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高宗退位时国库仍较富裕,但皇权专制和骄奢淫逸使清朝由盛而衰

清高宗退位时国库仍较富裕,但皇权专制和骄奢淫逸使清朝由盛而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891 更新时间:2024/1/19 22:52:46

对比起父祖,清高宗留给后代的家底属实是厚。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圣祖驾崩时,那一年的国库存银仅是2716万两,而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世宗驾崩时,那一年的国库存银仅比康熙驾崩时增长了737万两,可是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国库就增长到了将近7000万两白银(具体是6939万两白银),这其中清高宗还花了很多钱完成了许多“壮举”,此等功绩,很难不让他沾沾自喜。

但这“厚厚的家底”,却没让清仁宗有多少开心,他反而愁得不行,因为权力他拿不到,甚至他的话还没有和珅的管用,朝廷真正的“老板”,还是太上皇帝清高宗。

最重要的是,在他的年号中,在他是皇帝的名义的几年时间里,大清爆发了一场“内乱”,国库存银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还是6939万两,可在第二年的嘉庆元年(1796年)就跌到了5658万两,最离谱的是第三年,直接再次暴跌,变成了2792万两,这意味着在嘉庆二年(1797年),大清经济国库直接倒退七十多年,回到康熙末年的水平。

这场内乱就是嘉庆年间著名的“白莲教起义”。

乾隆末年的白莲教起义:让大清国库回到康熙朝

白莲教起义乃是清朝有名的一次内部农民起义,又称“川楚”教乱,波及数省之地,给大清的统治来了一次震感极强的撼动,而白莲教起义,则是让清仁宗欲哭无泪,因为白莲教起义的时候,清高宗已经摆脱皇帝身份了,这一笔“过”,是记在清仁宗头上的。

其实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时候,在河南就有一个著名的“混元教起义”,不过那时候朝廷力强,混元教很快就被镇压了,事实上混元教就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所以白莲教的“起事”乃是很多年前就有预谋的。

只是让清仁宗没想到的是,他刚登基,就背上了这个大黑锅。

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将起事时间定在“三辰”(辰年辰月辰日),这个时间,正好是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初十,嘉庆年号刚改不久,民间百姓的“祝福”没有迎来,迎来的是百姓们对清王朝不满的武器和愤怒。

而“白莲教”本身,就是“康乾盛世”背后阴暗真实的一个“凝聚物”。

早在白莲教爆发之前,白莲教的存在便已经让朝廷给“感知”到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四川”、“湖北”两地的税收,连续几年非常低下,但是这两个地方的人口,却是在乾隆后期大量涌入,一方面是暴增的转移人口,一方面是反而降低的税收数量,这些人想做什么,朝廷怎么可能感觉不到。

之所以四川和湖北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子还是在于“土地兼并”。

就拿湖北来说,在清世祖刚入关的时候,湖北地区的农民百姓人均拥有的土地数量还能达到“一百二十亩”,可是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前后(这其中一百多年的历史),湖北的人均拥有量才仅是“三亩”,缩水了超过九成之数,可见人地矛盾已经很大了。

而且人地矛盾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乾隆后期,清高宗对待政治偏懒散,手下的贪官污吏几乎没有被整治过,所以其他地区的百姓一旦遇到灾难就只能逃难,久而久之都集中到了四川和湖北地区,如此一来还加剧了人地矛盾,他们最终都被白莲教吸纳。

其实白莲教也没有太神秘的地方,所谓的口号和愿景,本质都是一种信仰引导罢了,在农民运动中,这种手段是常见的,所以白莲教本质就是乾隆朝留下的致命隐患,是清高宗的统治不当引发的“雪山隐患”,只要一声巨响,那么便会发生大面积崩塌。

爱新觉罗·弘历

或许清高宗“退位”就是那声巨响,让白莲教的火焰迅速点燃。

约定好的“三辰”时日到了后,白莲教起义的省份纷纷响应,爆发了对清王朝的痛击,一时之间,清朝廷内部一片紊乱,清仁宗欲哭无泪,清高宗还愣在原地,回过神后,太上皇帝下令镇压农民起义,可他没想到,救火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星火燎原的速度。

白莲教迅速蔓延到了其他地区,一共有五省的“白莲教”一起行事,面对来势汹汹的白莲教,清朝的精锐八旗却尴尬了,优渥的生活和已经扔下多年的“武功”让他们和最初建国的八旗仿佛是两种人,已经腐朽的大清朝军队无力镇压十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农民起义军,多个地区的守军“败讯”蜂拥而至。

这注定了清朝廷要和白莲教开始拉锯战了,而拉锯战,就是需要钱。

忽如其来的暴动让清仁宗很担忧,整个朝廷唯恐他倒霉到底,明明当了皇帝,可是却没有太多的实权,最让他欲哭无泪的是,如果一旦输了这场内战,那么大清的“亡国皇帝”就不是清高宗而是他清仁宗了。

有趣的是,面对白莲教起义,清仁宗还不能做些什么,因为掌握大权的还是清高宗,镇压白莲教的命令下达者还是清高宗,可清高宗已经很老了,这种种因素都给了白莲教扩张的空间。

白莲教示意图

嘉庆元年(1796年),光是这一年,大清朝廷税收收入的一千万两白银就填进了镇压白莲教的战争之中,而且这还不够,国库中还得抽出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来支撑平定内乱,这是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来,朝廷国库第一次由国库年年都有一点盈余,变成巨大的“赤字”。

这还不是巅峰的亏损,在嘉庆二年(1797年),白莲教的动静引起了大面积的生产瘫痪,大清朝廷能收上来的税收少了,而白莲教的掌控地区多了,也更强了,这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局面,所以这一年,国库中又搬出了近三千万两白银来支持平定内乱,这一年大清为了镇压白莲教,已经花进去了至少四千万两白银。

或许清高宗都没想到,他竟然在有生之年看着自己留给清仁宗的“家底”被自己用来平息农民起义而打光,所以为什么历史上的白莲教起义都说对清王朝造成沉重的打击,不说太细的方面,就光是税收和国库的盈亏来看,都能看到很明显的差别。

随着白莲教把大清朝廷拉入这个沼泽越来越深,清高宗都有心无力了,清仁宗更是很着急,他无时不刻红着眼睛盯着和珅,因为朝廷快没钱了,可是和珅这个“钱袋子”起码还有数亿白银的资产,就连镇压白莲教时候的大量花销,和珅都敢伸手贪污。

这也是为什么在嘉庆四年(1799年),清高宗驾崩半个月不到,清仁宗立即处理了和珅,就跟年三十做团圆饭的厨子一样,起锅烧油,准备吃一顿硬菜疗养一年的伤痛。

钮祜禄·善保

和珅一倒,嘉庆吃饱,和珅被清仁宗清剿的财富高达数亿两白银,很多史料都说和珅的资产等于是清王朝十几年的国库收入,可都语焉不详,因为和珅的钱还没捂热乎,也不可能捂热乎,立即就得拿出去打仗了。

有了和珅的“援助”,大清朝廷终于占据上风,一直到嘉庆九年(1804年),彻底平定了白莲教起义,而嘉庆九年的国库,在年末统计出了一个让清仁宗手抖不已的数字:2165万两。

大清朝的国库存银在乾隆朝走上巅峰,可钱多只是表象,里子坏了才是真相

雍正朝的“国库”巅峰在雍正八年(1730年),存量高达6218万两白银,在他登基八年的时间里,国库就增长了三千多万两白银,这一切都是清世宗坚持“反贪”的成果。

康熙朝中前期整体的国库存量都是在“盈余”的,可是在康熙后期,因为清圣祖本身所推崇的“奢靡之风”,让康熙朝后期的国库年年亏损,虽然只是小亏损,可苗头已经显露出来了,因此雍正朝,清世宗要做的事情一定是反贪。

即便在雍正九年(1731年)开始,一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国库年年都要亏,这都是因为“外战”的因素,在大清内部来说,吏治和官场环境已经被清世宗大程度肃清、改善了,只要战争结束,大清朝廷就能迅速恢复过来。

爱新觉罗·玄烨

可谁知道,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又开始学康熙皇帝那一套,大搞奢靡之风。

乾隆皇帝的潇洒自然不用多说,而乾隆皇帝的思维也是十分奇特的,他自己享乐还不说,仍不忘记慷慨地让下面的官员也一同享受,这种风气就渐渐养成了。最要命的是,清高宗还特别长寿,雍正皇帝所建立的“反贪体系”,都给清高宗给带垮了。

和珅就是乾隆朝最典型的一个贪污人物,最离谱的是,和珅还是清高宗最顶级的心腹,也是贪得最多的人。

清高宗的国库总量迅速增长期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开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最巅峰的白银存量达到8100多万两,这是清朝最顶峰的数据,所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就是“康乾盛世”的最大成果。

只可惜,这个数量暴增的背后,乃是“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事实的推动,比如在乾隆初期,乾隆六年(1741年)的时候,天下总人口的数量才是一亿出头,但到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人口却突破了三亿,这其中将近两个亿的增幅,对经济的推动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人口暴增也是白莲教起义“大规模”爆发的基础。

一方面是人口暴增,一方面是清高宗所推行的奢靡之风,另一方面则是连续不断的中小规模起义,这就无可避免地展现了乾隆时期的统治问题,是存在极大的缺陷的,所以清高宗的“国库”,注定注定短时间保持好看的数字,即便没有农民起义来消耗国库,迟早也会被整一个贪腐系统所吸干,最终还得需要一个反贪的皇帝才能从头到尾肃清,恢复正常。

清朝疆域图

所以说,乾隆朝是大清的巅峰,也同样是大清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个“由盛转衰”,正是一种习惯,一种政治体系内部崇尚“贪腐”的习惯,正是这种习惯,让大清仿佛被顽疾附骨,一直缠到大清朝毁灭。

清高宗的富有: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的体现

清高宗自诩“十全老人”,他的确是有功绩的,但有些事情确实也没做好,这都是客观事实,假如他愿意按照清世宗的路线往下走,那么大清朝在他的手上,将是一个蜕变,甚至是走向世界的局面,只可惜,最终还是演变成了“内斗”。

在历史上,关于盛世的标准,一是“国库充盈”,另一个就是“百姓安居乐业”,可真正的盛世,还包括了“藏富于民”。

国库充盈,这是朝廷有钱,但是一个朝廷想有钱的办法很多,光是朝廷有钱并不能够说明民间的百姓就过得好。

只有百姓既能够“安居乐业”,家里又还有存量,这才是真的盛世,如果只是朝廷有钱,那根本就不是百姓的盛世,那仅仅是中央皇权加强的背后,对百姓和民间的进一步剥削,很显然,乾隆朝数十年光景,人口暴增将近两亿且国库充盈的背后,就是一场场“收割”。

白莲教起义,就是这个客观事实最好的证明。

乾隆下江南

而皇权加强,乃是整个大清封建历史的主流命题,清高宗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的确做到了皇权所能做到的顶峰,如果乾隆后期少些奢靡的玩乐,多些勤政,那么大清的历史必将不同,但清高宗却不是如此,六下江南以及“千叟宴”的花销,就让清高宗的“消费”达到了历史君王之最,花过钱的皇帝,是很难回头的。

因此在乾隆朝之后的统治者,一方面又在竭力对朝廷乱象进行回到正轨的拉扯,一方面也难以消除这种皇权集中带来的“奢靡”习惯,再加上不久之后的外国侵略者搅局,国内太平天国起义等因素,大清正式积重难返,最后的光景里,也只是皇族和西方侵略者互相妥协下的苟延残喘罢了。

只用一个皇帝的时候,就将一个王朝的“盛衰”都经历一遍,在古代历史上,这种事情是少有的,唐朝有唐玄宗,清朝就有乾隆皇帝。

李隆基

但唐玄宗时代不同的是,唐朝民间百姓心向唐玄宗,即便是安史之乱都仍然如此,唐朝由盛转衰也是因为兵祸,而不是民乱,这都是因为唐玄宗时期,实实在在做到了藏富于民,国库的存银数量体面好看,百姓还有大量的盈余。

相比之下,大清统治者显然是更加追求奢靡,而乾隆一朝最遗憾的是,清高宗破坏了清世宗所奠定的朝廷发展路线和基础,不仅让清世宗的反贪功亏一篑,回到了康熙后期的贪腐破败环境,而且还愈演愈烈。

所以清高宗眼睁睁看着自己攒着的那些白银犹如流水淌走,这只能说是他的因果罢了。

更多文章

  • 清朝思想保守加之对内严重的防范心理和注重骑射导致火器落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火器真实水平,清朝为什么废止火器,清朝军事技术落后的原因

    清朝其实是有火器的,只是它被限制在八旗使用了,这主要是基于对汉人的防备之心。据《清实录》和《清会典》所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西总兵金国正上疏表示,自己标下的军队没有子母炮,愿意捐资造22门分给各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掏腰包十分恳切的请求,却遭到了清圣祖的严厉训斥:“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

  • 清朝在新疆、西藏进行驻军,而对蒙古则分而治之,又打又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西藏驻军,清朝对西藏和新疆做了哪些管理,清朝对新疆与西藏采取了什么措施

    别的不说,就说东三省,这片地盘原来是女真的老家。明朝表面上对这里有管辖权,不过他们和李朝一样,已经处于高度自治的状态了。除此以外,元朝被明朝赶到北方以后,形成了后来的北元。整个蒙古和明朝,其实在两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势不两立的状态。明朝基本没有对长城以北的控制权。明朝对新疆地区,基本没有实控权,因

  • 雍正的最大对手,九子夺嫡时最具实力的八阿哥,为何没能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胤禩聪慧过人,被封贝勒以后,他曾多次受康熙指派协理三阿哥一同处理政务。不仅如此,朝中许多大臣都夸赞八阿哥为人亲切,毫无皇子骄纵之气,甚至可以立为储君人选。既然八阿哥有如此贤名,康熙又对八阿哥青睐有加,为何不将皇帝之位传给八阿哥胤禩呢????九子夺嫡剧照早些年的时候,胤禩确实备受康熙信任、器重,但

  • 雍正登基后,为什么非要抄曹雪芹的家?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所有的小伙伴对曹雪芹这个人物还是有所了解的,不过大多数人对她的了解肯定都是来自于红楼梦,却不知道她是怎么写出这本书的。其实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就是她以前生活的写照,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灵感。曹雪芹家是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说白了就是时代做奴才的。之后他的祖父被多尔衮看重,于是他们家的地位也

  • 胤禵虽手握重兵但粮草均由年羹尧供应,故无力反抗清世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胤禵的历史简介,胤禵为什么改名,胤禵真实情况

    史料记载胤禵自幼聪明伶俐,并且长大后更是才能出众,就连他的九哥胤禟都曾评价他为“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从胤禟对胤禵的高度评价中就能看出,胤禵在才能方面是不次于他的其他兄弟的。并且,在康熙晚年,由于西北发生战事,康熙皇帝更是亲自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命其带兵平定准噶尔,随后在西北,胤禵

  • 外来文化的传播,带来内部文化的融合,谈谈唐代马球运动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代马球活动作用,唐代马球,唐代马球是实心的吗

    欧洲人把马球称为“游戏之王,王之游戏”。马球起源于古波斯,经过波斯传到土耳其斯坦和西藏,于是中国普遍流行起来。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马球运动的开展甚为辉煌,其发展状况甚至可以具体反映出当时政治、军事、文化观念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古代,马球最盛行的时期就是唐代。上到统治者,下到大臣、文人武将,都非常喜爱此

  • 同样是叛变,为啥汉朝平乱仅用3个月,唐朝平乱却花了8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上汉朝叛乱的原因,唐朝为什么可以平乱,历史上真实的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作为历史上最“风光”的两个时代,汉之强盛和唐之繁华,向来值得夸耀。但在封建社会中,再好的时代,也有晦暗。汉代有七国之战,唐朝有安史之乱,皆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不同的是,汉代的七国之乱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下来。安史之乱,却是旷日持久,有如无休无止的风雨巨雷,直接摧毁了大唐帝国的大半高楼。即使八年之后雨过雷

  • 唐朝用这种方式打爆了漠北强国!俄罗斯学去后夺取了2200万平方公里土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关于唐朝对外军事方面的资料,唐朝军事实力,唐朝为何能征服漠北

    不建长城,就建堡垒唐朝初年,唐军对漠北民族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军事攻势。东突厥、薛延陀和铁勒,纷纷在大唐的陌刀面前俯首称臣。即使不用长城,唐朝也不用害怕这些漠北民族。然而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北方形势却急转直下。由于武则天的无能,导致原本臣属于唐朝的北方突厥部落叛唐独立,建立了后突厥汗国。由于武则天忙于内

  • 成就武则天帝王霸业的,并不是美色和心机,而是李治的尴尬处境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下,武则天脱颖而出。不仅仅是成为了女性的代表,更是站在了权利的巅峰,颠覆了女性的传统地位。有人说,成就武则天的,是因为她的美色和心机。但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宗李治,当时十分尴尬的处境,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武则天进宫的不幸说起来武则天称帝这件事,就要先从她进宫开始说起

  • 唐朝奇葩战神:打仗从没赢过,升官却没停过,李世民也只敢骂几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十大顶级战神,唐朝真正的战神,唐朝历史上最厉害的战神

    而在唐朝却有这么一位战神,他和历史上有名的将军不同,他不像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不像尉迟恭、秦琼一样征战四方。但是他的功劳却比尉迟恭等人还要大。这个人就是李神通,作为唐高祖李渊的堂弟,他不仅得到李渊、李世民两代皇帝的赏识,更是死后陪葬皇陵。那么李神通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唐朝两位皇帝,对其大肆封赏呢?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