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胤禵虽手握重兵但粮草均由年羹尧供应,故无力反抗清世宗

胤禵虽手握重兵但粮草均由年羹尧供应,故无力反抗清世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375 更新时间:2024/1/7 22:05:39

史料记载胤禵自幼聪明伶俐,并且长大后更是才能出众,就连他的九哥胤禟都曾评价他为“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从胤禟对胤禵的高度评价中就能看出,胤禵在才能方面是不次于他的其他兄弟的。

并且,在康熙晚年,由于西北发生战事,康熙皇帝更是亲自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命其带兵平定准噶尔,随后在西北,胤禵顺利完成驱准保藏的任务,为西部边疆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就是这么一个能文能武之人,却在清圣祖病崩之后,并且还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对于清世宗的继位,不仅按兵不动,最终还被清世宗一道旨意召回了京,乖乖当了一个看坟之人。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局,主要是清世宗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导致胤禵被死死卡住脖子,因此即使有心反对清世宗,但也无能为力。

乌雅·玛琭

胤禵和雍正皇帝其实是一母同胞的亲哥俩。两人的生母,均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也就是德妃,但虽说是亲哥俩,不过两人的关系,打小就十分一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两人成长的环境大不一样。

清世宗出生时,其生母乌雅氏地位较低,而清朝当时后宫的制度中,要求嫔以下的生母不能抚养自己的儿子,所以,清世宗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之处,由佟佳氏进行抚养。

等到了胤禵出生时,乌雅氏已经正式晋封为德妃,所以,胤禵得以从小跟着母亲生活。

而这就造成了原本是亲哥俩的清世宗和胤禵,由于童年时就很少在一起生活,本身就没什么感情,同时长大后更是分开居住,也就更没有了建立感情的机会。

所以,在康熙晚期的“九子夺嫡”期间,二人才会分属不同阵营,各自为战。

而九子夺嫡是康熙晚期一场时间跨度漫长的嫡位争夺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清圣祖的几个儿子各显神通,纷纷为争夺嫡位进行明争暗斗。

爱新觉罗·胤禛

不过在最开始,清世宗并没有直接参与,而是选择了冷眼旁观,因此让当时争得火热的皇子根本没有把目光投在他身上。

那么,原本冷眼旁观的清世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皇位有了想法的呢?

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原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除之后。

胤礽二次被废之后,意味着他再无翻身出头之日,而在胤礽失去成为储君的机会后,排在清世宗前面的竞争者,仅剩下皇长子胤禔和皇三子胤祉。

紧接着,皇长子胤禔又因为魇咒太子胤礽,意图谋取帝位一事被清圣祖圈禁,这就意味着,比清世宗年长的皇子,只剩下老三胤祉了。

这样一来,清世宗争夺嫡位的成功几率无疑就增加不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有了争夺嫡位的心思。

不过,即使是局面到了这种程度,清世宗还是十分谨慎,当时他有个心腹叫做戴铎,给还是皇子的清世宗写了一封信,信中就陈述当前局势,并极力劝解清世宗参与到争夺储君之位的队列之中:“当此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奴才虽一言而死,亦可少报知遇于万一也。谨据奴才之见,为我主子陈之:皇上有天纵之资,诚为不世出之主;诸王当未定之日,各有不并立之心。论者谓处庸众之父子易,处英明之父子难;处孤寡之手足易,处众多之手足难。何也?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争,彼有所胜,此其所以为难。而不知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而父子兄弟之间,无不相得者。我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无所疵,其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昔者东宫未事之秋,侧目者有云:‘此人为君,皇族无噍类矣!’此虽草野之谚,未必不受此二语之大害也。奈何以一时之小而忘终身之大害乎?至于左右近御之人,俱求主子破格优礼也。一言之誉,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谗,即可伏祸之根。主子敬老尊贤,声名实所久著,更求刻意留心,逢人加意,素为皇上之亲信者,不必论,即汉官宦侍之流,主子似应于见面之际,俱加温语数句,奖语数言,在主子不用金帛之赐,而彼已感激无地矣。贤声日久日盛,日盛日彰,臣民之公论谁得而逾之。至于各部各处之闲事,似不必多于与阅也。本门之人,受主子隆恩相待,自难报答,寻事出力者甚多。兴言及此,奴才亦觉自愧。不知天下事,有一利必有一害,有一益必有一损,受利受益者未必以为恩,受害受损者则以为怨矣。古人云:不贪子女玉帛,天下可反掌而定。况主子以四海为家,岂在些须之为利乎!至于本门之人,岂无一二才智之士,但玉在椟中,珠沉海底,即有微长,何由表现。顷者奉主子金谕,许令本门人借银捐纳,仰见主子提拔人才之至意。恳求主子加意作养,终始栽培,于未知者时为亲试,于已知者恩上加恩,使本门人由微而显,由小而大,俾在外者为督抚提镇,在内者为阁部九卿,仰籍天颜,愈当奋勉,虽未必人人得效,而或得二三人才,未尝非东南之半臂也。以上数条,万祈主子采纳。奴才身受深恩,日夜焚祝。我主子宿根深重,学问渊宏,何事不知,何事不彻,岂容奴才犬马之人刍荛之见。奴才今奉差往湖广,来往似需数月。当此紧要之时,诚不容一刻放松也!否则稍为懈怠,倘高才捷足者先主子而得之。我主子之才智德学素俱,高人万倍,人之妒念一起,毒念即生,至势难中立之秋,悔无及矣。”

爱新觉罗·玄烨

并且,在信中,戴铎给清世宗提出了三点建议,分别是培养和壮大自身势力、与朝廷的官员搞好关系,以及让他格外注意在清圣祖面前树立良好形象。

更重要的是,戴铎还给清世宗提出了四字谏言,即孝、诚、和、忍,这意思就是说,在清圣祖面前要孝顺,并且要诚实,同时在朝堂上谁也不得罪,以和为贵,最后就是忍耐和低调,静等时机成熟。

这几点建议,让当时的清世宗深以为然,不过,虽说戴铎的建议已经是面面俱到了,但清世宗还是回信称“语言虽则金石,与我分中无用。我若有此心,断不如此行履也。况亦大苦之事,避之不能,尚有希图之举乎?至于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全不在此,无祸无福,至终保任。汝但为我放心,凡此等居心语言,切不可动,慎之,慎之。”

但嘴上这么说,身体却很诚实,清世宗也明白当前的局势,如果他不争夺嫡位,将来未必会有好的结局,况且当时的局势也确实对他有利。

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清世宗算是正式参与到了“九子夺嫡”之间。

当然,他对于戴铎提出的建议,还是比较遵从的,尤其是忍耐低调方面,清世宗可以说是做得堪称完美。

爱新觉罗·胤禛

比如在当时,清世宗常常以“天下第一闲人”自居,对于自己的诸多兄弟,清世宗均是保持和气相处,而对于父亲清圣祖,清世宗则是尽其所能的表现出诚孝的品质,这就让清圣祖对他愈加赞赏和信赖。

除了对内示好,以博得好感之外,清世宗在对外方面也没闲着。

他通过清圣祖的信任,获得了不少外出办差的机会,比如清查京、通两仓,又到地方上办理政务等等,而趁着这种机会,清世宗结交了不少身居要职的官员。

像湖广提督魏经国、副都统常赉、商州知州觉廷正等等,均是清世宗在办差期间结交的人,而这些人,在日后均成为了清世宗的得力助手。

而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隆科多,隆科多和清世宗属于是亲戚关系,其姐姐为抚养清世宗长大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也正是在这层关系的加持下,清世宗才得以在后来顺利地将隆科多从“八爷党”拉到了自己的阵营中。

总之,清世宗一方面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调做人,一方面则是暗中继续自己的力量,到了后期,他文有戴铎,武有年羹,更有隆科多助阵,加上他的铁杆兄弟十三阿哥胤祥,在这些人的合力帮助下,最终成功地继承了皇位。

爱新觉罗·胤禵

当然,即便是继承了皇位,清世宗心里也不踏实,先不说“八爷党”对他统治造成的的威胁,单是他的亲兄弟胤禵,就让他寝食难安。

为什么呢?这还得从胤禵被封为抚远大将军说起。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准噶尔的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为平定准噶尔,清圣祖决定派出一名皇子,担任抚远大将军,带兵出征。

最开始,清世宗也争取过这个位置,但最终清圣祖把大将军的职位交给了皇十四子胤禵。

并且在当时,清圣祖除了封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外,赋予胤禵的权力相当之大,首先是在出征时,清圣祖恩准胤禵可以使用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

同时,在出征当日,清圣祖更是亲自欢送,同时还命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全都参加欢送仪式。

爱新觉罗·玄烨

单是这一点,就说明了清圣祖对胤禵的重视,但这还远远不止,胤禵出征之后,清圣祖又下诏给青海蒙古王公,诏书中直言不讳地说到,要蒙古王公事无巨细,必须遵从胤禵的指示,同时他在诏书中还特意提到,要蒙古王公视胤禵“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正是因为清圣祖对胤禵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在当时很多人的眼里,胤禵这次封大将军,就是出来镀金的,清圣祖希望他能建立战功,然后回去顺理成章地成为储君。

当然,胤禵本身确实具备一定的能力,并且还十分优秀。

在他带军抵达西藏后,虽说面临的局势十分复杂,但胤禵展现出优秀的军事素质,对内安排调度,制定决策,对外笼络藏区喇嘛,没用多长时间,就将局面打理的井井有条。

并且,他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平叛的任务,由此可见,胤禵在军事方面绝对是有两把刷子的。

所以,才能优秀干练,同时清圣祖又十分重视,这就是为何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胤禵必然是未来储君的原因。

但最终,是清世宗登上了皇位,而在这个消息刚传出来的时候,当时不少人对此极为惊诧。

马国贤

比如当时在皇宫中担任宫廷画师的西洋人马国贤就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过关于此事的描述:“康熙皇帝崩逝后数日,当大丧仪注正在进行,新皇帝雍正同时宣布了大行皇帝的遗诏,正式宣布由他继承皇位。这在整个帝国,兴起一阵惊诧。”

从马国贤的记载中就能看出,当时对于清世宗继位这个事,不止一个人都觉得意外,并且也对康熙皇帝临终前的选择产生了质疑。

当然,质疑归质疑,清世宗确实登上了皇位,而清世宗本人对于质疑的气氛自然也十分清楚,所以,在他继位的第二天,为了稳定局势,避免意外发生,就迅速命令九门提督隆科多关闭了京城九门。

这样做的用意,是因为隆科多手里掌管着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而清世宗在继位之前,本身又是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着皇宫里的侍卫部队。

因此,安排隆科多关闭九门,加上清世宗可以号令皇宫里的侍卫,这样整个京城就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下,也就不会出什么乱子。

爱新觉罗·胤祥

与此同时,清世宗的铁杆兄弟老十三胤祥又接管了驻扎在城外的丰台大营,如此一来,胤祥与清世宗遥相呼应,就能确保不管是皇宫还是京师,以及到京畿这三个层面的军队,都在清世宗的掌控之下。

而掌控了这些武装力量,清世宗自然就不担心有人会作乱了。

当然,这仅仅是清世宗稳定京畿的举措,在遥远的西北,还有个手握重兵的胤禵,这才是清世宗最担心的,而为了消除胤禵所带来的威胁,清世宗可谓是绞尽了脑汁。

首先,在继位之初,清世宗对皇八子胤禩进行了加封,不仅命他与胤祥、马齐、隆科多四人共同负责处理朝务,还晋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尽显优宠之意。

不过,清世宗对胤禩优宠,可不是真的尽弃前嫌,他这么做是为了迷惑尚在前线的胤禵,只有这样做,才会让老十四胤禵心安,也才能让清世宗的下一步计划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清世宗又写信给胤禵,以让他回来奔丧的名义,命他尽快回京,而为了让胤禵听从旨意,清世宗更是在信中大谈身为人子,如不回来奔丧,那就是不孝云云。

爱新觉罗·胤禵

就这样,胤禵便十分听话地程往京城赶,毕竟清世宗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他胤禵身为人子,如果不回来奔丧,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而清世宗依旧不放心,他在给胤禵写信的同时,又做了两手其他的安排。

第一是安排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来牵制胤禵,具体的做法是下旨让年羹尧接管西北军政事务,同时密切注意胤禵一路上的动向。

另一方面,清世宗又秘密安排辅国公延信代行抚远大将军一职,并命他火速赶到甘肃,接管了胤禵的帅印。

并且,清世宗又命令延信,把见到胤禵之后,胤禵的一切反应以及胤禵的行程走向,均要尽数密报,以便清世宗随时调整对策。

这样一来,胤禵就算是有心想做点什么,也无能为力,毕竟帅印没了,远处还有年羹尧在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胤禵无论如何也不敢轻举妄动。

爱新觉罗·胤禩

更重要的是,之前清世宗加封皇八子胤禩,给胤禵造成了一个错觉,那就是他以为清世宗没有加害兄弟之心,因此才会听从清世宗的旨意,老老实实地返回京城奔丧。

而在胤禵返京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件事,史料记载,当时清世宗特意安排延信,在和胤禵会面之后,将胤禵携带的所有奏折、朱批谕旨以及家信全数收缴封存,并火速寄给清世宗。

清世宗此举,后世对此多有猜测,大部分观点都认为,清世宗是为了销毁清圣祖有可能传位于胤禵的证据,因此才会如此心急地收缴胤禵所携带的全部文书。

但也正是因为此举,让胤禵对清世宗十分不满,他回京之后,见到清世宗拒不下拜,侍卫拉锡见此僵局,连忙拉他向前。他大发雷霆,怒骂拉锡,并到清世宗面前,斥责拉锡无礼,说:“我是皇上亲弟,拉锡乃虏获下贱,若我有不是处,求皇上将我处分,若我无不是处,求皇上即将拉锡正法,以正国体。”后胤禩从账房中走出,向允禵云:“汝应下跪”,胤禵“寂然无声而跪”,后来这件事情又成了胤禩的一大罪状:“阿其那见众人共议允禵之非。乃向允禵云,汝应下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遵皇上谕旨。止重阿其那一言。结党背君,公然无忌。”

对于胤禵的反应,清世宗自然没有惯着他,先是以为清圣祖守灵的名义将其圈禁在景陵,之后,在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也就是清圣祖的灵柩下葬之后,不准胤禵返回京城,而是将他留在景陵附近的汤泉,继续将其圈禁。

景陵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随着清世宗统治的稳固,他便展开了对当年参与储位争夺的兄弟们的清算行动,除了将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等人分别圈禁,并对其党羽一一处分之外,清世宗自然也没有忘记处置还在景陵看坟的老十四胤禵。

他先是将胤禵的郡王爵位革去,降为固山贝子,之后又在雍正四年(1726年),再次革去了胤禵的贝子爵位,并将其押回京城,关在了景山寿皇殿内,继续圈禁。

在这里,胤禵前后度过了十年左右的岁月,一直到清世宗驾崩,乾隆皇帝登基,他才乾隆被放了出来。

这便是老十四胤禵从清圣祖驾崩,到清世宗继位之后所经历的人生,总结就是除了圈禁还是圈禁,整体状况是要多惨有多惨,那么,如果当初他选择不返回京城,而是直接带着麾下的兵马反抗雍正,会不会成功呢?

只能说,很难,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首先,就算胤禵铁了心想反,但他麾下的将士却不会跟着他一块反。

胤禵确实在当时担任大将军王不假,麾下兵马也有数十万,但问题是,这些将士,不是他胤禵一个人的,而是大清朝的。

爱新觉罗·玄烨

要知道,康熙皇帝在位几十年,经历了平三藩、收台湾以及亲征噶尔丹等多场战役,深知兵权的重要性,终其一生,都在想办法将军权归拢于皇权之下,而不是任由军权被某个人掌控。在这种情况下,胤禵即便是要造反,那也是以卵击石。

因为他手下的将士,拿的是朝廷的俸禄,领的是朝廷的工资,凭什么就听胤禵一句话,就不管不顾地跟着他去造反呢?

所以,别看胤禵坐拥几十万兵马,但这些人中大部分,都不会听他的,真要是胤禵造反的话,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没等清世宗动手,这些将士就把胤禵绑了送到京城请功。

这也是为何胤禵会乖乖听话返京的原因之一,他自己也知道,他在军中的号召力,达不到让麾下的将士们跟着他造反的程度。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原因,若真是胤禵要和清世宗玩命儿,就算不成功也会给清世宗带来不少麻烦,但他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一个关键点就在年羹尧身上。

年羹尧

史料记载,当时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同时也负责着供应胤禵大军的粮草,也就是说,胤禵的大军的吃喝问题,是年羹尧负责解决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清世宗从根源上就能卡死胤禵。

你想造反,可以,马上命令年羹尧停止供应粮草,到那个时候,数十万大军没吃没喝饿上几天,同时又地处西北,别说造反,内部都很很有可能哗变。

假如,胤禵当时带着大军,所在的地方不是西北,而是江南或者蜀地等地区,那么也许他还有一丝丝成功的可能性。

毕竟胤禵这个人带兵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身处江南等地,由他带领着几万个忠心的部下,靠着抢掠,还是能和清世宗对抗一段时间的。

但可惜,他身处西北,粮草供应又是年羹尧负责,在这种情况下造反,如果不解决粮草问题,那么还没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爱新觉罗·胤禵

正是因为胤禵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抱着幻想返回京城。

最后,就是胤禵用什么理由起兵。

古语有云,叫做师出有名,意思就是打仗得有个为什么要打的理由,比如明朝的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

但胤禵如果起兵,又该用什么理由呢?

也用“清君侧”?肯定不行,“清君侧”的前提,是“朝中有佞臣”,当初朱棣就是把朱允炆身边的谋臣齐泰黄子澄定性成了佞臣,这才打出了“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

而如今的大清朝,有佞臣吗?至少表面上看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他胤禵也不敢随随便便的把“佞臣”这个名号安在某个大臣身上。

毕竟清朝当时朝堂上的局势与朱棣靖难时大不一样,况且当时的重臣都是满人,要是胤禵敢把谁定性为“佞臣”,没等到他起兵,他就会被口水淹死。

爱新觉罗·玄烨

最重要的是,清世宗继位,是奉了康熙皇帝的遗诏,不管这个遗诏是不是真的存在问题,但遗诏上写得明明白白,是让清世宗继位,而不是让老十四胤禵继位。

人家清世宗都是合理合法的继承人了,并且已经登上了皇位宝座,俗话说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胤禵现在还反什么?

既无起兵的名义,又被清世宗掐住了粮草供应,同时在军中的号召力也做不到让所有人跟着他卖命,在这种情况下,胤禵除了乖乖回京,还真没有其他办法。

况且,清世宗继位之初,对老八胤禩的优宠和晋封,也成功地迷惑了胤禵,让他误以为清世宗是个手段温和之人,自己即便是回去也不会怎么样,说不定还有翻盘的机会,所以,他才会这么听话,在清世宗下达将其召回京城的旨意后,很快返回了京城。

只不过,让胤禵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四哥清世宗所表现出来的温和友爱,都是演给他看的,而他一旦回到京城,事情的走向就完全由不得他了,因此,他只能是任由清世宗将其圈禁,在极度郁闷中度过了十几年的岁月。

更多文章

  • 外来文化的传播,带来内部文化的融合,谈谈唐代马球运动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代马球活动作用,唐代马球,唐代马球是实心的吗

    欧洲人把马球称为“游戏之王,王之游戏”。马球起源于古波斯,经过波斯传到土耳其斯坦和西藏,于是中国普遍流行起来。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马球运动的开展甚为辉煌,其发展状况甚至可以具体反映出当时政治、军事、文化观念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古代,马球最盛行的时期就是唐代。上到统治者,下到大臣、文人武将,都非常喜爱此

  • 同样是叛变,为啥汉朝平乱仅用3个月,唐朝平乱却花了8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上汉朝叛乱的原因,唐朝为什么可以平乱,历史上真实的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作为历史上最“风光”的两个时代,汉之强盛和唐之繁华,向来值得夸耀。但在封建社会中,再好的时代,也有晦暗。汉代有七国之战,唐朝有安史之乱,皆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不同的是,汉代的七国之乱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下来。安史之乱,却是旷日持久,有如无休无止的风雨巨雷,直接摧毁了大唐帝国的大半高楼。即使八年之后雨过雷

  • 唐朝用这种方式打爆了漠北强国!俄罗斯学去后夺取了2200万平方公里土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关于唐朝对外军事方面的资料,唐朝军事实力,唐朝为何能征服漠北

    不建长城,就建堡垒唐朝初年,唐军对漠北民族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军事攻势。东突厥、薛延陀和铁勒,纷纷在大唐的陌刀面前俯首称臣。即使不用长城,唐朝也不用害怕这些漠北民族。然而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北方形势却急转直下。由于武则天的无能,导致原本臣属于唐朝的北方突厥部落叛唐独立,建立了后突厥汗国。由于武则天忙于内

  • 成就武则天帝王霸业的,并不是美色和心机,而是李治的尴尬处境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下,武则天脱颖而出。不仅仅是成为了女性的代表,更是站在了权利的巅峰,颠覆了女性的传统地位。有人说,成就武则天的,是因为她的美色和心机。但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宗李治,当时十分尴尬的处境,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武则天进宫的不幸说起来武则天称帝这件事,就要先从她进宫开始说起

  • 唐朝奇葩战神:打仗从没赢过,升官却没停过,李世民也只敢骂几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十大顶级战神,唐朝真正的战神,唐朝历史上最厉害的战神

    而在唐朝却有这么一位战神,他和历史上有名的将军不同,他不像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不像尉迟恭、秦琼一样征战四方。但是他的功劳却比尉迟恭等人还要大。这个人就是李神通,作为唐高祖李渊的堂弟,他不仅得到李渊、李世民两代皇帝的赏识,更是死后陪葬皇陵。那么李神通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唐朝两位皇帝,对其大肆封赏呢?唯

  • 唐代朝廷抗击灾害,救济难民的主要方式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代灾害救助措施,难民救济制度,唐代应对天灾的措施

    唐朝的弭灾制度以顺从“上天”指示为第一要务,而后跟进相关救济措施,建立粮仓、兴修水利,从而达到稳定政局和民意的目的,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一、唐代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1.自然情况唐代的灾害主要有水、旱、蝗、地震、风雹灾、瘟疫等,水、旱、蝗灾发生频繁且规模较大,受灾面积达常到十州以上。“关中久雨害稼,京师

  • 死后立祠堂,活人也有生祠,狄仁杰有3座,魏忠贤更是数量惊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狄仁杰死后子孙的下场,狄仁杰祠堂碑的历史,魏忠贤立活人祠

    其实这祠堂一词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在那时候的人们都将它修建于墓所之中,所以又被称为墓祠。它出现的本意是方便族人能够有祭祀祖先的地方,之后也逐渐成为族亲用来商议族中重要的事务,或是子孙后人的大婚之礼、寿宴以及其它红白喜事都要在此地举办。总的来说,祠堂是封建时期的道德法庭,族中的长老通常在这里施展

  • 西晋的“占田制”到底发挥了怎么样的影响?即是兴奋剂也是鸩酒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要出台“占田制”?1:曹魏屯田制遭到破坏东汉末年受战争、瘟疫的影响,人口直线下降。“十室九空”、“户口十不存一”诸如此类的记载太多了,史学界统计截止三国时期人口为780万人,是汉朝巅峰时期的八分之一(武帝时期四千万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没人种地了,农业严重减产。曹操为了保障国家吃饭问题,开始在境

  • 隋朝著名大将,一刀斩下了李元霸的头,却因天生双瞳被隋炀帝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隋朝李元霸资料图像,隋唐四大猛将李元霸,解密历史李元霸

    他不光在真实世界中杀得突厥人望风而逃,在民间小说里,也曾在众目睽睽之下刀斩李元霸!此人便是隋朝名将鱼俱罗!鱼俱罗刀斩李元霸无论是褚人获所写的《隋唐演义》原著中,还是近些年来拍摄的《隋唐英雄传》等隋唐题材的影视剧里,李元霸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好汉。他本是大鹏金翅鸟转世,虽然骨瘦如柴,却能使一对八百斤

  • 唐代宗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快刀斩乱麻”扫平安史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代宗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唐玄宗如何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为什么突然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指以安禄山、史思明为主的一场大规模叛变,此次叛变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令百姓长时陷入苦厄、经济全面萎缩、分地割据严重,最后由唐代宗结束了这历时七年两个多月的混乱,而其平定之手段众说纷纭。内藏墙头草,外驻强劲敌秋瑾利用“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将战乱时期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