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的无厘头状元:宋朝王嗣宗,靠摔跤被赵匡胤钦点文状元

中国古代的无厘头状元:宋朝王嗣宗,靠摔跤被赵匡胤钦点文状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332 更新时间:2024/1/25 14:10:53

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发展,帝王们越来越意识到坐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从隋朝开始便建立了科举制,通过科举制进而选拔人才担任官吏,施展才能。

自从学问考核制的出世,人们便信奉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理念。

努力读书,钻研学问,考取功名,从此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时至今日,这种“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仍被人们坚信。

可谓科举制对后世,乃至今日的影响依旧悠远绵长。譬如范进参加科举多次,最终中举后人因为喜悦和感慨变得疯癫无比。可想而知,榜上有名,是所有读书秀才的终极梦想。

若榜上有名就值得欢呼雀跃,那么倘若考取第一名,岂不是人生赢家。那个人人仰望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是考试成绩最佳者。

在人才济济的整个王朝,人们群拥着去赴京赶考。想要考取状元,十年寒窗苦读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让人渴望的梦想,却不料想有的人轻而易举、没有理由地就实现了。

今天让我们来细数一下那些“奇葩状元”。

摔跤成为状元

宋朝在举行科举考试时,发生了这么一件无厘头的事情。

宋太祖赵匡胤是军人出身,头脑也是极为清奇。他在主持监考殿试时临时宣布了一个决定:第一个交卷者就可以成为状元。

这时候应考的考生们心中都打起了鼓,他们认为宋太祖不仅在考他们知识功底是否雄厚,而且在考量他们是不是具有“下笔如有神”的文思泉涌。

一时间,所有经历寒窗只盼嗅得梅花香的学子们开始奋笔疾书,不仅要保证文辞优美,还要卯足力气加快速度。

最后,王嗣宗和陈识率先一起交卷。面对这种情况,头脑清奇的赵匡胤没有去评判他们的文采,而是又提出了一条考量标准:两人摔跤,谁赢了谁就是状元。

陈识听见这话时还在呆呆发愣,转眼间就被反应灵敏的王嗣宗摔在身下。看见这一幕的宋太祖不由得被逗得哈哈大笑,拍手宣布王嗣宗成为科举状元。

这一举动让所有赶考的书生都大跌眼镜,但客观地来讲,这样临时无厘头的规定,确实是十分无厘头又不公平的。毕竟笔速不能将才华单方面概括之。

靠厚脸皮成为状元

唐文宗的时候,由当朝大臣仇士良掌权,一时间,所有关于官宦升迁、决定生死的大权都掌握在他手中,风头正劲。

当是时,有一名叫裴思谦的秀才,他不潜心苦读,反而把心思都花在讨好权贵上了。仇士良在那个时候权势极大,他便登上仇家的门槛,与仇士良私交甚好。

有一年,裴思谦突发奇想,想要考取一个进士的功名。于是他从仇士良那里拿到了推荐信,去找当时的主考官高锴。

高锴是一个清廉正直的大臣,还未听得裴思谦再三诉说,就派人把他轰了出去。裴思谦这一次吃了一个大大的“闭门羹”,可是他仍未死心。

第二年,裴思谦的胃口更大了,他想要当状元。于是,再次拿着仇士良的拜帖去寻找高锴。

可彼时状元已经定好了人选,于是高锴又推辞掉了。谁知裴思谦当是时大喊道:“我非状元不可!”

高锴不想接连得罪仇士良,便让裴思谦成为了这一年的状元。心满意足的裴思谦喜不自禁。

可以说,裴思谦的状元全是靠脸皮厚来求取的。高风亮节的官宦也不得不向耀武扬威的权贵低垂了脑袋。

饽饽状元考试仍不忘吃

要说起“奇葩状元”,可真是数不胜数。“吃货”这个词在当今流传多年,但是谁承想,在古时也有这么一位把“吃货”二字形象化的书生。他后来还成为了“饽饽状元”。

在康熙年间的一次考试中,有一名考生叫李蟠。他不是“貌比潘安”,反而生的人高马大,并且十分能吃。并且,他的思路和下笔都十分缓慢。

据说,他在考试前揣了36个馒头。他坚定地认为不论如何,他今天都要把答卷写完,哪怕捱到暮晚之时,提前准备36个馒头就不怕挨饿了。

他答题确实很慢,天色已经渐渐昏暗,监考官们不由得催促他交卷。可是他仍坚持不懈,坚持答完卷子再走。

身材高大的他却垂泪请求,说这考试机会对他而言尤为重要。

身侧的监考官被他打动了,甚至还为他找来了几根蜡烛。李蟠的36个馒头吃完了,还向考官们要了几个。就这样,他一直写到了深夜才肯交卷。

康熙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责备他,还觉得此人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苦才,便直接把他封为当年的状元。

同样考取功名的第二名探花,还曾作诗,称他为“饽饽状元”。

结语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古有文武状元之分,可这些状元荣登榜首的缘由并不相同。无厘头成为状元的数不胜数,名不正言不顺的也不在少数。

尤其看来,古时的科举选拔制度也并不是完全公平公正。更多时候取决于皇帝的一声命令下了定论。

这些无厘头的举动,在今日看来,令人开怀大笑。但是就公平而言,对当时寒窗苦读的学子们却是有所亏欠的。那些喜提状元头衔的人可能远远不及他们学识渊博。

如果说王嗣宗争得状元之位是因为灵敏的品质,那“饽饽状元”则是靠坚持不懈、不言放弃的态度打动了监考官及皇帝。

相较二人,靠厚脸皮赢得状元功名的裴思谦更像是一个“老赖”,像一块腐肉。他身后显现了一个朝代权术舞弄、勾结权贵的真实写照,科举制可以因为一张拜帖改变他人的命运。

当代青年人也应当从古例中获取迪,人生不是只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条,但是我们要知道,读书是通向未来最平坦的一条路。

当今的考试还是讲究真实才学,到了严正的考试面前,值得赞扬的品质或者美好的精神都不足以成为凭空被录取的缘由。脚踏实地读好每一页书,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更多文章

  • 宋代农民如何兼职“赚外快”?农闲时进城务工,制瓷、纺织随便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代农村劳动,古代农民怎么挣钱,南宋时期农村劳动力

    宋代宋代农民的兼业现象,是一个当时独有的特色现象,当然也是宋代社会背景的一种体现。即使是在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主体的古代,宋代的农民仍旧还会选择兼职“赚外快”,这背后的原因自然与宋代的社会发展体制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宋代数量规模如此大的农民兼业现象的发生,绝非偶然,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而这种农民

  • 成吉思汗与克里米亚有关系吗?克里米亚人是不是蒙古人的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还是内蒙的,成吉思汗在外国的地位怎么样,成吉思汗和克里米亚有关系吗

    蒙古铁骑对阵欧洲军队因此,在蒙古铁骑征服了大片疆域之后,按照蒙古的传统分封制,形成了若干个封地,而这些封地逐渐转化成由成吉思汗子孙担任国主的四大汗国,他们分别为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当然,这些汗国也与我们传统理解的王朝并不同,他们依然实行的是蒙古部落的分封制度,在大

  • 包拯额头上到底有没有月牙,包拯画像上为何没有月牙?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包拯脸上有月牙吗,历史上的包拯额头上真的有月牙吗,包拯额头上的月牙朝哪个方向

    戏剧中包拯形象为什么包拯在民间传说中,会头上有月牙呢?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包青天年少时被马踢到额头,遂留下月牙形疤痕;一种说法是包拯二嫂害怕其长大后分家产,将包拯推下井中,但包拯在井中捡到一块月牙形明镜,该镜竟然看到了包装二嫂二哥谋害他的场面,包拯将它贴着额头,居然从此长住,于是包拯额头上有个月

  • 茶马贸易的不公平,让西番对明朝失望至极,私茶才有了可乘之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为什么禁茶马走私,明朝茶马贸易影响,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西番即“西羌”,是明朝时期对藏族居住地区的简称,包括今青海、西藏及甘肃、青海、四川交界等广大的地区。而所谓的“私茶”就是一些私贩明知违反政府对茶政的要求,依然以身犯险私下交易并从中获取利益的贸易活动。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茶叶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商品,轻易便可获取,但为什么在西番地区会出现私下贩卖的现象呢

  • “官家“为何能够成为宋朝皇帝的专属称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宋朝,文官们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在仁宗朝时,甚至能和皇帝平起平坐,坐而论道,那么为何只有宋朝把皇帝称"官家",而不是称陛下或皇上呢?(一)、自降身份,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皇帝的本意,是天下万物之主,这非常契合他们所宣传的家天下统战思想。"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

  • 他是超级海盗王,率军攻陷厦门、战败荷兰舰队,还成为明朝大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海盗之王照片,明朝海盗聚集地,明朝海盗十大排名

    他是明末清初的超级大海盗,精通多国语言,他是荷兰海战中打败海上巨无霸荷兰的英雄,也是黑白通吃横行海上的海盗王,他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他这一生无疑是传奇的一生,一个普通少年是如何成长为称霸四方的海上传奇的呢?福建少年郑一官郑芝龙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的一个小官吏家庭,原名郑一官,自小郑芝龙就不好读

  • “是官非官,是商非商”,谈谈宋代时期,武将经商成风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代经商过程,唐末经商难还是宋代经商难,宋代对经商的态度

    宋代商业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中一个重要而又颇具特色的发展时期,由于宋代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以至于宋代对商品经济的管理相对松弛,而又由于宋代重文轻武,导致武将在朝廷中处于尴尬地位,这就使宋代的武将被生活所迫,只能从事商业来养家糊口,这就间接使武将经商贯穿于北、南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尤以南宋为盛

  • 君心难测,才子奉命题字,却因“门”字,被朱元璋当场斩首示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一才子给朱元璋题词,君心难测,南京朱元璋题字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正如朱元璋自己所感慨的那样,他本是一介平头百姓,天下对于他来说有什么用处呢?正是因为他出生于社会最底层,所以他深刻地了解什么对于百姓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他跟以往出生高贵的皇帝不一样,他是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经过自己的奋斗一步步的踏上皇位的。相较于其他不知民间疾苦的

  • 为啥“民族英雄”岳飞会被专家移出教科书?原因:不利于民族团结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岳飞为何被教科书移出,岳飞还能重新出现在教科书中吗,岳飞为何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

    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古代,我们都将保家卫国的人称为民族英雄,比如说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等。他们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甚至是在反抗外来民族侵略时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中华民族是一脉相承,团结友爱,人才辈出的民族,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中也非常注重对民族英雄的赞扬,这

  • 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出主意,刘伯温说:斩首一人,准能下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大怒,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是被人害死的吗,朱元璋怎么保护刘伯温

    就像当年的汉高祖刘邦一样,虽然无过人之处但是有格局有城府有人格魅力,两人同出身草根,但是识人用人都非常人可比,所以最后身边聚集了很多能文善武的将领,最后成以霸业。若说其中天字第一号谋士,刘伯温一定是呼声最高的,懂阴阳八卦晓五行,历史上明朝期间天下大旱之时朱元璋寻刘伯温拿个主意,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