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祠堂一词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在那时候的人们都将它修建于墓所之中,所以又被称为墓祠。它出现的本意是方便族人能够有祭祀祖先的地方,之后也逐渐成为族亲用来商议族中重要的事务,或是子孙后人的大婚之礼、寿宴以及其它红白喜事都要在此地举办。
总的来说,祠堂是封建时期的道德法庭,族中的长老通常在这里施展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包括教育和处理犯规的族人。若是这样,那生祠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生祠是一种祠堂的衍生,虽然它的建筑结构和形制与一般家祠没有太多不同,但它不再仅是一个家族的祠堂,而是一县、一州,甚至一国所有百姓们共同的祠堂,最为特别的是人们所供奉的祠堂主人仍旧在世。
唐朝时,对在任的官员无论是立祠还是立碑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只能有三种人可以在地方被建生祠,以供百姓纪念。
一种是根据国家的礼典所明确规定能够全国通祀的;二是由地方政府经合法程序所认同的;三为州县官府判定为淫祠的。
1、是记、是念,以香火通明
人们在供奉神佛或祖先时通常都会点以香、明以灯,品种多样,主要有三种,一为沉香;二为高香;三为回魂香,从请香、选香,到点香、跪拜请愿都有着十分讲究的程序,这是既是表达自己的诚恳之意,也是对神灵、祖先灵魂的敬畏。
人们到祠堂上香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通过能上达天界的烟雾来祈祷平安顺遂、驱邪避灾、子孙满堂等等,以此让神灵听到自己的心声,了解处境的困难,从而帮助自己或他人渡过难关。
2、是留、是离,其功德不忘
《日知录》中特意写到:“当日碑祠之难得。”即唐朝时期想要修碑建祠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相对于后世的宋朝和明朝生祠遍地开花的景象,比如:宋朝时有着多样立祠形式,主要有单独祠式,也就是像专为蔡襄一个人特意所建造的祠堂;也有合祭立祠,像嘉靖年间的陈公、曾公皆因为邦有公而建合祠;另一种规格较高的就是附庙配食式,像徽宗、高宗和理宗等在民间都有修建的生祠。
而唐朝时期对于修建石碑和建立名人祠堂有着相对严格的法律条例,据《唐律疏义》规定:“诸在长官吏实无政绩辄立碑者,徒一年。”然而狄仁杰却独自一人在三个地方建有生祠,这要羡煞多少为官之人。
二:天下苍生皆泽被,千秋功劳碑中记
“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这是阎立本对狄仁杰的高度赞誉,许多人更是夸他书痴神童、大理寺神探、针灸神医以及第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蓝颜知己,直到如今还有讲诉他传奇神力的探案故事,比如《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狄仁杰之轮回图》、《狄仁杰之夺命天眼》等等。
然而事实上,在他为官大理寺卿时显露出了处理积案、难案的能力只是他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他之后的大半生主要是作为地方父母官而被唐朝百姓所爱戴,虽说也曾多次官至丞相,但
其耿直性气而惨遭酷吏诬陷,或是朝堂之上犯言直谏而惹怒帝君,
使得他难以在朝堂中稳立脚跟而多次遭贬。
1、无畏彭泽之贬,乐为地方之父:彭泽位于江西省的最北,濒临长江且水流湍急、地势险要,东邻安徽,南有鄱阳,西连湖口,于是有“七省扼塞”和“赣北大门”之名。许多名人雅士历经此地时都曾作有诗词,比如: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刚到任就辞职的的东晋陶渊明。
同时,这里成为了狄仁杰人生中第一座生祠的修建之所,也是人生中第一次遭遇大起大落后的被贬谪之地。
来这之前,狄仁杰本已官居丞相,却被害怕无法成为皇嗣的武承嗣勾结来俊臣而诬告其与大臣密谋为反,随即被捕入狱,
在残酷的刑罚之下他只好以非常之举承认罪行,在武则天的亲自过问后被释放,
但被贬彭泽。
一路上只见草枯村凉,百姓纷纷苦诉,于是他立即拟《奏免民租疏》以恳请为当地民众减免租税。
并于当年年底,就将前任官员所拘捕的全县三百余名囚徒逐一审理完全,并放归家中团圆。
就是这些牢狱之人,回家反狱后每人在狱中用一捧小土堆积成立了狄仁杰的第一座生祠,后人接着为他在祠前修建庙宇,从此香火供奉。
2、解忧契丹之侵,还以国民之安:“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这是狄仁杰授武则天旨意到魏州抵御契丹族在河北各地的顽强进攻,在经过仔细考察之后对胆战心惊的前任魏州刺史独孤思庄所说。
在契丹攻陷翼州之后,独孤思庄因害怕遭遇攻城而派重兵围守,与此同时下令全城百姓以修筑城墙为由聚集城中不出。
却没想到狄仁杰的“空城计”竟让敌人自愿退兵,州中百姓也仍旧安居乐业,于是魏州的紧张局势不打自缓,百姓们纷纷称赞他的仁政之策,感怀之余自愿为其再建一座生祠。
3、扫去宁州之苦,换颜农桑之兴: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山川平原皆有,地势沟壑纵横,为少数民族与汉族主要的杂居之地,在唐初是为“屏蔽京 ”军事要地,战乱频繁,因此往届宁州地方官员都特别强调该地的军事部署,苛政之下又夹杂着各类税收,许多人不得不变卖家产和田地,这些让当地民不聊生而怨声不断,狄仁杰到任后却是首先惩治贪官污吏,拯救腐败的朝政,这一举动让当地民众人心大快,还有了狄梁公除母龙、斩孽种的神话故事。
除此之外,狄仁杰在此处积极治理壅塞的河道,鼓励垦田植桑等农业生产,又倡导抚和戎汉,推动民族之间融合发展。
桩桩件件都让百姓铭记于心,当狄仁杰再次要调离他方之时,
当地民众纷纷站在为他树立的德政碑旁以泪送别。
总结
纵观整个生祠的出现和发展,从情感上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国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国家规定、地方认可或人们为了感恩而自发修建。
比如:东汉出任九真太守的任延、出任巴郡太守的王堂,唐朝分别担任过三州刺史的狄仁杰、治荆州有功的吕諲;宋代的李谷等皆是如此。
而另一种则为受到权力逼迫的无奈,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主动迎合,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明朝的奸佞宦官魏忠贤了,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为他修建的生祠。比如:苏州的普惠祠、淮安的瞻德祠、扬州的沾恩祠等等,但无论生祠的修建有多少、多么宏伟壮观都抵不过来自百姓的忠心爱戴。
参考文献
1、《学习时报》
2、《历史研究》
3、《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