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科场舞弊案,才华横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吗?真相又是什么?

明朝科场舞弊案,才华横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吗?真相又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319 更新时间:2024/1/16 17:52:28

其实,这些都是戏说了,真正的唐伯虎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样,成天吟诗作画,喝酒泡妞,有才又有财。历史上的唐伯虎一辈子都没“富”过。他只是苏州的一个普通商人之子。

但唐伯虎的聪颖那倒是真的。据说,唐伯虎读书是每夜一卷,学习的非常快。再加上唐伯虎刻苦好学,所以16岁那年,唐伯虎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夺得苏州第一名。

但是,接下来的几年,唐伯虎霉运不断,家人不断去世。而唐伯虎也因为一连串的事情耽误,一直拖到了29岁才到省城参加乡试,结果又拿了个全省第一名,高中解元。紧接着,他和同乡徐经一起前往京师参加会考。

正当唐伯虎意气风发,满腹自信的参加会试的时候,一场科场舞弊案彻底断了他的仕途。志高远,才华横溢的唐伯虎。怎么会考场作弊呢?这里面又暗藏怎样的玄机呢?今天就来说说这个震惊朝野的考场舞弊案。

考试结束举子聚餐

弘治十二年二月的一天,唐伯虎正和他的好友徐经、都穆,还有一群参加会试的举子们聚餐,庆祝考试结束。

刚才我们也说了,唐伯虎的确是个天才人物。童试和乡试都拿到了第一名,再加上这次会试考的也不错,喝了点酒的唐伯虎就开始亢奋起来。居然在聚会上大发豪语,说这次会试他必是会元。

会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国家级科举考试。这次会试的参加者是三千五百人,在这么多人中说自己一定是会元,牛皮就有点大了。唐伯虎的好友,四大才子之一的征明的父亲,曾经给过唐伯虎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唐伯虎虽然少年成才,但是为人轻浮,以后必然是要吃亏的。结果真的一语成谶,唐伯虎倒霉就倒霉在狂傲上。

当时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只有唐伯虎的好友徐经附和说,“没错,此次会元必唐兄莫属。”在座的都是来自全国的优秀举子,当然有人不服气,“会试第三场的最后一道题出的非常僻,唐兄是怎么答的?”唐伯虎笑了笑,把自己的答案复述了一遍。举子们都无话可说了。

落榜入狱

转眼就到了三月初二,可会试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信心满满的江南第一才子,居然榜上无名。而他的好友徐经也名落孙山,倒是他另外一个好友都穆,以第88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

噩梦还没有结束,唐伯虎还在想问题出在那里。三月初六,几个锦衣卫又将他和徐经,抓进了锦衣卫镇抚司大牢。罪名是考场舞弊。和他们同时被调查的还有一个会试的考官,当时的礼部尚书程敏政。

而举报人是一个叫华昶的户部給事中。户部給事中是个专门监督弹劾百官不法行为的言官。华昶给皇帝上疏说,“闻士大夫公议于朝,私议于巷”(《明孝宗实录》)。意思说很多人在朝廷上,还有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一件事,什么事呢?说翰林院的学士程敏政,出卖考题给了考生。

上疏中,还直指徐经和唐伯虎通过程敏政买了试题,“狂童孺子,天夺其魄,或先以此提骄于众,或先以此题问于人”(《明孝宗实录》)。意思是说,这两人太狂妄了,无法无天。偷买的试题还到处炫耀,自己不会做,还到处问人。自此,这件轰动全国的考场舞弊大案拉开序幕。

华昶弹劾的疑点

我仔细分析了給事中华昶的弹劾上疏,发现了几个疑点,很难解释。

一、华昶弹劾的内容没有任证据,完全是风闻,“闻士大夫公议于朝,私议于巷”。这么重要的案子,决定很多人的命运和名誉的问题,就靠风闻就可以弹劾了,这不是太草率了吗?

二、考场那么多监考,为什么这么肯定程敏政有问题?据华昶弹劾的内容来看,会试的三场考试试题全泄露了。我们都知道,这种国家级的考试,试题不可能是一个人出的。那么,考题都泄露了,所有出题的考官都有嫌疑。那为什么华昶仅仅弹劾程敏政一个人呢?

三、华昶从哪里知道考题泄露了呢?如果有人买了考题,他是自己用,还是会把考题在其他举子中间传播呢?如果他只是自己闷声大发财,那华昶从哪知道考题泄露呢?如果他把考题传播出去,会有人这么无私奉献吗?自己花钱买考题给别人用?

另外,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当时有谋代其位者,唆給事中华昶言之。”这份史料也证实了华昶弹劾程敏政是别有用心。大概意思是说,有人想取代程敏政的职位,唆使华昶上书弹劾崇程敏政。所以,这次弹劾程敏政卖考题一案,根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么,这个想取代程敏政的人又是谁呢?据《明史程敏政传》记载说,“傅瀚欲夺其位,令奏之”。意思是有一个叫傅瀚的人,要取代程敏政的职位。就唆使华昶弹劾程敏政,而且后来。傅瀚还真的取代了程敏政礼部侍郎的职位。

才高遭嫉

当然,历史上还有另一种猜测,说这件案子的目标不是程敏政,而是唐伯虎。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唐伯虎太过狂傲,这么回事呢?华昶弹劾的内容虽然是风闻,但既然是风闻,那就有人在传播这事。那这传播的人是谁呢?他为什么只传播到华昶的耳朵里呢?

只有一个解释,有人蓄意向华昶告密。唐伯虎有一个好朋友,叫祝允明,是明朝著名的书法家。在唐伯虎死了之后,曾写诗悼念唐伯虎,其中有这么一句说,“高才剩买红尘妒,身后尤闻乐祸人。”

这诗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说唐伯虎的才气太高,引人妒忌。而唐伯虎自己也说过,“北至京师,朋有相忌名盛者,排而陷之”(《唐伯虎先生集》)。意思是他到北京去参加会试,朋友嫉妒他名气大而编造罪名陷害他。

那么这个朋友是谁呢?很多史料都把这个人指向唐伯虎的好友都穆。据华昶的侄子华玥回忆说,弘治十二年,程敏政卖试题一案,完全是华昶听信了都穆的告发。华昶曾经对都穆说,“昶与穆,誓死不相累”(孙继芳《矶国稗史》)。

也就是说,华昶对都穆发誓,誓死不会告诉别人是你给我告的密。而且这是华昶侄子说的,很难相信是假的。传说当唐伯虎知道是都穆告的密之后,发誓誓死和都穆不来往。

但这个传说也有问题,我们都知道唐伯虎后来成为了画家,他的作品中,有三幅作品上有都穆的题词,这就说明唐伯虎和都穆,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关系紧张。那就奇怪了,唐伯虎怎么会和告自己密的人一直来往呢?解释只有两种,其一,都穆没告密,其二,都穆告密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唐伯虎原谅了都穆。

那么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我们来看《唐寅集》中的一首诗,“万事由天莫苦求,子孙绵远福悠悠。饮三杯酒休胡乱,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唐寅《警世》)

这诗里说的再清楚不过了。就算真是都穆告的密,随着时间的流逝,唐伯虎已经原谅都穆了。当然,这话题扯远了,我们说回当时,皇帝接到这个上疏是怎么处理的呢?

案件审理

当时的明孝宗朱祐橖将这个案子交给了礼部。礼部接手之后,进行了调查分析,然后给皇帝答复。

第一、经过对程敏政批阅的朱卷,以及他决定录取的考卷,重新审阅完之后,没有发现问题。

第二、决定录取了三百份考卷。所有主考官在场拆密封,核对考号,核对姓名,然后把所有考卷中,考官做的批注都一一作了比对,没有发现问题。

礼部的这个结论很清楚,说程敏政泄露试题,没有证据,至少在考场的现场没有证据,这怎么办?不了了之,当然不行。因为考场舞弊是大案。如果华昶是诬告,他将以同罪论处。所以,明孝宗把这个案子交给锦衣卫处理。

可是,无论华昶、徐经,还是唐伯虎,在锦衣卫大牢里,每次审讯供词都不一样,不断在翻供,最后锦衣卫也没招了,就把这个案子还给皇上,我们处理不了了,您看着办吧。

案情新线索

时隔一个多月之后,案件出现了新的线索。同在考场担任考官的一位给事中林廷玉,向明孝宗举报了他在考场看到的内容。说程敏政在阅卷和决定录取谁的过程中有很多疑点。

据说当时程敏政正在阅卷,听说有人指控他出卖了考题,礼部派人对他进行审查。他惊慌失措,说“可能是我的仆人把考题卖了出去”。然后,又从已经通过了的考卷中,将答出他那道试题的考卷,挑了出来,让他落选。这就是徐经、唐伯虎落选的原因。

林廷玉认为程敏政这是销毁证据。不过这里也有几个疑问:

一、为什么发现问题不及时上报,而要等到一个月之后?这就很难不令人怀疑,这个林廷玉跟华昶一样,是有人指使的。

二、程敏政为什么不打自招?程敏政听说礼部在调查他,他为什么自己说出来是仆人把考题出卖了,一个礼部尚书这点城府和定力没有吗?。

所以,当时程敏政很可能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说“除非仆人把试题拿出去卖了,否则绝不可能泄题。”这只是程敏政的一个假设,而林廷玉却断章取义,以此来诬陷程敏政。

案件真相

案件一直没有结论,朝中各大势力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明孝宗决定在午门会审,由三法司,就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联合审理,自己主审。在午门审案的现场。徐经面对皇上和众位官员终于说出了真相。

徐经交待说,他们去年到北京的时候,仰慕程先生的学术名声,于是拜他为师,交钱求学。当时程先生还不是考官。程先生在给他们辅导的过程中,出了一些题目让他们做。

他们做完了之后,把内容在举子间传阅讨论。可是后来程先生成了考官,考试的考卷上出现了曾经复习过的内容。这些举子呢,就怀疑他通过程敏政买了考题,其实那是冤枉的。程先生没有把考题卖给他们,他们也没有花钱买考题。

这一下,程敏政卖试题一案终于真相大白,皇帝作出如下判决,判华昶等言官“赎仗”,就是花钱免杖责,罪名是“言事不察”,意思是事情不清楚,就举报弹劾别人。

怎么判徐经和唐伯虎呢?是“赎徒”,就是花钱免徒刑,罪名是“夤缘求进”。意思是设法建立关系,攀援着向上爬。最后又革去他们举人的身份,然后派到衙门里当衙役,这就意味着他终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而案子中,最可悲的却是程敏政,为什么呢?这给程敏政叛的罪名是,“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遍招物议”(《明孝宗实录》)。意思是面对钱财没有拒绝,出题的时候又不避嫌疑。违背了公平的标准,遭到了舆论的抨击。程敏政出狱四天之后,愤恨而死,其实就是气死了啊。

那么,这场科考舞弊大案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就是程敏政出了一道冷僻的考题。那么他为什么出这样的考题呢?据史料记载,程敏政一直都在强调“学者治生,最为先务”(《宋元学案》)。意思是读书人应该有独立的经济生存的能力。

当见到徐经求学的时候。就向徐经提出了这种问题,让他去思考。后来,他成为了考官,就根据他的想法出了一道考题。可对于那些没有接受他辅导的学生,造成了不公。就是这样一个失误,让一位优秀的学者,年仅54岁就愤恨而死。

而这就是唐伯虎科场舞弊案的真相,唐伯虎只是个悲催的路人甲而已,却落的终身不能参与科举,仕途被毁,真是苦也!

更多文章

  • 马皇后大病期间拒绝医治,离世后朱元璋得知真相老泪纵横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疯了,朱元璋与达兰皇后吻戏,朱元璋电视剧马皇后之死

    马皇后和朱元璋的姻缘还要从郭子兴说起,马皇后的父亲和郭子兴是拜把子的兄弟,后来她的父亲被元军杀了,没有办法,她只能投靠了郭子兴,当然郭子兴也一直待她不错,把她收为义女。后来朱元璋也投奔了郭子仪,也是从那开始朱元璋和马皇后被指婚在了一起。郭子兴其实是很器重朱元璋的,但是他没有什么志向,而且他的性格经常

  • 朱棣为啥不喜朱高炽,却偏爱长孙朱瞻基?其实背后藏着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高炽不喜欢朱瞻基吗,历史上朱棣有多喜欢朱瞻基

    从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到励精图治的朱瞻基,可以说在明朝的历史中,历代帝王都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个以嫡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王朝中,在皇储问题上,最耐人寻味的皇帝非朱棣莫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为皇帝的朱棣,并不喜欢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更不愿意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他。这也导致了朱棣从朱允炆的手里夺取

  • 明代的礼仪之争,竟直接导致了这一社会的巨大变迁,影响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代两次礼仪之争,明朝的礼仪之争是怎么回事,明朝礼仪之争的影响

    但是,明武宗唯一的亲弟弟朱厚炜幼年夭折,于是,上推至明武宗父亲明孝宗一辈,而明孝宗两名兄长皆早逝无子嗣。只剩下了四弟兴王朱祐杬,虽然,他已经死了,但是,却有二子,兴王长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终弟及”的原则,立次子朱厚熜为嗣,即:明世宗。朱厚熜,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正德十六年继位

  • 明朝为何灭亡?看看皇帝对珍珠的痴迷,达到何种程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珍珠,明朝灭亡的全过程,老梁讲明朝灭亡完整版

    皇家对珍珠的痴迷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民间对于珍珠的追捧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对于凡夫俗子来说,他们当然无法与明朝皇室相提并论。永乐皇帝曾经一次就赏赐给了蜀王珍珠192两之多。由于从上到下对珍珠都有着强大的需求,使得民间的开采力度也越来越大。史书上曾有记载,隆庆年间云南、广东分别要进贡宝石20000

  • 汪直:他6岁成为俘虏,继而为太监,16岁为西厂提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汪直,汪直太监简介,历史上有汪直这个太监吗

    明朝很多太监,依靠的都是皇帝,从而获得了权利。可是汪直不一样,他依靠的不是皇帝,而是贵妃。(一)汪直的身世汪直并不是自愿入宫成为太监的,在汪直六岁的时候,广西瑶族发生了叛变,被镇压后,俘虏被强制宫刑,而后送到了宫中,成为了太监。所以在汪直六岁的时候,就进宫当太监了。此时大明朝,当家做主的皇帝是朱见深

  • 宋末词人蒋捷,虽然缺席了文化沙龙,却成为辛弃疾豪放词的接力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蒋捷的个人简历,宋蒋捷,蒋捷最出名的三首词

    如唐代诗人郑谷因鹧鸪诗得到“郑鹧鸪”的昵称。唐朝诗人赵嘏《长安晚秋》一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人送上昵称“赵倚楼”;韦庄因为名诗《秦妇吟》得到昵称“秦妇吟秀才”。唐代诗人因为诗句得到昵称,而宋代词人的昵称则来源于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词。宋祁因为在《玉楼春·春景》中有“红杏枝头春

  • 南京城破之后,朱棣为何抱着建文帝遗旨嚎啕大哭?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建文,朱棣攻破南京城的原因,史书记载朱棣找到建文了吗

    这段令人激情澎湃的话是朱棣的一道圣旨,从历史层面来说朱棣也算是称得上最像朱元璋的一个皇帝。设立内阁,五次亲征蒙古,在边境设置驻军,巩固了中国版图。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等等。这些功绩确实能让朱棣称得上是一个文治武功的皇帝。只是,这个皇位来得很不能令人接受!当太子朱标意外死亡时,朱棣本来是感到

  • 最奇葩的组织,元朝时要复宋,到明朝又要复元,清朝时要反清复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反清复明暗号搞笑,元朝和明朝怎么交替的,反清复明最激烈的地区

    从史书中看,白莲教特别喜欢造反,谁当权就反谁,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就是想让摩尼教中所谓的光明神战胜黑暗神,从而建立人间天国。同时,白莲教还认为,这个光明神就是佛教中的“未来佛”——弥勒。弥勒佛会接替如来佛,将人民从水深火热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为了让弥勒佛早日降临,白莲教教徒们在未来一千年里发动了无数次的

  • 谭嗣同身上最大的污点,欲卖掉中国西部几百万国土,多亏光绪否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谭嗣同个人简介,谭嗣同历史资料,光绪与谭嗣同

    1898年9月28日下午,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被慈禧太后斩首。为了最大程度惩罚六人,慈禧太后让刽子手用钝刀将他们斩首。最后时刻,除了谭嗣同神情自若外,其他五人面如死灰。谭嗣同的名气最大,他也最被后人同情。正如谭嗣同临死前所说的那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

  • 民国最奇特的箱子:为何让五位名人卷入一场没完没了的风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民国樟木箱子值多少钱,民国十大稀有物品,民国名人一览表

    这口箱子之所以奇特,原因在于由它引发的风波涉及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一位才子、三位才女,还有一位国学大师。这位才子就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徐志摩。三位才子分别是:才貌双绝的女建筑学家、作家林徽因;民国时期著名的交际花、一代名媛陆小曼;被誉为“中国的曼殊斐儿”的闺秀派代表作家凌叔华。那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