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其实是有火器的,只是它被限制在八旗使用了,这主要是基于对汉人的防备之心。
据《清实录》和《清会典》所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西总兵金国正上疏表示,自己标下的军队没有子母炮,愿意捐资造22门分给各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掏腰包十分恳切的请求,却遭到了清圣祖的严厉训斥:“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前师懿德、马见伯曾经奏请,朕俱不许。”
到了雍正时,更是秉承他老父亲的意志,进行了一场全国性的“废武备”运动,具体做法如下:除保留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地的子母炮外,其余各省的子母炮全部收回。其他各种火炮,每1000名清军士兵只准留10门炮;水师战船及海防、边防、省城要隘的原有火炮予以保留。
既然军队都不配备火炮了,那么需求很低,自然就没有继续研发的必要,所以清朝火器始终停留在明末水平。
整个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最先进的火器研究部门,设在养心殿里,即所谓的“养心殿造办处”。除了它之外,还有一个工部下辖的“景山炮鸟枪监造处”,制造的火器质量不错,但这两处生产的是“御制”火器,制供给皇室和满洲八旗用,汉军只能使用质量很差的“局制”火器。
除了防备汉人使得清军对火器的需求底下,而导致研发技术长期落后,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朝统治者一直保持着“弓马骑射为本”“的思想。
“五年,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
这是清世宗下发的一道谕旨,特别强调了朝廷重“弓马”而“轻火器”的态度。
火器玩得再好,弓马不行,在清军也是混不开的。军队人人都不重视火器,而以弓马优劣来往上爬,火器衰落自然无可避免。
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水师的装备依旧没有任何起色。据《清实录》和《筹海初集》的记载,当时的清朝水师,不仅装备着两百年前水师明朝水师装备的大小火箭、五虎箭、神虎箭、喷筒、火罐、火号、箭箱、溜桶等火器,还出现了明朝初年的碗口炮(明朝晚期时明军都不用的落后装备)。
清朝疆域图
再加上文化上面的因素,清朝社会风气之保守,理学思想之丰盛,火器工匠地位之低下,这些都极大限制了火器的研发。
科学理论是火器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然而自清以来,为了钳制思想,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在当时,无论何种载体的文字,只要稍稍敏感,就会牵连全家老小性命,如此高压统治,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只能在故纸堆里考据,再没有出现过新的思想。
在这种极端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外洋飘来的科学知识,其传播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知识分子们怕触及满洲统治而被杀头,而清朝统治者们对这些研究“工匠”的技巧,也只是当成可有可无的东西,至于火器技术,洋人可能把这种先进技术传播到中国么?
而且,在清朝,涉及到军事武备的书籍,都是禁书,比如明朝留下的《武备志》和《火攻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