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前,到底有多大的利益,才使得平原君劝说赵王虎口夺食?

长平之战前,到底有多大的利益,才使得平原君劝说赵王虎口夺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742 更新时间:2024/1/19 2:09:04

眼界与见识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特别是在乱世争霸当中,大局观甚至可以影响到战争的走向,以楚汉争霸为例,西楚霸王项羽在前期曾经一度建立巨大的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局限性,最后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同样的,在战国后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已经进行到白热化的阶段,一个重要的战略决定就可以影响局势的走向。长平之战前,平原君为何力劝赵孝成王接收上党?利令智昏的原因何在?

[var1]

一:一家独大,赵国危机

1:秦国扩张步伐加快,六国无力抵挡

在了解赵国接受上党郡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时整个时代的大势如何。春秋战国,大浪淘沙,经过数百年的相互征伐,当时的中原大地出现局部统一的现象——战国七雄。在这七国当中,经过商鞅变法而日益强大的秦国无疑是扛把子的存在。

据《过秦论》当中记载当时秦国的实力称:"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当时的秦国隐隐有一统天下之势,而和秦国接壤且向来有宿怨的三晋之地则首当其冲,频繁的遭到来着秦国的入侵,步步蚕食这其他六国的领土。

[var1]

2:内忧外患,赵国危机

赵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曾经一度傲视群雄,成为霸主。然而好景不长,赵国经过数次内乱加之对外军事上的频繁失利,已经没有当年的实力于底蕴,和秦国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在赵孝成王继位之初赵国国内的局势相当严峻,不仅仅国内瘟疫流行,矛盾突出,而且对外还有燕、秦等国家虎视眈眈,企图从赵国身上得到利益。据《史记》当中记载称:"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

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在这样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赵国的统治者也在积极寻找破局之法,而恰巧上党郡守致书给赵国统治者,希望赵国接收上党,一场惊天之变悄然降临。

[var1]

二:平原君劝赵王接受上党,赵国一蹶不振

1:秦攻韩国,上党希望归赵

在战国七雄当中韩国无疑是实力最弱的,虽然韩国地处中原腹地,人口众多和土地肥沃,但是却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因此,在秦国扩张的过程当中韩国无疑是首当其冲,同时韩国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软柿子"。

在赵孝成王在位期间,韩国已经是岌岌可危,秦国大有灭亡韩国的态势。据《史记》当中记载秦国对韩的策略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为后期赵国接受上党埋下伏笔。

[var1]

2:秦国功亏一篑,赵得上党

韩国危机,上党孤立,上党郡守便自作主张向赵国发送请求,希望赵国能够接收上党郡,避免秦国得到上党,从而间接削弱秦国的实力。

而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极力劝说赵孝成王夺取上党郡,利用上党郡为来增强赵国的实力,或许能够帮助赵国摆脱困境。据《史记》当中记载上党献土的事件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在面对国内重臣的极力劝说之下,赵孝成王仿佛看到了希望,便同意了韩国上党郡守的请求,派遣赵军接收上党郡,而秦军自然是无功而返。

[var1]

3:秦攻上党,长平悲剧

赵国在接收了上党郡后,安稳的渡过了两年的时间,不甘失败的秦国再一次卷土重来,派遣大军进攻赵国的上党郡 据《史记》当中记载称:"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上党被秦国攻克,而赵国自然不会束手就擒,而且派遣老将廉颇统帅数十万大军和秦国在长平对峙,双方不断增兵,一场百万大军级别的大规模会战正在酝酿当中。

历史的结果总是血腥的,最终以赵国长平之战失败,损失国内数十万精锐部队而告终,赵国因为上党而得利一时,却因为上党而走向一蹶不振的地步。那么当时到底有多大的利益,才会使得平原君极力劝说赵王"虎口夺食"?

[var1]

三:为何平原君会"利令智昏",极力劝说赵王接收上党郡

1:胡服骑射改革失败后,赵国政治偏于保守短视

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本身具有不俗的才能,但是却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犯下严重的错误,这和当时赵国举国上下的政治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赵国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某种意义上成功的改革——胡服骑射。

但是在沙丘政变后,新君和保守派权臣大规模的废除胡服骑射改革的内容,使得赵国数十年的积累毁于一旦。据《战国策》当中记载称:"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之后公子成重新执政,保守派势力在赵国政坛当中占据了主要位置。

[var1]

而在这股保守短视之风蔓延赵国朝廷上下之时,面对上党郡守派遣使者希望赵国接受上党郡之时,平原君和赵国的其他大臣都习惯性的用一种短视的眼光看问题。

据《史记》当中记载称:"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守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完全没有考虑到接受上党后秦国的想法和态度,在赵国与秦国实力差距巨大的条件之下,没有想过是否能与秦国一战的问题,短视的政治氛围是导致长平悲剧的重要原因所在。

2:巨大的利益面前,赵国君臣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首先赵国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诸侯争霸,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谁的实力强,拳头硬谁就能够笑到最后,因此七国之前各怀鬼胎,都行消耗彼此的实力来壮大自身,赵国也不例外。当时赵国的扩张范围在当时可以说是到了一个瓶颈。

向北由强悍的游牧民族且人烟稀少,向西由实力超群的秦国,赵国无法与之抗衡,向东的齐燕两国和赵国实力相当,只有南方的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但是毕竟东方六国在名义上是结盟的,赵国的吃相自然不能特别难看,以免给他国留下把柄。

[var1]

正当赵国寻思如何寻找破局之法的同时,韩国这边就送来了枕头,据《史记》当中记载称:"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希望赵国能够派兵去接受一下韩国的上党郡,这对于赵国而言无疑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大喜过望的赵国君臣匆匆开始研究如何顺利的吃下这一块肥肉。

其中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就极力劝说赵王速战速决,马上派兵占领上党,平白无故的得到如此大一块土地,假以时日足以让赵国的实力更上一层楼。如此巨大的诱惑哪怕明知是驱虎吞狼之计赵国君臣也按捺不住。

[var1]

3:赵国自信能与秦国一战

赵国之中也不缺乏能臣良将,当时赵国已经看出了秦朝有一统天下的实力与野心,并且也有这个实力,赵国自然会千方百计的设法阻挡秦国向东扩张,而上党无疑就是一个的战略要地,背靠太行山,能够成为国都邯郸的重要屏障,同时也能成为进攻秦国的跳板,符合赵国的战略要求。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赵国的君臣都认为赵国能够和秦国一战,据《史记》当中记载称:"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这一战打出了赵国的威风与自信,但是赵国君臣没有想到的是,最后会发展成为两国之间的决战,最终功亏一篑,酿成长平悲剧。

[var1]

四:结语

平原君力劝赵孝成王接收韩国的上党之地,虽然其中有受到当时赵国国内保守短视政治氛围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是出于一直战略层面的误判。

在平白无故能够得到一席之地,并且从中能够攫取巨大的利益面前,赵国君臣都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此外赵国的战略层面的需求也迫使赵国去接收上党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与实力不相匹配的自信则是赵国"利令智昏"的重要原因所在。

更多文章

  • 秦国三次遭灭国危难,两次以危机公关续命一次靠侥幸勉强过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国最接近灭国的时刻,秦国差点被灭国的危机,秦国发生的比较重大事件

    的发展。秦国偏居西北一隅,以八百里秦川起家,重视耕战,励精图治,最终横扫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然而在秦国发展的道路上,也曾遭遇三次危机,差点灭国。第一次危机的起因与一块地有关。河西之地位于洛河以东,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地势比关中平原略高,呈现北高南低的走势,以高原平原为主,土地肥沃,物

  • 孔子不仅骂人,还打人?他说的这句话,成为当代人的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说脏话成了老师的口头禅,孔子的脏话成口头禅,孔子说过的脏话成为现在口头禅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开创私人讲学的人,换句话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师”。说起老师,想必大家都知道,无论脾气再好的老师,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都会生气甚至发怒。那么圣人孔子面对学生无理的时候,也会生气吗?那是当然,孔子生气的时候不但骂人,甚至有的时候还打人。并且孔子在气急时所说的脏

  • 燕国原名叫“燕”,真的吗?考古发现改写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燕国为什么叫燕,燕国遗址,燕国历史纪录片

    甲骨文中都有“齐国”与“鲁国”,周朝齐鲁是旧地重封,其中齐字是麦穗整齐之意,起源于山东中部偏东,此地是中国小麦最早大规模种植区域,鲁字与鱼入人口、味道鲜美有关,原本大约在如今河南鲁山一带。齐国与鲁国传承都很明确,不存在什么争议,但召公奭却在上世纪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让人质疑周初是不是存在一个燕国。[

  • 战国传奇:郭开卖赵降秦王,姬丹散财聚门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时期黄歇收门客,战国名将郭开,战国门客舍财买义故事

    [var1]话说秦兵围邯郸,颜聚悉兵拒守,赵王迁恐惧,欲遣使去邻邦求救。郭开进言:“韩王已入臣秦,燕、魏方自保不暇,安能相救?以臣愚见,秦兵势大,不如全城归顺,不失封侯之位。”赵王迁欲听之。公子嘉伏地痛哭道:“先王以社稷宗庙传于大王,安可弃也?臣愿与颜聚竭力效死!万一城破,代郡数百里,尚可为国,奈何

  • 秦王公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还是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嬴子婴和秦始皇关系,子婴是秦始皇弟弟还是儿子,秦王子婴跟秦始皇到底是什么关系

    很多的学者都遵循“二世兄子”之说,但是中间有很多解释不清楚的地方,于是有延伸出了“始皇弟”之说,哪一个比较准确呢,我们详细的说一下。[var1]《史记》中记载:立二世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后世大部分的史书,还有观点,都是以此为依据的!但是,小编认为,子婴为二师兄之子的说法,的确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首先

  • 他历经三朝,消灭蜀国,打残魏国,攻克楚国,为战神主动退居二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魏国楚国,魏国是什么时候灭掉楚国的,魏国灭蜀国简介

    [var1]司马错是现在的陕西韩城人,从他往下顺八代,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马迁了。司马错辅佐了惠文王、武王和昭襄王三位君主。他的军旅生涯伴随着秦国的国力由崛起向独强快速上升的过程,是秦国称霸天下的一线操作者。[var1]司马错崭露头角是在灭亡蜀国的战争中。巴、蜀两个邻国不时有摩擦。二者都向秦国寻求

  • 刘备如果与孙尚香生了儿子,会因为东吴的关系立为太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和孙尚香为什么离开东吴,刘备死后孙尚香哪去了,刘备孙尚香历史上的关系

    历史记,刘备称帝后,刘禅被立为太子。因为刘备有五个儿子。大儿子没有记载,估计早夭,二儿子刘封是义子,三子刘禅,四子刘永,五子刘理,其中刘禅的母亲甘夫人 是刘备最喜爱的小妾,因为刘备当时并没有正室,甘夫人曾帮着刘备统管后宅事务。刘备大儿子早夭,二儿子是义子,且因错自杀。相对而言,刘禅的岁数最长。但如果

  • 赵云战平文丑,关羽斩了文丑,这3人哪个更厉害?答案有些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云和文丑谁厉害,三国正史文丑和赵云谁厉害,文丑厉害还是关羽厉害

    罗贯中老先生是个奇才,他通过自己的文笔硬是把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整成了经典中的经典,尤其武将之间的对决战例写得非常生动又吸引人。在《三国演义》里,赵云与关羽都是刘备麾下一等一的猛将,这两人一生会过不少名将,其中他们还都与文丑有过交手,然而这几人之间的战例反差却有些大。公孙瓒与袁绍都属于镇守北方的大佬

  • 刘备在关羽身边安插一卧底,不仅骗了诸葛亮,还害了关羽张飞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糜芳糜芳家族时代皆商家产丰富,三国战乱开始之际就跟随了陶谦。可惜陶谦无能最后被人打败,后来又在曹操的授意之下投奔了刘备当了卧底。那时候刘备势力还未成,糜芳只能跟随着刘备颠沛流离四处奔逃。糜芳还曾经在南郡当过太守,但因为玩忽职守被关羽责骂,就是这样一个事件使得他记恨上了关羽为后来关羽之死埋下伏笔。刘备

  • 此人是曹操最强谋士,智谋更胜郭嘉,最后却因为一个空盒子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的谋士排名郭嘉,郭嘉死后曹操身边最重要的谋士,最强谋士郭嘉是谁

    郭嘉就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曹魏很多重要的战略计划,荀彧几乎全部参与其中。郭嘉建安十二年去世时,才刚刚被提拔为军师祭酒。而此时的荀彧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尚书令。论智谋和战略眼光,荀彧更胜郭嘉。一直被曹操当做师长看待的荀彧,为曹操立下无数功劳,他死得却十分蹊跷。根据《后汉书·荀彧传》中的记载:“操馈之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