与楚齐对峙,楚调发大军包围秦兵于曲沃和商於的时候,越王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挥作战的大船)、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送给魏国,支援魏国。

这样运送大批水战所需的军用物资到魏都大梁,必须从长江经邗沟,再经淮水和鸿沟,可知当时越的国力仍能控制邗沟和淮水的航行。这时越王原要伐齐,经齐王使人游说越王,越不攻齐而攻楚,被楚打败(《越世家》误以为楚威王时事)。

因此楚图谋灭亡越国,消除后顾之忧,并扩展领土到江东一带。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有争立君位的内乱,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趁这个时机图谋攻灭越国。

楚国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活动了五年,到周郝王九年(前306年),楚国乘越内乱,把越国灭亡了,把江东建设为郡。

秦王朝开始统一“百越”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秦灭楚后,就以灭楚的军队“因南征百越之君”,开始了统一“百越”的历史性进军。不过,由于当时中原地区战事尚未最后结束,所以进军的速度相当缓慢,到秦王朝建立后二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才正式拉开了战幕。

百越示意图

1、攻取闽越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冬,尉屠睢率领早已结集于边境的五十万秦军中的十余万人,分东西两路,向“百越”地区大举进攻,秦军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是闽越。由东路军主攻。

这路部队又分为两路:一路驻余干(今江西余干、平乐一带),此地北通鄱江,南连龙窟河,为闽越人由东北出江淮之要道;另一路聚集于南野(今江西南康西南),此地据赣江上游,是闽越人出入南岭口的必经之路。

这样,面对着秦的会稽郡的闽越,又处于两路大军夹击之下,形势非常不利。再加上闽越“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所以,在秦军凌厉的攻击下,闽越立即被占领。就在当年,秦王朝在此地置闽中郡,东瓯也归入秦的版图。

攻下闽越后,东路秦军取道揭扬岭与攻取番禺的西路军会合,向南越进攻。

2、攻取南越

秦的西路军向居于岭南的南越进攻。这一路也分两队:“一军塞钾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即在“镡城之岭”(湖南清县西南)和“九嶷之塞”(湖南宁远县南)分别集结、扼守。因为这里是由湖南进入广东和广西,即南越和西瓯的通路。

秦攻百越形势图

约在与进攻闽越东路的同时,扼守九嶷之塞的秦军也向南越进击。他们取道湟溪,突入南越西北部,随后又顺北江而下,攻占了番禺(今广州附近)。这时,攻闽越取胜后的东路军也前来会合。于是,秦军从东、北两面形成对西瓯、雒越的包围形势。

至此,秦军的进攻还是颇为顺利的,一举解决了闽越和东瓯的问题,又迅速占领南越的中心番禺。剩下的就是攻取南越全部地区和解决西瓯、雒越的问题了。

秦军开始还能取得一些胜利,“杀西呕君译吁宋”。但不久就碰到空前的困难。首先是岭南地区河道纵横,给秦军行军和运输造成极大障碍;其次是越人的英勇反抗,使秦军遇到重大损失。“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喜“剽杀人”。

越人开始由于毫无准备,所以一触即溃。但当惊魂稍定之后,他们就利用自己的优势同秦军进行顽强的较量了。他们采取的战术是“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又利用岭南山高、谷深、苔滑、水多的地势,发挥自己善于爬山涉水的特长,使北方来的秦军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乏绝,“士卒劳倦,越乃出击之”。

他们“相置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秦兵被打得大败,“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按:“十”或为衍文)”。秦军既不能取胜,又“进而不得退”,处于越人的包围之中。这种紧张艰苦的时期,延续了三年之久。

灵渠示意图

但是随着灵渠的修成,为秦军取得统一南越的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秦尉任嚣、赵陀、屠睢等 “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粮食、给养通过水道源源不断地运来,保障了秦军作战的需用。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末,秦军终于将包括西瓯及雒越在内的“百越”之地全部占领,取得伐“百越”的最后胜利。

秦巩固百越统治的措施

岭南地区物产丰富,但人烟稀少。秦王朝统一南越后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向这里移民。就在战事取得最后胜利的这一年,秦始皇便征纳内地“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陆梁”即指今日广东、广西地区。同年,秦政府在这里正式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南海在今广东境内,郡治在番禺(广州附近);桂林在今广西境内,郡治在桂平西南;象郡则包括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以及越南的中部。这时,秦的南部版图达于“北向户”,从此这里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都统一于秦王朝的郡县组织之下,而成为秦封建政府属下的一个区域。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政府又将五十万罪犯谪戍到这里开垦土地,与越人杂处。这对岭南的开发无疑是有好处的。

在进军岭南的过程中,和取得胜利之后,秦政府又在这里修筑了不少城、关。其中至今可考者在今广西境内之大融江、小融江间有秦城,城北三十里处有“严关”;在今大庾岭上有“横浦关”,“横浦关”又称“梅关”或“红梅关”、“岭南第一关”;在今广东英德县西南有“淮口关”(又称“横浦关”);在今广东省阳山县东北有“阳山关”;在今广东阳山县西北四十里之茂溪口有“湟溪关”。横浦、阳山、湟溪均建于连江上,地势险要,名曰“三关”。这些城、关同水、陆路的修建相配合,将内地同岭南进一步联系起来,是统一“百越”的重要措施。

更多文章

  • 周瑜去世前说:此人不除,后患无穷!后来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周瑜简介,周瑜死前的真正遗言,周瑜死后谁结局最好

    然而在周瑜去世之前,曾经留下8字遗嘱,嘱咐孙权一定要当心一个人,不然后患无穷。对此孙权把周瑜的话当耳旁风,果然11年之后东吴的麻烦就来了,那么让周瑜死前依然念念不忘的人到底是谁呢?实际上,他正是蜀汉政权的开创者——刘备。原来在当初曹操大军南下的石虎,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迎击曹军,将曹操打得大败

  • 孙权北伐接连失利加之刘备的威胁更为突出故其趁关羽北伐时偷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正史关羽是投降孙权吗,刘备张飞关羽孙权哪个厉害,刘备打败孙权的历史过程

    因此,孙权不但不会趁关羽北伐的良机继续进攻曹魏,反而认为这是夺取荆州最好的机会。关羽北伐之前,孙权在忙些什么?关羽北伐始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7月,结束于12月,前后历尽5个月的时间。关羽北伐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是孙权也没有闲着,他一直在谋划着两件事情:一件事就是图谋荆州,另外一件事就是在图谋曹

  • 严尤为劝阻王莽攻打匈奴对周、秦、汉三朝进行评价以借古讽今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从古至今的职场中,最棘手而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莫过于指出领导的错误。假如直说,很容易损害领导的威严,不仅达不成目的,还会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但若太过于拐弯抹角,则很有可能会让对方听不懂,起不了效果。因此,高明的部下,经常会选择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有时甚至不得不有偏向性地扭曲事实。新朝的严尤就是这

  • 七国之乱后反叛七国的国王或自杀或被杀,汉朝集权程度进一步加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七国之乱汉朝地图,汉朝七国之乱的真实历史,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这场叛乱仅仅数月就被平定,那这些造反的诸侯王下场如何呢?吴王刘濞刘濞,是高皇帝刘邦次兄合阳侯(代顷王)刘仲(喜)次子,二十岁就跟随叔父刘邦出征叛乱的淮南王英布,立有功勋。击灭英布的叛乱,是高帝刘邦最后一次亲自率军出征。此时的高帝已垂垂老矣,而且伤病缠身,自知命不久矣,再加上在平定淮南叛乱时,亲眼所见

  • 三国名将马超的弟弟创立此国,如今美女如云,中国公民可免签入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导语: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将领在海外建国,比如秦朝时期的赵佗,他被秦始皇派去征讨南越,后来秦朝灭亡,赵佗就兼并了南方大量领土建立了南越国。还有梁山好汉的混江龙李俊,他没跟宋江一起征讨方腊,而带着几个兄弟南下建了一个国家,也就是如今泰国的前身。三国时期马超的弟弟同样也建立了一个国家,而且这个国家至今还在,

  • 项羽勇猛无敌,为什么楚汉之争还是输了?是因为缺心眼?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楚汉战争为什么项羽会失败,刘邦项羽楚汉争霸,楚汉争霸项羽失败原因

    秦末时期,天下大乱,在这时候,先是出现了陈胜吴广起义,其后楚地的起义军就越来越多。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末时期,最先起义的就是楚国旧部,这一点与楚国与秦国有很大的关系。只不过到了最后,陈胜吴广起义以失败告终。虽然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但是陈胜和吴广开启了秦末时期的起义大局。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末的起义军就越

  • 魏相与霍光有多次摩擦,后来曾劝阻汉宣帝征伐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霍光与匈奴的战争,汉朝霍光灭匈奴,魏相被逼死

    魏相劝阻汉宣帝的话,在史料上是有记载的,魏相的整个叙述,非常谦卑,言辞犀利,有理有据,最重要的是,魏相言语中露出的格局非常宏大。魏相这个名字出自《易》“省视也。从目从木。“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是辅助者的意思,也代表了魏相的家人对魏相的期盼。后来给魏相起名字的父母果然期望成真,魏相做了汉朝丞相。魏相

  • 王充的《论衡》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反对东汉盛行的谶纬神学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充论衡有哪些内容,王充论衡主要观点,王充写论衡的目的

    王充反对东汉盛行的谶纬神学,天人感应这些思想,并非完全自创,也是传承发展来的,远自荀子的《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近之深受其前辈桓谭的影响,桓谭著有《新论》,反对谶语,曾谏言光武帝刘秀不要用谶语治国,多用实用之学,可惜刘秀就是靠谶语发家的,桓谭差点被杀了

  • 他是楚汉时期第一军事家,他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楚汉时谁是单挑项羽第一人,楚汉战争项羽有多强,历史上最勇猛的项羽

    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军事上来说,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瓦罐渡河破魏王,背水一战诛陈余,徇赵胁燕定齐,以断河计破楚军二十万杀龙且,再垓下合围破项羽。功无二于天下这几个字,实在

  •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当了30年的皇帝?他真的昏庸无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撑了29年,诸葛亮死后刘禅还能治国30年吗,刘禅死后诸葛亮还能当皇帝吗

    诸葛亮于234年10月8日病逝,而刘禅的在位时间为223年—263年,诸葛亮去世后,中兴大汉的事业便交到了诸葛亮和刘禅的肩上。刘禅通过他的手腕将蜀汉井井有条维持了30年,在他的治理之下,蜀地不仅没有发生什么叛乱,百姓还能安居乐业,这在当时简直是难以想象的。直到邓艾率军兵临城下后,刘禅才选择开门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