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出主意,刘伯温说:斩首一人,准能下雨

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出主意,刘伯温说:斩首一人,准能下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470 更新时间:2023/12/12 4:31:23

就像当年的汉高祖刘邦一样,虽然无过人之处但是有格局有城府有人格魅力,两人同出身草根,但是识人用人都非常人可比,所以最后身边聚集了很多能文善武的将领,最后成以霸业。

若说其中天字第一号谋士,刘伯温一定是呼声最高的,懂阴阳八卦晓五行,历史上明朝期间天下大旱之时朱元璋寻刘伯温拿个主意,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杀了此人,准能下雨”,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01 刘伯温与朱元璋

当年朱元璋率领红巾军一路从凤阳打到了金陵城,手下将领威猛,士兵气势如虹,连战连捷让朱元璋的信心越来越足,朱元璋随即大手一挥进军金华,胜利让壮志满怀的朱元璋开始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于是他叫人贴出了招贤榜,意欲将天下有才之士收入麾下,明朝开国元勋之一的宋濂祖籍就是金华,他与朱元璋的结识也是从这里开始,不只是他,当时名满天下的浙东四先生中龙泉章溢和丽水叶琛都也来到了宴席之上。

朱元璋和众多贤士推杯换盏商讨天下大事,从他们的口中逐渐构建自己的宏图霸业,在他的心里,这些人将来都是有能力辅佐他,正当他暗暗思考如何未来的发展时宋濂端起酒杯站了起来。

“大将军,我们三人才疏学浅,一城一池不在话下,一国我等帮不上大忙”朱元璋起身也端起酒杯等待着宋濂的下文,“我有一位好友刘伯温,满腹文章才高八斗,将军若是能请他过来共计大事定能建国安邦”。

在这之前朱元璋早已被宋濂的见识和才学所敬佩,如今宋濂竟然如此夸赞刘伯温,这让一向求贤若渴的朱元璋非常心动,又惊又喜的朱元璋连忙问道“刘伯温如今在何处啊”。

得知了刘伯温在九都南田后朱元璋马上派人从大军的库房中取了千尺绸缎和千两白银送到刘伯温的家里,送礼的士兵一路上翻过了七十二个山岗,又蹚过三十六条河之后才来到了刘伯温的家中。

此时的刘伯温正在家里看书,突然听到了敲门声响,他这里人迹罕至,平时也就几个老友会来,他打开房门后看见几个士兵挑着好几个箱子,士兵把来意说明后刘伯温只是笑着摇了摇头。

并没说话的刘伯温径直带上工具出门上山去了,几个人也一头雾水不知道刘伯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怀着忐忑的心又回到大营中把事情一五一十地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心里也纳闷啊。

“莫不是嫌我小气不成”于是他又派人再加一千尺绸缎,再加一千两白银再次送到了刘伯温的家中,这已经是第二次上门相邀了,可没想到的是这次的人刚到了南田村时就看到了刘伯温站在村口迎接。

刘伯温面对众人的疑惑并未解释,只是说“请告诉你们大将军,我刘伯温什么财物都不要,只要他一张白纸”,说完刘伯温就转身离开了,几个人只好赶紧回去把事情告诉了朱元璋。

朱元璋是个大老粗,刘伯温的用意他想了半天都没能想明白打得什么哑谜,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派人给他送过去一张白纸,刘伯温拿到白纸后直接就跟随他们来到了大营中见朱元璋。

而刘伯温把白纸奉上,只见上面是刘伯温不知何时写下的十八条妙计,每条都有理由有执行有结果,朱元璋在灯下端详了许久,才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白纸收在了怀里。

从此朱元璋开始重用刘伯温,事无巨细都要问刘伯温的意见,也几乎全部都会采纳,而刘伯温也开始尽心尽力地辅佐朱元璋成就了明朝的太平盛世。

02 伴君如伴虎

对于很多的谋士和将领来说,“从龙之功”无疑是最大的功劳和价值,能够帮助朱元璋拿下江山,这比任何免死金牌都好使,但是过犹不及,“最是无情帝王家”,自古以来因为“功高震主”而死于非命的元老比比皆是。

这就是皇权带来的效应,“可以同吃苦,不能同享福”,历史上秦朝的杀神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人威震天下,最后却因为功劳太大引起了当时的丞相范雎的注意,而后又因抗命赐死于杜邮。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兵仙”著称的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逼得项羽乌江自刎,他的功劳不比任何一个人小吧,但是韩信最终却被骗到宫中诛灭了三族。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身边最依仗也最为信任的从当时的朝廷官位上来看一共有两人最受宠,其一就是左丞相的李善长,另外一个就是御史中丞刘伯温了,两个人都是早期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得力助手。

当然李善长跟随朱元璋的时间更早一点,不只如此,李善长可是开国六公爵之一,而刘伯温呢,只是一个小小的诚意伯,一个是手握重权的公爵,一个是待遇最低的伯爵。

从功劳来说刘伯温后期作出的贡献并不比李善长要小,就算再不济也不应该如此区别对待啊,那么朱元璋到底是想干什么呢?

开头朱元璋的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得到朱元璋对于朱家天下的宝座看重至极,想来也是,一介农民成就了千古霸业,对于那些有能力威胁到朱家人的,朱元璋一直都是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过。

所以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就开始想万一这些手下对皇位有想法怎么办,对于他们的忠心朱元璋是非常相信的,但是就怕万一,一旦他死后有没有可能这些手握大权手握重兵的臣子造反呢?

他不敢保证,所以要除掉,当时的朝廷上“浙江派”的代表就是刘伯温,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当年从浙江地区开始跟随朱元璋的,而“淮西派”的代表就是丞相李善长了。

一个是统领百官,百官之首的李善长,一个是御史中丞,掌管纪律的刘伯温,而且两人的待遇还差那么多,从这里看朱元璋的安排非常有意思,于是就有后人提出,“捧杀李善长,打压刘伯温”。

帝王之术中平衡是个朝堂稳定的关键,所以通过这样的安排,下面的臣子就算斗得再狠,最终受益的还是皇帝,而刘伯温当年也有过当官的经验,所以对待官员贪污犯法方面一向非常严厉。

当年明朝遭遇了大旱之年,到此多日没有下过雨,朱元璋心急如焚就找到了刘伯温想让他出个主意,刘伯温听完后仔细想了想开口说道“斩了此人,准能下雨”。

而刘伯温所说之人正是李善长淮西集团的一位得力干将李斌,而朱元璋不疑有他,直接下令处死了李斌,因为李斌曾在科举考试中包庇他人作弊,所以刘伯温说李斌犯下了错过需要处死。

03 几人落得安稳

事情的最后朱元璋下令处死了李斌,但是过了十几天后干旱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而李善长得知是刘伯温的建议后则更加生气,两大集团在朝堂上也是不断的明争暗斗。

朱元璋再次把刘伯温找来问他为什么还是没有下雨,换来的却是一张请辞的公文,原来刘伯温早已准备归隐山林,告老还乡了,朱元璋也同意了刘伯温的请求。

干旱天气是大自然的原因,与怪力乱学之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那么刘伯温为何要说李斌此人呢?

这是因为刘伯温早就察觉到朱元璋对于这群功高盖主的宠臣们有所忌惮,所以当朱元璋问他时他就把李斌说了出来,借助刘伯温的口来完成朱元璋心里想要清理重臣的心理。

而李斌也只是一个导火索,刘伯温与李善长因为李斌绝对不可能坐在一张桌子上,而接下来刘伯温为了能够活命自觉递呈了辞职,告诉朱元璋我刘伯温放手这些斗争,只求一条活路。

朱元璋大喜过望,本来还想找个理由,这下也不用找理由了,当然非常高兴地同意了,李善长当然也非常高兴了,御史中丞可是拥有上谏百官的权利。

朱元璋身边的两大红人如今就剩自己,可是李善长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因为胡惟庸的牵连而惹来了满门抄斩。

从结果上来看最后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朱元璋,他怎么会不知道杀人和老天下雨能够扯上联系呢,不过是利用二人的敌对来除掉他们而已,刘伯温显然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才能安稳退隐。

而李善长则没能幸免,在君心难测的皇权中沦为了牺牲品,皇帝都会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多疑,但这跟他们重用大臣并不冲突,他们知道只有使用人才,才会得到天下更多人来投奔到朝廷中来。

而等到最后权高位重的时候又会想办法除掉,所以能够像刘伯温这样安然隐退的人其实非常少,据说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后还派人去挖过他的墓,原因是因为有人听说刘伯温找了个风水宝地,将来会威胁到朱家天下。

朱元璋最不能听到这些话,哪怕是无稽之谈也会查得一清二楚,但是野史上记载他们开墓后发现“开棺见尸者斩”,而这正是当初朱元璋和刘伯温商量的大明律法。

朱元璋也知道刘伯温算到了自己会挖开大墓看,也就把刘伯温的墓重新修缮了一遍,还给了刘伯温家属很多赏赐,不过这只是野史没有历史根据,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朱元璋为了维护皇权能够做出一切牺牲。

直到明世宗朱厚熜时期,刑部郎中李瑜上奏追封刘伯温的后人,这次的讨论确定了刘伯温的功绩应该和徐达等人的待遇一样配享太庙并且还让刘伯温的九代世孙刘瑜世袭了伯爵爵位。

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陈雪华《缔造明朝的传奇军师—刘伯温》;2020.08.20

中国知网;周亚娟《刘伯温传说的历史和现代价值研究》;2021.03.15

中国知网;青彝《谁是明代诸葛亮》;2019.11.01

更多文章

  •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割了,包拯:把牛杀了把肉卖掉,小偷会自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农夫家牛舌被割包拯破案,牛舌被割包拯找凶手,包拯主动自首的下场

    ——包拯奏议《乞不用赃吏》近来闲来无事,翻了一下包拯的《乞不用赃吏》,这才知包拯的“青天”之名绝非浪得虚名。若非包拯是一个清正廉明、公正无私的人,又怎么能说出如此深有意义的大道理?包拯,北宋名臣,在一些史书、影视、戏剧中,都记录了包拯是一位铁面无私的大清官。其实,包拯不仅铁面无私,他还是一位断案如神

  • 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何晚年却凄惨无比,连寻医问药的钱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抗倭名将戚继光简介,抗倭明臣戚继光的悲剧,戚继光抗倭有怎样的情怀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诞生了许多名将,但是相信很少有像戚继光这样口碑严重两极分化的。喜欢他的人说他是倭寇的克星,是抗倭第一名将,他发明了“鸳鸯阵”、“三才阵”等专门针对倭寇的阵法,也改进了很多装备武器,是不可多得的一位能文能武之才;不喜欢的人说他贪污腐败、拉帮结派,公然吃空饷、公开受贿行贿,道德品质

  •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想救都救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宋杨家将怎么灭亡的,北宋灭亡之时杨家将去哪啊,北宋将要灭亡时杨家将在哪儿

    《宋史》中,就有着关于杨家将的详细记载。在记载中,杨继业可是宋朝鼎鼎大名的名将。对于宋朝忠心耿耿。而且在宋朝与辽国等交战的时候,杨继业的名望也非常大。从那以后,杨继业的一些事迹一直在民间流传。而且还有许多的书籍都有记载。例如,《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里,欧阳修就曾对杨家将进行了歌颂。从那以后,杨家将

  •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商业压制加强,是什么原因造成徽商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为什么打造徽商,徽商和朱元璋有关系吗,徽商与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对于商业的压制对比前朝来说,就是有增无减,因为元朝就是富商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元朝的灭亡,所以朱元璋在吸取前朝教训的同时,对明朝的商业压制加强,对商业开始进行大肆的控制。但是正是在明代这样重农轻商的时期,名动全国的徽州商帮成立了,徽州商人崛起,并成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商帮,

  • 包拯60大寿时感叹自己无后,儿媳突然跪下:爹爹,您还有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包拯60大寿感叹无后儿媳突然跪下,包拯60大寿感慨,包拯享年几岁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包拯应该是许多人童年的回忆,他用聪明的脑瓜判断了很多案子,不肯假公济私,也决不冤枉一个好人。抓住做坏事的凶手,还给被冤枉的好人们一个清白,其中办案过程让人拍手叫好。包拯深受百姓爱戴,至今在开封还有一座纪念包拯的包公寺,可见包拯被百姓爱戴的程度。谁知这么优秀

  • 为他人作嫁衣裳,只当了几十天皇帝的李自成,为什么成为笑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闯王李自成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李自成都做了什么?1. 迅速沉迷享受。进入北京城后,李自成没有进行任何当家作主的意识,更无任何建设行为。相反,他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堕落,纵容部将,杀死吴三桂家族,逼反仍旧掌握着关宁铁骑的吴三桂。而后被一群二流的文人怂恿,贸然称帝。沉溺于众人谀词如潮的功成名就中。吴三桂迎

  • 朱元璋:我能活多少岁?算命先生:比我多活1天,朱元璋: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活了多少岁死了,朱元璋的出生和死亡时间,朱元璋一般能活多久

    风水命理学说,不仅是达官贵人还是身份卑微之辈都对此深信不已,这或许是所有人的一丝丝慰籍罢了。但明朝开国之皇朱元璋对命理之说,那可谓是精诚之至也,即使如此,但他深知天命不可改,对于一些招摇撞骗之人也是杀伐果断,这也还算是个明智之人。命理学说一旦牵扯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那么一切都将变得变幻多端。乱世之时

  • 明朝时期,管辖东北大部的奴尔干都司是怎么建立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边镇归布政使司,奴儿干都司和明朝有什么关系,明朝的布政使司相当于直辖市吗

    明太祖朱元璋随即,明廷就在得利赢城设置了辽东卫,任命原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为指挥同知,这也是明朝对于东北地区设置政权机构和统治的开始。就在辽东卫设置当年7月,明朝又在东北地区设置的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总辖辽东诸卫”。定辽都指挥使司的治所设置在辽阳城。洪武8年,在辽南地区明军大败元朝纳哈出部后,进一步

  • 明朝灭亡后,吴三桂为什么不投降李自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吴三桂怎么背叛李自成的,李自成为什么不招降吴三桂,明朝吴三桂与李自成

    闯王李自成而掌握着大明王朝最精锐的一支力量——关宁军的吴三桂,此时面临三个选择。第一,拥兵自立,逐鹿天下。但纵观吴三桂的所有表现,从未有过逐鹿天下的愿望,哪怕是后来被康熙逼迫起兵造反,他也没有占领天下的野心和欲望,他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划江而治罢了。同时,以吴三桂为首的关宁集团地处山海关,地域狭小,同时

  •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被冤杀,锦衣卫抄家时落泪,太后断食几日不吃饭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锦衣卫抄家,锦衣卫抄家于谦哭了,明朝忠臣于谦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哪怕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只要将高尚的情操留在这个人世间。明朝一代名臣于谦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于谦自幼刻苦读书,以文天祥为榜样,有一颗为国报效的爱国之心。他报效的国,是人民的国,而不是某一人的国,他的忠诚天地为正,日月可鉴。如此一位忠心之人,最后竟然含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