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初期奋斗精神较强,中期靠制度,统一后因制度未更新而丢失民心

秦国初期奋斗精神较强,中期靠制度,统一后因制度未更新而丢失民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728 更新时间:2024/2/5 21:00:14

首先,战国时期的家国观跟后世不太一样;其次,在那个时期,想要秦国人爱国,必须让各阶层的利益诉求达成一致;再次,大部分阶段,秦国统治者与秦人之间的纽带并不是感情,而是利益/利害关系。

从法理、自我认知上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首先是周王朝的封国、诸侯,与其他诸侯国同属于华夏,各国百姓之间并没有非我族类的概念;如果说内部有矛盾的话,那也只是贵族与被奴役阶层、不同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

但对外就不一样了。所谓西戎、北狄、东夷、南蛮,古时的华夷之别是发自肺腑、根深蒂固的,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扯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可谓一呼百应,帮助他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所以,如果说秦人有爱国心,也许只是在创业初期比较强烈。

秦国的创业跟其他绝大部分诸侯都不一样,充满了励志和热血。

周天子最早分封的百多个诸侯国里,并没有秦。嬴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祖先大费曾经协助大禹治水。商朝被灭后,嬴姓由于跟商王室关系密切,被迁徙到了十分荒凉的西边。自此后,秦人的先祖就在蛮荒的西陲顽强生长。

[var1]

造父

到了周王朝时期,部族首领造父因善于驾车得到了周穆王的宠幸,并在徐偃王作乱时依仗这一技能立下了大功,随后获得了赵城这一封地。所以造父一族从此称为赵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嬴姓赵氏”。

由于常年居住在西边,嬴姓擅长畜牧业。秦非子做部族首领时,凭借这一特长被周孝王赐给秦地(天水市清水县)当作封地,号称“秦嬴”,这算是秦国这一名称的发源。

周宣王时期,秦人的首领秦仲奉命抵御西戎,并且壮烈地战死沙场;他的后代在得到周王朝增派的7000兵马后成功报仇雪恨,其长子因功被封为西陲大夫,这就是秦庄公

而到了西周末年,面对狄夷的进攻,秦襄公曾帮助助周幽王抗敌;周幽王死后,秦襄公由于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正是册封为诸侯,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但这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周平王之所以如此大方,实际上是有条件的。因为此时的“岐以西之地”已经遍布戎狄,于是他干脆就许诺秦襄公:你要是把这块地抢回来,它就归你、当你的封地。

[var1]

春秋初期诸侯国

说白了,这就是一张“空头支票”,周天子动动嘴皮子,就能增加一个诸侯,还能报仇雪恨、收复沦陷区,让人直呼内行。

但对秦人而言,这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百多年内,为了在蛮族环伺的恶劣环境下争取部族的生存权、发展权,秦国上下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与各个戎狄部落浴血奋战,获得了取之不易的胜利。到了周僖王五年(前677年),在先后攻灭荡社戎、邽/冀两戎部、收复杜/郑之地、灭小虢后,艰苦创业的秦人已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并正式迁都于雍。也就是这个时候,秦国才真正地成为与中原各国并驾齐驱的强大诸侯。

由此可见,相对于齐、晋、宋、鲁等老牌诸侯国,秦国的创业实属不易,是由他们自己经过自己的鲜血和汗水打拼而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秦人上下的利益空前一致,那就是在与戎狄杂处的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且获取足够的生存空间。

所以,秦国的创业过程,也就是秦人的共同拼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绝对存在类似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热血场景。

而随着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后,秦国开始致力于东进,意图问鼎中原。到了这个时候,战争的性质其实已经改变了,它不再是围绕生存权的斗争,更没有涉及到“华尊夷卑”的根本性原则。此时的敌人是同为华夏的周天子子民,战争胜利了,得利的是贵族阶层;输了,牺牲流血的是无数老百姓。最关键的是,秦国大多时候是主动进攻方,“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动力从何谈起?

[var1]

因此,在新时期的对外扩张中,秦国面对晋、楚屡屡受挫,内部也一度政局紊乱、国力衰落。虽然主要是实力所致,但精神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

而在随后的商鞅变法,对这一情况进行了佐证。

为了提升国力,秦孝公任用商鞅厉行变法。相对于其他各国,秦国变法之所以更为彻底,其实占据了先天优势:由于长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战斗、混居、融合,秦国的宗法制并不严格,使得在人才使用方面更少受到“亲亲”原则的羁绊,外来人才所遇到的阻力远远低于中原各诸侯。

但即使如此,变法仍旧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而且并不仅仅限于贵族层面。商鞅变法的本质,是关闭一切富贵的获取通道,逼迫所有阶层将精力放在农、战两大领域;对于寻常百姓而言,甚至想偷懒、游手好闲,甘愿当个乞丐,那也是不可能的——这样做的话会被收为官奴。

但就像商鞅自己说的那样:种地是最辛苦的,而打仗时最让人恐惧的,没有人天生勤劳、好斗。所以商鞅提出了所谓的“驭民五术”,让逃避农、战带来的痛苦远远超过农战本身,逼迫一代一代的秦人毫无选择地踏上铁血之路。为了促使人们适应这一节奏,商鞅的做法只有四个字:严刑峻法。

史书称,在商鞅主政期间,秦国经常“临渭沦囚,渭水尽赤”,遇害者的鲜血染红了渭水;在“号哭之声动于天地,蓄怨积仇比于丘山”的大环境下,一方面让秦人前仆后继地死在东进的路上,另一方面还让人家怀着拳拳爱国心共赴国难,可能吗?

[var1]

秦国之所以战斗力强大,说白了就是制度逼的。在这种体系下,寻常人不得不把自己的一生死死耗在农、战两方面,同时还有可能侥幸因军功改变人生。从本质上而言,秦国统治者与秦人之间,只是利益关系罢了。

但在秦朝建立后,这一切起了变化。

第一,“军功”是把秦人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动力,而在华夏统一后,曾经的敌人没了,但秦国的制度却没有与时俱进;由于没有足够的红利来对冲,原本尚且能让人忍受的严刑峻法显得像纯粹的“暴政”。

第二,秦国的制度对帝王本身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因秦始皇时期为例,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虽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全新问题,但作为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能大致维持法家理念中“法、术、势”的协调,保证了秦国法制体系的公正性。

而秦二世时期不一样,他与赵高、李斯三人的权术斗争,已经彻底破坏了秦国的法治基础。如在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采取赵高的建议,“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灭大臣及宗室”,以莫须有的罪名对统治阶层自身进行大肆屠杀;而李斯为了保住自身的权位,也对秦二世极尽迎合,他在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刑罚,导致“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甚至出现了“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的场面,也就是被押送的犯人堵满了道路、被处死的尸首塞满了大街。

在这种情况下,“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秦国朝野都离心离德。所以章邯愿意带着20万大军对项羽束手就擒;所以刘邦进入关中约法三章后,观众父老感恩戴德,巴不得刘邦当秦王。“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说到底也就只是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夸张而已。

更多文章

  • 十六两一斤可能在春秋时便已成为共识,其起源应与农业交换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一斤十六两的由来,古人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古代为什么把一斤定为16两

    可您知道吗?从春秋到1959年期间两千多年,一斤都是十六两哦!这是谁规定的?古人为什么这么规定?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不仅横扫六合,还书同文、车同轨、言同声、币同样,以及统一度量衡。祖龙的确统一了度量衡,但十六进制却不是他规定的。早在秦穆公之前——春秋,都有一斤十六两的规定了。这个有孔子的八世孙孔鲋的《

  • 他敢当面讽刺秦始皇和胡亥,在秦国享尽荣华,后来还活到汉朝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始皇教训胡亥,胡亥在秦国的地位,胡亥对秦国有贡献吗

    战国后期,秦国变得无敌于天下,传到了秦始皇执政时期,秦国一举扫灭了楚、齐、燕、赵、韩、卫六国,统一了天下,并建立了秦朝。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也是我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位皇帝。虽然秦始皇雄才大略,却为人过于暴虐,就连对待手下和百姓也非常残暴,他的接班人胡亥也继承了秦始皇的暴虐。最终采

  • 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为何张仪能全身而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商鞅与张仪相差多少年,商鞅张仪白起不同结局,白起和张仪

    商鞅之死是因为得罪了秦国贵族,在权力和威望上又威胁到秦惠文王的地位和统治。白起之死是因为功劳太大,为此遭到秦相范雎妒忌,再加上多次违抗王命,不听调遣,还出言嘲讽秦昭襄王。[var1]商鞅和白起虽然都对秦国立有重大功劳,但两人却犯下了致命错误,因此最后没能善终。而张仪在秦国担任秦相近二十年,一没有结仇

  • 吕不韦传奇:难怪华阳夫人誓死要帮吕不韦,看吕不韦用了什么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吕不韦是怎么说服华阳夫人的,秦国华阳夫人个人资料,华阳夫人照片

    [var1]华阳夫人本身不差钱,吕不韦的意外之财,充其量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对于原本就衣食无忧的华阳夫人来说,还构不成“致命诱惑”。既然如此,为何后来的华阳夫人彻底沦为了吕不韦手中的棋子与工具呢?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吕不韦知道华阳夫人最需要什么,所以才会投其所好,攻其软肋,将其征服之后为己

  • 东周怪谈之耸人听闻:《搜神记》里,有段春秋战国往事,很是奇怪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搜神记十大经典故事,搜神记里面的奇闻异事,搜神记里面记载的经典故事

    《搜神记》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条滑天下之大稽的怪谈,相传周哀王八年,在郑国有一个妇女,竟然生了40个孩子。到了周哀王九年,晋国有一头猪生了个人。周哀王这个人刚刚即位几个月就被杀害了,所以周哀王统治时期,是不可能存在什么八年或者九年的。而且,妇人的生育能力有限,一个妇人生四十多个孩子简直是天方夜谭,而

  • 魏蜀吴三国外,还有公孙渊建立的燕国,为何不叫四国鼎立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公孙渊建立燕国,三国时的燕国在哪里,四国鼎立

    [var1]公孙度还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建安九年(204年)病逝,他的儿子公孙康继承其位。到了公元237年,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到了这个时候,燕国俨然和曹魏相抗衡了。那么,问题来了,魏蜀吴三国外,还有公孙渊建立的燕国,为何不叫

  • 吴起去世前,紧紧抱着一个尸首,最终七十个仇人给他陪葬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吴起临死前抱着一个尸首,吴起郭艳梅照片,刘政吴起

    [var1] 吴起 吴起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一生为鲁国、魏国、楚国效力,并创建了名闻天下的魏武卒,是当之无愧的名将。但是他德不配位也很明显,曾为了求将杀害妻子,为了私怨谋害三十多位邻居,也是一个品行不佳的人。 吴起的老师是曾子,听说了吴起犯下两起血案后,直接断绝了同吴起的师徒关系。吴起最大的成就,就

  • 孔子有位学生成了圣人,国君宰相战神都是他徒弟,还活了了一百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孔子最有名的四个弟子,孔子有几个比较有名的弟子,孔子的几位优秀弟子

    春秋战国时期,大圣人孔子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并且桃李满天下。相传孔大圣人有72徒弟达到了贤人的级别,3000普通弟子分布天下。在孔子的72贤人徒弟中,有1人非常给力,不但文武双全,而且也收了3位徒弟,后来还活了100多岁。这位孔子的高足收的徒弟个个了不起,1人是魏国的国君,还有1人是宰相,另外1人是

  • 齐宣王成功整合燕国,战国局势会如何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齐桓公,便是齐国君主。而进入战国时代礼乐崩坏,诸侯们无所顾忌地互相攻伐,周天子的权威荡然无存。在这样的弱肉强食的时代中,齐国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但齐国虽然作为战国时代国力与秦国比肩的强国,却丢掉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崛起机会。[var1]以及蒙受了一次大部分诸侯国都没有蒙受过的惨重损失

  • 厉害了!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都体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完璧归赵蔺相如的特点,蔺相如为什么敢完璧归赵,蔺相如完璧归赵签文解释

    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商议后对赵王说:“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懦弱而胆怯了。”[var1] 于是赵王便起程,相如随行。廉颇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