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弭灾制度以顺从“上天”指示为第一要务,而后跟进相关救济措施,建立粮仓、兴修水利,从而达到稳定政局和民意的目的,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
一、唐代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
唐代的灾害主要有水、旱、蝗、地震、风雹灾、瘟疫等,水、旱、蝗灾发生频繁且规模较大,受灾面积达常到十州以上。“关中久雨害稼,京师饥”,唐代以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自然灾害不断侵袭的状况下,使得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饥荒出现。饥荒不仅会带来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更会引起暴动和瘟疫等影响政权的不可控事件。
唐代的建筑物多是利用粘土、石块或者是竹、草木所建造,极易被大水所冲毁,大面积的自然灾害不断破坏建筑物,导致民众造成二次严重损失。
“开元五年六月十四日,巩县暴雨连日,山水泛涨,坏郭邑庐舍七百余家,人死者七十二”。
农业生产是唐代最为主要的物质生产方式,大量的自然灾害使得国民生活质量下降,造成社会动乱,引起外国入侵。统治阶级在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内忧外患”之下,不得不从根本出发,寻求可以控制灾害影响和稳定民心的举措。
2.顺天意者,必得赏
中国从汉武帝开始将“天人合一”尊为君主统治的核心思想。“君权神授”是中国封建政治体系下最被民众接受的阶级观点。所以,在唐代面对大量的自然灾害时,能与神沟通、代表神权的皇帝,被民众视为灾祸的根源。
百姓认为灾害是神明惩罚人类作恶的手段,统治阶级的不当统治会引起神明巨大的惩罚。“顺天意者,必得赏,逆天意者,必得罚”国家政治清廉与否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
在如此民心之下,唐代统治阶级在面对灾害防治和救济之外,还必须着眼于政治,在社会舆论和政治上实行一系列稳定民心的手段。主要方式有三种:
第一:君德不布说,以君王为中心,自省自查,祈求上天收回或减轻处罚;
第二:阴阳失衡说,以整个朝廷为中心,寻找引起自然阴阳失调的原因,并加以调整;
第三:天降灾异说,灾害作为上天对民间的示警,预示着有不好的大事即将发生。
总体来说,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自然灾害成为国家最不可预计、不可控制、不能解决的关键事件。安抚民心成为灾害最重要的课题。
二、唐代灾害的弭灾措施的背景
1.皇权与政局方面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反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于皇权的冲击是巨大的,于是每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皇帝都要自我省察,以天命自查自纠过错,以稳固皇权统治。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出现了普遍的旱灾“关辅之地 ,连年不稔,自春及夏,亢阳为虐”于是太宗开启了全朝廷纠察皇帝过错的活动,“既明不自见,德不被物,岂赏罚不衷,任用失所,文武百辟,宜各上封事,极言朕过,勿有所隐”,以安民心。
由于自然灾害在唐朝人民的意识中有示警的作用,所以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会引起百姓的慌乱的情绪和动乱的行为,还会引起朝廷的动荡。唐朝时期,地方氏族势力和皇族势力旗鼓相当。在唐朝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皇权只不过是陇西世族权力的代表,实际享有社会最尊贵地位的是陇西世族和山东贵族。朝廷中也是贵族子弟居多,以维护氏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皇权和贵族权力的矛盾达到历史的顶峰。
于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段。皇帝会以“阴阳失衡”对宫中人员进行清洗,或是“大赦天下”释放囚犯,以达到宫中和朝中势力的平衡。“今岁惟暮春,时属生长,宜顺天布泽,与物更新,可大赦天下”这种方式也受到百姓的认可,被视为“顺应天命”的主要方式。
2.农业及救灾方面
中国封建王朝以农业为第一生产力,对上天的崇拜是农耕文明的基础。社会生产力较低的年代,自然灾害是人力无法预测的重大事件。风调雨顺则国泰民安,灾害频发则饿殍遍野。中国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对上天进行崇拜,有非常多种类的祈福仪式,唐代也继承了这些古代的祭祀传统,皇帝会带领大臣按时节和节气进行“祈雨”、“拜山”、“祭祀祖先”等活动。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中国古代的经典神话“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都是中国古人在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时救灾的写照。其中有史书可以考察的“大禹治水”,则是古代先人治理洪水的典范,在西周形成了礼制体系,“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救济方法,这也成为朝廷抗击灾害,救济难民的主要方式。
三、唐代灾害的弭灾措施
1.“贞元”从何来
自然灾害在农耕文明的摧毁性是巨大的。由于自然灾害的规模巨大,使其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的重大因素。为了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先人们研究星象,以寻找预测性信息;先人们开创祭祀活动,以寻找消除灾害的方法;先人们兴修水利、建立粮仓,为解决灾害发生时的具体民生问题。除此之外,唐代在政治制度上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建设进行弭灾。
弭灾是皇帝和各级政府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领域的应对措施。唐代的弭灾措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因灾改元;第二:宫政改革;第三,形政改革。年号的设置主要是体现皇帝尊贵的地位和统治权力,也体现皇帝对良好天气的祈求。“同心自新,布泽改元,用符天意,改兴元二年为贞元元年” “贞元”年号的建立,是因为唐朝被连年的自然灾害侵袭,唐德宗希望上天可以减轻上天的刑罚而特别修改。
2.政治措施
唐朝人民认为“阴阳失和”是自然灾害兴起的重要原因,为此唐代宫廷进行了宫政改革。
唐肃宗:“违其(宫人)情性,则谪见天象;态其供亿,则糜费国储,非以达冤烦振系滞之义也。宜放内人三千人,各任其嫁”,以顺天意。
董仲舒认为,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阳无所独行。唐朝女人参政、女权盛行,不止有太后专政,更有武后称皇,阴阳失调,以致连年灾祸。所以,唐朝的宫政改革一般针对女性。
大赦天下是唐朝弭灾的重要措施之一,并形成了虑囚的司法制度。虑囚是唐朝,乃至中国古代司法史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虑囚制度有效的监狱进行了监管,纠察冤假错案,稳定政局,以便实现朝廷的清明,从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通过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明白自然灾害发生是不可抗力的,且和阴阳、政治没有实质性的关系,但在封建社会,却为中国的司法体制提供了良性的引导。
唐代的救济力量
兴修水利,建立粮仓。唐代朝廷以修缮法律法规的形式,加强地方对于水利的修建。“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读、破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恤,堰决、河渠”,唐代的水利制度监管手段比较完善,对水利地方修缮有监管制度,要求有具体责任人,且要定期监察,及时维修和维护,以防洪水泛滥,造成重大的人民财产损失。
仓储制度也是唐朝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的侵袭而产生的制度。唐朝的官仓主要分为“义仓”、“常平仓”和“诸色仓”,为灾年作粮食储备,其中的“义仓”是赈灾专门粮仓。粮食储备是灾害来临时最有效的救济力量和手段。
总结
唐代主流救灾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以董仲舒“天人感应”为理论基础,为自然灾害增加了人为的原因。虽然这种观念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却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官场风气。
由于天人感应理论,皇帝和大臣自觉受到上天的监督,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做到自省自查,为政治清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再者,唐代政府重视民生,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可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粮仓和兴修水利,并促进司法制度的完善,为中国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旧唐书》
《全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