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十六两一斤可能在春秋时便已成为共识,其起源应与农业交换有关

十六两一斤可能在春秋时便已成为共识,其起源应与农业交换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754 更新时间:2024/1/19 23:35:51

可您知道吗?从春秋到1959年期间两千多年,一斤都是十六两哦!这是谁规定的?古人为什么这么规定?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不仅横扫六合,还书同文、车同轨、言同声、币同样,以及统一度量衡。祖龙的确统一了度量衡,但十六进制却不是他规定的。早在秦穆公之前——春秋,都有一斤十六两的规定了。

这个有孔子的八世孙孔鲋的《孔丛子》为证:“二十四铢为两,两有半曰捷,倍捷曰举,倍举曰锊,锊谓之锾,二锾四两谓之觔,觔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秤二谓之钧,钧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一两的一半是捷,一捷的二倍是一举,也就说一两等于一举,两举(二两)是就一锊,一锊是锾,两锾四两是一觔。两锾就是四两,四两四两为十六两,十六两是一觔。觔是斤的异体字,也就是斤。

关于这点,还是刘邦的孙子刘安在《淮南子》中说得一清二白:12粟为1分,12分为1铢,12铢为半两,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

十六两一斤的规定其中“隐藏”着古人的深邃智慧。

[var1]

《汉书》

关于这件事,说得最清楚的,是班固的《汉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记述年代之长,涵盖方面之广,不仅在当时的中国,从那前后的全世界来说,也绝无仅有。

《史记》中有“八书”,记载了迄于汉代的“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八个方面的历史沿革及典章制度。可惜的是,他没有讲到“度量衡”的情况。

班固的《汉书·律历志》补上了这一缺憾。

他讲得原话较长,这里直接解释他所说的大意。

班固首先解释了“衡权”的含义。

他说,所谓“衡”,就是“平也”;“权”,则为“重也”。“衡权”连在一起,是移动“权”而保持“衡”之“平也”。

[var1]

秤锤

这就清楚了。“衡”,指“秤杆”;“权”,指“秤砣”,古时称“秤锤”。

现在出土的,有战国时的“秤锤”,为青铜所制。

关于“衡权”,《尚书》和《论语》都有很重要的论述。

班固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他讲,“秤锤”,有“铢、两、斤、钧、石”五种,他称之为“五权”。这五种“秤锤”,在“衡”这个“秤杆”上找到平衡点,就可以知道所秤之物的轻重了。

“五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班固说:“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列子·仲尼》云:“发引千钧”,这是千钧一发成语的出处,意思是用一根头发,挂着“千钧”,也就是三万斤的重物,以比喻万分危急。

那么,一“铢”又是多重?班固说,一百个黍粒为一“铢”。

其实,不同说法是存在的。

《礼记·儒行》也说,百黍当一铢;《荀子·富国》云,十黍为一铢;西汉刘向《说苑》曰,九十六黍一铢;刘安《淮南子·天文》说,一百四十四黍一铢。

[var1]

《礼记》

班固一定知道这些不同说法,只有《礼记》的说法与他一致。他搬出了自己的依据,说,确定“十二律”之“黄钟”音准的“管子”,称“侖”,它的重量,合一千二百黍粒,这就是十二铢。

这个解释其实有些牵强,黍粒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一粒不差地以一百粒为一铢,显然不可能准确。

但是,班固谈到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衡权”的重量,与“十二律”有关,后面要说到,“十二律”又与古人天文观象的成果有关。因此,古人在确定“衡权”的“单位”上,也是与天文观象有关的。

另外,尽管班固没说,实际上,“权衡”一定是与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交换有关的。

比如,“秒”,本义是“稻芒”,“十秒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是长度单位,但同时,又是古代时间单位和容量单位。无论如何,皆于农业生产及交换活动有关。

“黍”,是中国作为世界三大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最早驯化的粮食作物。以其作为重量“基础”依据,也一定是在相当早之前。

[var1]

十二律管

相当一根“黄钟”之“管”重量的黍粒,是十二铢;两根 “管” 之重量的黍粒,就是“两”。

“两”这个字的来历,就是“一加一”。古时,一匹布,长四丈,分两卷,一卷为“五寻”,一“寻”八尺。所以,一匹布,亦称“两五寻”——两卷五寻之布。

终于说到十六两一斤了,

“斤”,本义为“斫木之斧”。之所以引申,是借用 “斧刃”锋利之“斤斤”一词,表示“斤,明也”,班固就是这样解释这个重量单位的。《尔雅》《毛诗》皆解为“斤,察也”,可为佐证。

为何十六两为一斤?

班固的解释看起来有些玄乎。

他说,《易》有十八种变化。“五权”的建立,用“合道之义”来确定,用物体来衡量,其余大小的差别,用轻重来分别。他说,“铢”,表示物体从很细小开始,可以明显区分差别。“两”,是黄钟律管的两倍重的意思。由二十四铢形成一两,是二十四节气的表现。“斤”,是“明”的意思,共合三百八十四铢,是《易》二篇的爻数,是阴阳变化的表现。十六两形成一斤,是表示用四个季节乘以四方。

[var1]

班固

班固还说,“均”,是平均之义,阳气施放,阴气转化万物,都能得到平均的结果。秤锤与物体重量均平,重量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铢,正好是万物的表示。四百八十两是六旬周行八节的象征。三十斤为一“钧”,是一个月的表示。“石”,是大的含义,是重量最大的单位。四“钧”为一“石”,是表明一年有四季。重一百二十斤,表明一年有十二个月。到十二辰停止又从子时开始,正是黄钟重量的表示。一千九百二十两是阴阳的数字。三百八十四爻,是五行的表示,等等。这样,一岁的功劳成就了,五权制也就严格了。

玄吗?确实很玄,但绝非没有道理。

虽然班固似乎在以“阴阳”“五行”理念解释“衡权”和“五权”,但背后,都根源于古人天文观象取得的成果。

“赤道”“黄道”源于观象;日周行为“年”,月周行为“月”,日生日落为“日”源于观象;“四时”“四象”“四方”源于观象;“二十四节气”源于观象;“历法”源于观象;“易”变之哲学源于观象;“数术”思想源于观象;“十二律”源于观象。

“五权”及之间的关系,也很可能源于观象。当然,也与农业生产及交换密不可分,这是生产实践。而观象,则是科学实践。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哲学、数学和其他一切衍生知识,都是可能的。

别看我国历来都十六两为斤,但你不要认为古代的斤和今天的斤一样。战国到秦汉所定义的16两(一斤)不过折合现在的半斤,只有250克,即使到了清朝16两(一斤)才有590克,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800克,这一点尤其要注意。大概在民国元年(1912年)到1956年,一斤才有16两,也就是800克吧。在宋朝发明戥子秤,这是最早的16进制的秤。直到今天依然还有戥子秤,并且完全使用在社会生活之中。当然这些戥子秤有的是十进制,有的依然是十六进制,比较典型的是就是买中药,为了确保精确依然还是采用的十六进制。

更多文章

  • 他敢当面讽刺秦始皇和胡亥,在秦国享尽荣华,后来还活到汉朝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始皇教训胡亥,胡亥在秦国的地位,胡亥对秦国有贡献吗

    战国后期,秦国变得无敌于天下,传到了秦始皇执政时期,秦国一举扫灭了楚、齐、燕、赵、韩、卫六国,统一了天下,并建立了秦朝。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也是我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位皇帝。虽然秦始皇雄才大略,却为人过于暴虐,就连对待手下和百姓也非常残暴,他的接班人胡亥也继承了秦始皇的暴虐。最终采

  • 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为何张仪能全身而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商鞅与张仪相差多少年,商鞅张仪白起不同结局,白起和张仪

    商鞅之死是因为得罪了秦国贵族,在权力和威望上又威胁到秦惠文王的地位和统治。白起之死是因为功劳太大,为此遭到秦相范雎妒忌,再加上多次违抗王命,不听调遣,还出言嘲讽秦昭襄王。[var1]商鞅和白起虽然都对秦国立有重大功劳,但两人却犯下了致命错误,因此最后没能善终。而张仪在秦国担任秦相近二十年,一没有结仇

  • 吕不韦传奇:难怪华阳夫人誓死要帮吕不韦,看吕不韦用了什么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吕不韦是怎么说服华阳夫人的,秦国华阳夫人个人资料,华阳夫人照片

    [var1]华阳夫人本身不差钱,吕不韦的意外之财,充其量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对于原本就衣食无忧的华阳夫人来说,还构不成“致命诱惑”。既然如此,为何后来的华阳夫人彻底沦为了吕不韦手中的棋子与工具呢?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吕不韦知道华阳夫人最需要什么,所以才会投其所好,攻其软肋,将其征服之后为己

  • 东周怪谈之耸人听闻:《搜神记》里,有段春秋战国往事,很是奇怪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搜神记十大经典故事,搜神记里面的奇闻异事,搜神记里面记载的经典故事

    《搜神记》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条滑天下之大稽的怪谈,相传周哀王八年,在郑国有一个妇女,竟然生了40个孩子。到了周哀王九年,晋国有一头猪生了个人。周哀王这个人刚刚即位几个月就被杀害了,所以周哀王统治时期,是不可能存在什么八年或者九年的。而且,妇人的生育能力有限,一个妇人生四十多个孩子简直是天方夜谭,而

  • 魏蜀吴三国外,还有公孙渊建立的燕国,为何不叫四国鼎立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公孙渊建立燕国,三国时的燕国在哪里,四国鼎立

    [var1]公孙度还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建安九年(204年)病逝,他的儿子公孙康继承其位。到了公元237年,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到了这个时候,燕国俨然和曹魏相抗衡了。那么,问题来了,魏蜀吴三国外,还有公孙渊建立的燕国,为何不叫

  • 吴起去世前,紧紧抱着一个尸首,最终七十个仇人给他陪葬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吴起临死前抱着一个尸首,吴起郭艳梅照片,刘政吴起

    [var1] 吴起 吴起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一生为鲁国、魏国、楚国效力,并创建了名闻天下的魏武卒,是当之无愧的名将。但是他德不配位也很明显,曾为了求将杀害妻子,为了私怨谋害三十多位邻居,也是一个品行不佳的人。 吴起的老师是曾子,听说了吴起犯下两起血案后,直接断绝了同吴起的师徒关系。吴起最大的成就,就

  • 孔子有位学生成了圣人,国君宰相战神都是他徒弟,还活了了一百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孔子最有名的四个弟子,孔子有几个比较有名的弟子,孔子的几位优秀弟子

    春秋战国时期,大圣人孔子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并且桃李满天下。相传孔大圣人有72徒弟达到了贤人的级别,3000普通弟子分布天下。在孔子的72贤人徒弟中,有1人非常给力,不但文武双全,而且也收了3位徒弟,后来还活了100多岁。这位孔子的高足收的徒弟个个了不起,1人是魏国的国君,还有1人是宰相,另外1人是

  • 齐宣王成功整合燕国,战国局势会如何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齐桓公,便是齐国君主。而进入战国时代礼乐崩坏,诸侯们无所顾忌地互相攻伐,周天子的权威荡然无存。在这样的弱肉强食的时代中,齐国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但齐国虽然作为战国时代国力与秦国比肩的强国,却丢掉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崛起机会。[var1]以及蒙受了一次大部分诸侯国都没有蒙受过的惨重损失

  • 厉害了!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都体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完璧归赵蔺相如的特点,蔺相如为什么敢完璧归赵,蔺相如完璧归赵签文解释

    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商议后对赵王说:“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懦弱而胆怯了。”[var1] 于是赵王便起程,相如随行。廉颇送到

  • 大秦赋:李斯醉酒大闹秦王书房笑料不断,三招俘获君王心不得不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秦赋李斯经典语录,大秦李斯简介,大秦赋李斯醉酒片段

    [var1]在《大秦赋》中不仅段奕宏给我们贡献了一个与以往形象不同的吕不韦,李乃文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与以往形象不同的李斯。史籍中,李斯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个不太光彩的佞臣形象。他嫉贤妒能导致韩非身死,缺乏原则、屈服于赵高又害了太子扶苏。相对于秦国前辈相国如商鞅、张仪、范雎等的铁腕刚直,他虽然也官至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