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朝廷抗击灾害,救济难民的主要方式都有哪些?

唐代朝廷抗击灾害,救济难民的主要方式都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944 更新时间:2023/12/17 6:41:59

唐朝的弭灾制度以顺从“上天”指示为第一要务,而后跟进相关救济措施,建立粮仓、兴修水利,从而达到稳定政局和民意的目的,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

一、唐代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

唐代的灾害主要有水、旱、蝗、地震、风雹灾、瘟疫等,水、旱、蝗灾发生频繁且规模较大,受灾面积达常到十州以上。“关中久雨害稼,京师饥”,唐代以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自然灾害不断侵袭的状况下,使得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饥荒出现。饥荒不仅会带来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更会引起暴动和瘟疫等影响政权的不可控事件。

唐代的建筑物多是利用粘土、石块或者是竹、草木所建造,极易被大水所冲毁,大面积的自然灾害不断破坏建筑物,导致民众造成二次严重损失。

“开元五年六月十四日,巩县暴雨连日,山水泛涨,坏郭邑庐舍七百余家,人死者七十二”。

农业生产是唐代最为主要的物质生产方式,大量的自然灾害使得国民生活质量下降,造成社会动乱,引起外国入侵。统治阶级在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内忧外患”之下,不得不从根本出发,寻求可以控制灾害影响和稳定民心的举措。

2.顺天意者,必得赏

中国从汉武帝开始将“天人合一”尊为君主统治的核心思想。“君权神授”是中国封建政治体系下最被民众接受的阶级观点。所以,在唐代面对大量的自然灾害时,能与神沟通、代表神权的皇帝,被民众视为灾祸的根源。

百姓认为灾害是神明惩罚人类作恶的手段,统治阶级的不当统治会引起神明巨大的惩罚。“顺天意者,必得赏,逆天意者,必得罚”国家政治清廉与否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

在如此民心之下,唐代统治阶级在面对灾害防治和救济之外,还必须着眼于政治,在社会舆论和政治上实行一系列稳定民心的手段。主要方式有三种:

第一:君德不布说,以君王为中心,自省自查,祈求上天收回或减轻处罚;

第二:阴阳失衡说,以整个朝廷为中心,寻找引起自然阴阳失调的原因,并加以调整;

第三:天降灾异说,灾害作为上天对民间的示警,预示着有不好的大事即将发生。

总体来说,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自然灾害成为国家最不可预计、不可控制、不能解决的关键事件。安抚民心成为灾害最重要的课题。

二、唐代灾害的弭灾措施的背景

1.皇权与政局方面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反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于皇权的冲击是巨大的,于是每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皇帝都要自我省察,以天命自查自纠过错,以稳固皇权统治。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出现了普遍的旱灾“关辅之地 ,连年不稔,自春及夏,亢阳为虐”于是太宗开了全朝廷纠察皇帝过错的活动,“既明不自见,德不被物,岂赏罚不衷,任用失所,文武百辟,宜各上封事,极言朕过,勿有所隐”,以安民心。

由于自然灾害在唐朝人民的意识中有示警的作用,所以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会引起百姓的慌乱的情绪和动乱的行为,还会引起朝廷的动荡。唐朝时期,地方氏族势力和皇族势力旗鼓相当。在唐朝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皇权只不过是陇西世族权力的代表,实际享有社会最尊贵地位的是陇西世族和山东贵族。朝廷中也是贵族子弟居多,以维护氏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皇权和贵族权力的矛盾达到历史的顶峰。

于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段。皇帝会以“阴阳失衡”对宫中人员进行清洗,或是“大赦天下”释放囚犯,以达到宫中和朝中势力的平衡。“今岁惟暮春,时属生长,宜顺天布泽,与物更新,可大赦天下”这种方式也受到百姓的认可,被视为“顺应天命”的主要方式。

2.农业及救灾方面

中国封建王朝以农业为第一生产力,对上天的崇拜是农耕文明的基础。社会生产力较低的年代,自然灾害是人力无法预测的重大事件。风调雨顺则国泰民安,灾害频发则饿殍遍野。中国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对上天进行崇拜,有非常多种类的祈福仪式,唐代也继承了这些古代的祭祀传统,皇帝会带领大臣按时节和节气进行“祈雨”、“拜山”、“祭祀祖先”等活动。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中国古代的经典神话“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都是中国古人在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时救灾的写照。其中有史书可以考察的“大禹治水”,则是古代先人治理洪水的典范,在西周形成了礼制体系,“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救济方法,这也成为朝廷抗击灾害,救济难民的主要方式。

三、唐代灾害的弭灾措施

1.“贞元”从何来

自然灾害在农耕文明的摧毁性是巨大的。由于自然灾害的规模巨大,使其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的重大因素。为了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先人们研究星象,以寻找预测性信息;先人们开创祭祀活动,以寻找消除灾害的方法;先人们兴修水利、建立粮仓,为解决灾害发生时的具体民生问题。除此之外,唐代在政治制度上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建设进行弭灾。

弭灾是皇帝和各级政府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领域的应对措施。唐代的弭灾措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因灾改元;第二:宫政改革;第三,形政改革。年号的设置主要是体现皇帝尊贵的地位和统治权力,也体现皇帝对良好天气的祈求。“同心自新,布泽改元,用符天意,改兴元二年为贞元元年” “贞元”年号的建立,是因为唐朝被连年的自然灾害侵袭,唐德宗希望上天可以减轻上天的刑罚而特别修改。

2.政治措施

唐朝人民认为“阴阳失和”是自然灾害兴起的重要原因,为此唐代宫廷进行了宫政改革。

唐肃宗:“违其(宫人)情性,则谪见天象;态其供亿,则糜费国储,非以达冤烦振系滞之义也。宜放内人三千人,各任其嫁”,以顺天意。

董仲舒认为,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阳无所独行。唐朝女人参政、女权盛行,不止有太后专政,更有武后称皇,阴阳失调,以致连年灾祸。所以,唐朝的宫政改革一般针对女性。

大赦天下是唐朝弭灾的重要措施之一,并形成了虑囚的司法制度。虑囚是唐朝,乃至中国古代司法史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虑囚制度有效的监狱进行了监管,纠察冤假错案,稳定政局,以便实现朝廷的清明,从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通过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明白自然灾害发生是不可抗力的,且和阴阳、政治没有实质性的关系,但在封建社会,却为中国的司法体制提供了良性的引导。

唐代的救济力量

兴修水利,建立粮仓。唐代朝廷以修缮法律法规的形式,加强地方对于水利的修建。“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读、破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恤,堰决、河渠”,唐代的水利制度监管手段比较完善,对水利地方修缮有监管制度,要求有具体责任人,且要定期监察,及时维修和维护,以防洪水泛滥,造成重大的人民财产损失。

仓储制度也是唐朝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的侵袭而产生的制度。唐朝的官仓主要分为“义仓”、“常平仓”和“诸色仓”,为灾年作粮食储备,其中的“义仓”是赈灾专门粮仓。粮食储备是灾害来临时最有效的救济力量和手段。

总结

唐代主流救灾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以董仲舒“天人感应”为理论基础,为自然灾害增加了人为的原因。虽然这种观念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却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官场风气。

由于天人感应理论,皇帝和大臣自觉受到上天的监督,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做到自省自查,为政治清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再者,唐代政府重视民生,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可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粮仓和兴修水利,并促进司法制度的完善,为中国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旧唐书》

《全唐书》

更多文章

  • 死后立祠堂,活人也有生祠,狄仁杰有3座,魏忠贤更是数量惊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狄仁杰死后子孙的下场,狄仁杰祠堂碑的历史,魏忠贤立活人祠

    其实这祠堂一词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在那时候的人们都将它修建于墓所之中,所以又被称为墓祠。它出现的本意是方便族人能够有祭祀祖先的地方,之后也逐渐成为族亲用来商议族中重要的事务,或是子孙后人的大婚之礼、寿宴以及其它红白喜事都要在此地举办。总的来说,祠堂是封建时期的道德法庭,族中的长老通常在这里施展

  • 西晋的“占田制”到底发挥了怎么样的影响?即是兴奋剂也是鸩酒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要出台“占田制”?1:曹魏屯田制遭到破坏东汉末年受战争、瘟疫的影响,人口直线下降。“十室九空”、“户口十不存一”诸如此类的记载太多了,史学界统计截止三国时期人口为780万人,是汉朝巅峰时期的八分之一(武帝时期四千万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没人种地了,农业严重减产。曹操为了保障国家吃饭问题,开始在境

  • 隋朝著名大将,一刀斩下了李元霸的头,却因天生双瞳被隋炀帝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隋朝李元霸资料图像,隋唐四大猛将李元霸,解密历史李元霸

    他不光在真实世界中杀得突厥人望风而逃,在民间小说里,也曾在众目睽睽之下刀斩李元霸!此人便是隋朝名将鱼俱罗!鱼俱罗刀斩李元霸无论是褚人获所写的《隋唐演义》原著中,还是近些年来拍摄的《隋唐英雄传》等隋唐题材的影视剧里,李元霸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好汉。他本是大鹏金翅鸟转世,虽然骨瘦如柴,却能使一对八百斤

  • 唐代宗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快刀斩乱麻”扫平安史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代宗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唐玄宗如何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为什么突然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指以安禄山、史思明为主的一场大规模叛变,此次叛变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令百姓长时陷入苦厄、经济全面萎缩、分地割据严重,最后由唐代宗结束了这历时七年两个多月的混乱,而其平定之手段众说纷纭。内藏墙头草,外驻强劲敌秋瑾利用“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将战乱时期之国

  • 庞大的人口涌进长安城内,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唐朝咋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首都长安城,关于唐朝长安城108坊的资料,唐朝长安城的管理体系

    唐朝是我国历史朝代中最兴盛的时期,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不管是外交还是经济、农业还是政治,都远超过我国历朝历代,所以唐朝的人口迅速增加起来,长安城内也展现出一幅热闹的景象。庞大的人口涌进长安城内,一时间长安城内的人口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唐朝为了解决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也是从户籍管理以及政

  • 李白被“同居女友”嫌弃,怒写一诗分手成名作,转头娶了宰相孙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白婚姻史,李白诗词最佳十首,李白是哪里人

    在古代,很多富有学识的文人墨客虽说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但却依然创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李白、杜甫、苏轼、范仲淹等人皆是如此,正如那句诗句而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丈夫不入仕,妻子也着急,李白人至中年的时候,还没得到一官半职,竟遭妻子出言嘲讽,李白对此也无以应答。而当他一朝博得玄宗垂

  • 立儿子还是立侄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指出关键,她茅塞顿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册封狄仁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武则天,武则天为什么怕狄仁杰

    在古代的朝代中,女性基本上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在这么一个时期中,女性的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这一切都是源自于,当时出现了一位女皇帝。这千古女帝就是武则天,她打破了传统的观念,改变了人们对女性的认知。可武则天只是昙花一现,而且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犯了难。立侄子还是儿子?武则天十分犹豫。这时狄仁杰一语指出

  • 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柴荣,为何不除掉赵匡胤防止其夺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柴荣不死赵匡胤会起兵吗,柴荣 赵匡胤,赵匡胤和柴荣民间故事

    赵匡胤剧照柴荣去世之后,赵匡胤靠着军队再度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这也建立了宋朝。宋朝的出现结束了五代的乱象,开始渐渐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让中原大地重归太平。然而宋朝的问题还是比较大的,由于得国不正,赵匡胤等人一上来就开始严格限制武将的权力,这也导致宋朝的军事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可有柴荣打下的底子

  • 李世民手下有个窝囊将军,没打过一次胜仗,死后却被封为“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世民手下九大名将,李世民最爱的女人,李世民手下大将谁的功劳最大

    有意思的是,在我国历史上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代明君李世民的麾下,一战未胜却依旧能够死后封神。他又是谁呢?而在他的身上曾经又发生过什么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李世民和李寿的渊源唐太宗李世民大概是我国史上最出色的皇帝了,其有着两样异于常人的才能,一个是雄韬伟略,一个是任人唯贤。大家

  • 让唐太宗一辈子念念不忘的女人,这一册书足以成为万世表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太宗晚年最爱的女人,唐太宗传记哪本好,中国历史上唐太宗的最爱的女人

    两人一辈子恩爱异常,即使长孙皇后在36岁时去世以后,早已成为一代天可汗的李世民还是对她念念不忘,在继承人的人选中也始终坚持以两个人的后代为主。长孙皇后实乃一位自信、美丽、妩媚的女子,更让人难忘的是她的端庄秀丽、兰心蕙质,并且每次李世民遇到危难的时候,她都会和丈夫一起,生死相随,相依相偎。可能就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