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宣布告终,日本的第一次赌国运取得了大获全胜,日本也因此大吃一口吃成了胖子。根据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国除了丧失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之外,辽东半岛、台湾岛和附属岛屿等中国的领土被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对日开通了四地为通商口岸。
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协定,使得清政府远东帝国的虎皮被彻底扯下,巨额的赔偿也迫使中国越来越虚弱。更为严重的是:看到清政府的软弱可欺的真面目后,贪婪的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历来被中国看不起的蕞尔小国日本,居然挑战庞然大物中国,并且还取得了成功,的确令无数人大跌眼镜。但是,虽然无论是陆军还是海战,日本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庞大的清政府远远没有达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既然战后清政府能够拿出两亿三千万白银(包括3000万两赎辽费)赔偿日本,那么,如果清政府突然被治愈了软骨病,慈禧太后也过一个俭朴的生日,将这笔庞大的费用作为军费,继续与日本对抗,绝不投降,结果会怎样呢?
甲午战争中的清军
结果无非三种,第一种,清政府成功的抵抗住了日本的进攻,反败为胜。第二种,两者进入僵持,不败不胜。第三种,日本最终还是取得胜利。而显然,如果清政府突然骨气大增,下定决心绝不投降,坚决抵抗,第一种的可能性概率最高。
首先,日本明治维新仅仅20多年,国小民疲、资源匮乏的日本,远远没有完成工业化建设,甲午战争已经是日本倾国之力的战争,日本已经完全竭尽全力。因此,虽然海陆两路日本都取得了胜利,但日本也已经属强弩之末。
日本舰队
而清政府此时不但没有竭尽全力,反而因为激烈的党争,使得朝堂根本无法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进攻,反而是不同党派纷纷对战争中的李鸿章拖后腿。甲午战争,与其说是中国和日本的战争,还不如说是被拖着后腿的淮系与日本的战争。
因此,一旦清政府真的下决心全力抵抗日本,并调集全国兵力。虽然仍处于封建社会的清王朝的军队,从组织、后勤、指挥、战斗力、凝聚力等多方面落后于日本,但是,拥有地利优势和绝对人数优势的清军,再加上并不弱于日本的先进武器,依然有很高的概率将精锐的日军拖垮耗死。
甲午战争
当然,陆军取得胜利,并不能挽回海军的失败和制海权的丧失。此时已经取得甲午海战胜利,并彻底歼灭北洋水师的日本舰队,已经取得了中国沿海的绝对制海权。但是,由于沿海诸多港口属于列强的势力范围,日本舰队既不能、也不敢真正封锁这些港口,日本拥有的海军优势,根本无法对陆军决战产生决定性影响。
同时,一旦清政府决心坚决抵抗,无法从中国获得任何战争补给和资金,国内积聚又迅速消耗的日本,必然无力维持战争。同时,随着中日甲午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因为战争利益受损的列强也必然出手干预。
甲午战争
尤其是虎视眈眈、觊觎东北的沙俄,更会上窜下跳,极力阻止日本继续战争。在这种局面之下,根本不是列强对手的日本只能被迫妥协。虽然中国会因此被众多列强趁机攫取利益,但损失必然远小于甲午战争。
而日本的赌国运战争,如果没有获得超额的回报,日本的国家经济将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同时,一无所获,连清政府也打不过的日本,也将再次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因此,如果清政府能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继续坚持战争,绝不投降,无论怎样的结果,都远远强于对日妥协,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