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七雄:历史上的秦孝公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战国七雄:历史上的秦孝公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6 更新时间:2024/1/20 22:35:58

秦国从春秋时代穆公称霸后,便逐渐沉寂下来,到秦献公继位之前,更是经历了四代动乱,频繁内斗消耗了秦国多年积累起来的国力,秦国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秦献公继位后在军事上面接连获得了几次对外战争的胜利,极大的鼓足了秦人的士气,但也让本来就在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秦国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var1]

光靠战争和一腔热血,是解决不了秦国多年遗留下来的国力贫弱问题的。秦献公的一辈子都在厮杀,但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意识到这解决不了秦国的问题。但是他已经老了命不久矣,只能把这个重担交给儿子去完成了。

[var1]

秦国秦献公去世以后,其子嬴渠梁继位为秦孝公,秦孝公继位的时候已经二十一岁了,他清楚的意识到秦国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此刻秦国的内外部环境都很不利。从外部环境来讲:这时候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十几个小国林立,楚国、魏国和秦国接壤,魏国修筑有一道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有巴郡,黔中等地,各位都把秦国当做未开化的蛮夷之邦,予以鄙视,不准秦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议盟誓。从内部环境来看,秦国无法久矣,国内的保守贵族势力控制了国家大部分权力,秦君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同时多年征战让秦人生活困苦,大多数人战而无功、战而无爵,缺乏为国家而战的动力。

[var1]

目睹这种情况,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秦国已经到了不变不行、不改既亡的危险境地了。守成不为自己会很轻松,但于国却没有好处,进取自己会经历百般辛苦,但国家可以获得长治久安。面对选择,秦孝公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一条最为艰辛的路。

想改变就要知道目前的问题在哪儿,找到关键确定改什么、变什么,不然就是欺世盗名的假道学。

秦孝公是要做实事的,因此,他首先分析了秦国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分析秦国当前的情况,秦孝公意识到秦国现在最缺少的是人才,因为秦国贫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不屑于入秦,于是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向东方各国征求人才。这份求贤令文字不多,行文也不华美,但是在魏国的中庶子商鞅看来,却是五百年来的雄文。因为文中不仅承认了秦国国君的无能,也提出了秦孝公自己的主张,将它公诸于众,不开空头支票,天下人都可以监督于自己,从中可以看到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和勇气。

[var1]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

[var1]

求贤令第一部分回忆了秦国秦穆公时期建立的霸业;第二部分则说了秦国四任君主的昏庸无能,导致了秦国国力大损为诸侯所不耻;第三部分说秦献公继位后励精图治,为企图恢复秦国往日的霸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秦孝公写出了自己继承秦王之位后诚惶诚恐,生怕国家不能发展,辜负了先王的重托,成为秦国的罪人。秦孝公虽然有变法图强的决心,身边却没有像名相百里奚一样的贤臣,因此发布了这份求贤檄文,渴望能够得到辅佐自己达成目标的有志之士、有为之人,给予其封疆裂土、高官厚禄都在所不惜 。

因为有了秦孝公这样英明的君主,才能吸引来商鞅这种百年难遇的变法强臣。

秦孝公的这份诚心,打动了当时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商鞅西行入秦。在见秦孝公之前,商鞅先找到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要想说服一个大人物,首先让这个大人物身边的信任之人能认同自己,这一点十分重要。通过和景监的攀谈,商鞅获取了景监的信任,景监也决定将这位大才引荐给秦孝公。

[var1]

商鞅见到秦孝公后,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先给秦孝公谈王道,谈霸道,搞得秦孝公昏昏欲睡。秦孝公斥责景监,问他为什么将庸才引荐给自己,白白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史记·商君列传》

直到这个时候,商鞅才最终提出了自己的富国强军之策,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两人秉烛长谈,竟然几天几夜都没有终止。

[var1]

变法的阻力是巨大的,老氏族的代表人物甘龙和杜志极力反对变法。于是秦孝公在王宫组织了一次论辩,让商鞅和守旧势力展开论战,说明秦国到底需不需要变法。表面上看是想让商鞅将甘龙、杜挚说的哑口无言,但实际上双方却是平分秋色。变法与不变法要根据具体的国情而定,并不是一定就要变法,变法怎么变也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var1]

但通过这次论辩,秦孝公进一步确立了自己变法的决心,因为无论甘龙、杜挚也罢,商鞅也好,真正决定变法或不变法的关键在于秦孝公。这次论辩的实质是秦孝公让商鞅给自己一个必须变法的理由,来坚定自己变法的决心。

很多人提到商鞅变法,总是说商鞅是变法的主导者,而实际上商鞅不过是变法的策划和执行者罢了。

变法的决心要秦孝公来下,变法中的阻力需要秦孝公解决,商鞅的职责是制定法律的细则,并负责严格的执行,在遇到阻力和困难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太子犯法的时候,只能由秦孝公亲自出面,没有君主的支持,变法便不可能成功。变法成功了,最大的受益者是秦国,变法失败了,最大的遭殃者则是秦孝公。

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史记·秦本纪》

作为主导和决策者,秦孝公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但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却不是他的强项,而这是精于刑名之学的商鞅的强项。因此在太子犯罪的问题上,商鞅负责提出了一个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秦孝公则是决定是否按这个方案去做。

对魏国发动河西之战,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重新获得了河西之地,而在于通过这次战争培养了新势力,为秦法传承不绝创造了条件。

提到秦国和魏国的河西之争,大多数人的关注点是秦国锤炼的新军。毕竟这次战斗的战果太辉煌了,吴起为魏国打造的魏武卒,曾创造过以五万击破秦军五十万之众的辉煌。而商鞅和秦孝公锤炼着秦国新军,却在河西之战中击败了魏武卒,打破了其不败的神话,扭转了秦军的颓势,令秦人为之一振。

[var1]

对于这件事,人们谈的最多的是商鞅不仅是法家也是兵家,他在改革上有很大的作为,在军事上也同样有很杰出的表现。也有人会议论商鞅不讲信用,利用欺诈的手段,欺骗魏国主将公子卬,获得了这场战争的不义之胜。但实际上,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河西之战的意义在于:培养了一批秦法坚定的支持者和捍卫者。

[var1]

因为按照秦法,立有军功就可以获得爵位,一大批年轻人通过杀敌立功,实现逆袭进入了贵族阶层,从而对秦的老氏族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这个阶层获得权力或者命运的改变依靠的是秦法,因此,他们是秦法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捍卫者。

[var1]

秦孝公和商鞅都清楚,光靠他们无法让秦法得以传承,继任的君主也没办法保证秦法继续推行,真正要让秦法成为成不变之法,唯一的方法就是让所有秦法的受益者成为秦国的当权者,这样才能保证秦法传而不绝、延而不断。如果说的艺术一点:融入秦人的血肉和思想,成为秦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商鞅之死是秦孝公为保证秦法继续推行,成为秦国不变之法的最后一招。

秦国变法三年有成,在这三年期间,商鞅出入宫闱都有卫士守护,面对指责他义无反顾,但这勇气和无畏的背后,是秦孝公坚定的支持和对反对的势力的压制。变法的实质是改变旧有的权力格局,进行重新的利益分配,这种事情没有国君的全力支持和绝对信任,是不可能实行的。做为既得利益者,没有人会主动放弃自己的一切,但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很多,因此就缺少进取的动力,这对于国家来讲是极为不利的。甘龙、杜挚做为代表,不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维护整个老氏族的利益,对于他们来讲,秦国的新生就是他们的末日,他们自然要极力反对。

[var1]

但在秦孝公执政的时候,对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老氏族只是采取了压制,并没有做到赶尽杀绝,因为时机未到,新生的势力还不足以彻底取代老氏族,换血的工作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彻底完成,这些秦孝公是清楚的。因此秦孝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于商鞅所面临的处境也是洞若观火的。

[var1]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史记·秦本纪》

但商君死秦法不可废,商鞅的死是彻底铲除守旧势力的关键一步棋,与其说商鞅护法的伟大,不如说是秦孝公早有安排,他的安排不是如何保护商鞅,而是如何利用商鞅之死,彻底扳倒守旧势力,完成秦国的蜕变,实现自己“大出东方”的夙愿。

[var1]

秦孝公没有失望,他的继任者秦惠文王完成了秦一统天下的第二步,秦成为了影响战国局势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var1]

因此,在讨论商鞅变法的时候,不要忘记站在商鞅背后的秦孝公,所谓支持也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采取雷厉风行的态度,铁腕护法的手段,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干一场颠覆旧秩序、创造新国家的事业。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的都城,有的早已成为一片废墟,有的却比当年更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七雄现在所在地,战国七雄各自的都城,战国七雄的鼎盛时期

    既然战国七雄在历史上存在的历史还是比较久远的,那么每个国家自然就有自己的首都了,战国七雄的首都分别叫什么名字,又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呢?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这些曾经战国七雄的都城,现在变成什么模样了?[var1]秦国首都咸阳咸阳这座城市,可是一座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了,其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

  • 远离主流文化圈的燕国,是如何被忽视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燕国历史纪录片,燕国六十万大军打不过赵国,古代燕国是现在的哪里

    如果和各位读者提到燕国,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神秘''两个字。为何这样说呢?众所周知,由于焚书坑儒的事件,导致战国时的很多珍贵历史资料缺失!而作为上镜率并不高的燕国,他们的历史资料就更加稀缺。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燕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这一个小国虽然历史存在感并不算很强,但是也算上是战国七雄。放

  • 战国四大离间计,其中三计与秦国和赵国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十大离间计,战国初期的赵国和秦国打谁会赢,战国中赵国攻秦国

    [var1]一、田单间乐毅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攻取。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即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这时,燕昭王病逝,新立的燕惠王与乐毅不合。齐将田单趁机派人入燕行离间计,诈称乐毅

  • 因父亲是卖国贼,皇帝不信任,百官提防,百姓讥讽,最后以死卫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这五位皇帝分别是金哀宗完颜守绪,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梁末帝朱友贞,南宋末帝赵昺和明末帝崇祯。其中明末帝崇祯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个殉国皇帝。眼看明朝即将灭亡,作为末代皇帝的崇祯选择自缢。而明朝的许多臣民们也跟随自己的君主纷纷以身殉国。[var1]从宫女到大臣,甚至路边的乞丐,都有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选择殉国

  • 秦朝即将“覆灭”时,秦国众多名将都在哪?为何都没有挺身而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朝末年秦国军队,秦朝哪些将领不是秦国的,秦国被灭时秦朝还有哪些名将

    [var1]我们具体来讲这些将军战士们,比较有名的有蒙恬、章邯、王翦、李信、白起等。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像蒙恬就曾击退匈奴于长城之外,使得匈奴不敢进犯秦国。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又使得这些能力卓越的将军,在秦始皇之后秦朝即将灭国的时候,几乎销声匿迹,堕入了只有章邯在殊死拼命而秦王子婴自愿投

  • 赵括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战神白起说起他,都恨得牙痒痒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为什么白起很佩服赵括,赵括哪里是白起的对手,纸上谈兵白起和赵括哪个厉害

    [var1]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3),为争夺韩国的上党地区,秦国和赵国在赵国长平一带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即"长平之战"。在这场战役中,秦国先派出王翦之父王龁,后派出名将白起。而赵国一开始派出的是老将廉颇,后来改为赵括。这场持续数月的恶战,最后是以赵国折损包括赵括在内的四十五万精锐将士收尾的。[v

  • 秦国统一六国之战中,哪个国家最难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国统一六国全过程,秦国可以统一六国的原因,秦国统一六国全过程版图有多大

    [var1]

  • 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学者拿出三大“铁证”中方用两字回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是中国人,这也是一个连三岁小孩子都知道的事实,但是隔壁的韩国,却大言不惭又信誓旦旦地声称,孔子是韩国的,为了证明这个荒谬的想法,他们竟然还能找出三个“铁证”。面对韩国这样的惯偷,中国的网友仅用两个字回复,荒唐![var1]一、韩国列举的三个“铁证”第一个在他们看来的铁证就是“檀君”,他是韩国的一

  • 为秦国做出贡献很大的人,可惜知道的人并不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国的历史贡献有哪些,为秦国做出了什么贡献,秦国最大贡献排名

    [var1]周武王分封时,秦并不是名正言顺的诸侯国,而是周室天子的附庸地,品级和衔阶都很低,直到秦地的人帮助周宣王打败来犯的西戎以后,周室才册封大夫对该地进行掌管,但仍比诸侯国低一个等级。西周灭亡后,由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周室这才将该地封为侯国,此时东方已经进入了强侯争霸、割据混战的时代。由

  • 长平之战前,到底有多大的利益,才使得平原君劝说赵王虎口夺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长平之战赵国怎样才能胜利呢,长平之战赵王是个怎样的人,长平之战秦赵真实状况

    眼界与见识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特别是在乱世争霸当中,大局观甚至可以影响到战争的走向,以楚汉争霸为例,西楚霸王项羽在前期曾经一度建立巨大的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局限性,最后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同样的,在战国后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已经进行到白热化的阶段,一个重要的战略决定就可以影响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