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到励精图治的朱瞻基,可以说在明朝的历史中,历代帝王都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个以嫡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王朝中,在皇储问题上,最耐人寻味的皇帝非朱棣莫属。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为皇帝的朱棣,并不喜欢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更不愿意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他。这也导致了朱棣从朱允炆的手里夺取了明朝皇位后,关于皇位的继承问题,朝中始终斗争激烈。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为什么看不上长子,却偏爱长孙朱瞻基?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是父子还是君臣
公元1395年,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夺取皇权,并在南京称帝,史称明成祖。他在掌握政权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立储,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储。关于在立储的问题上,明朝的祖训曾有严格的规定: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简单来说,明朝立储的顺序要以嫡长子、长子的排序顺位选择。朱棣有四个儿子,按照祖上的规矩,朱高炽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但在立储的事情上,朱棣却始终推三阻四,不愿意这个大儿子做皇太子,一再推迟立储的时间。
其实,在众多的儿子中,他最喜欢的是二儿子。朱高煦身材魁梧英勇彪悍,为人圆滑且巧舌如簧。不仅常跟随父亲征战四方,作为军队的战前先锋,更是有孤勇杀敌以一敌百的魄力和勇气。
除此之外,一口甜言蜜语更是深受朱棣的喜爱。在靖难之战结束后,朱棣更是向他说:“儿子,你要努力,你大哥的身体孱弱,你要时刻准备好为为父分忧”。而这种变相的鼓舞,无疑是让朱高煦增加了争夺储位的信心。
但事实却并没有如他所愿,在涉及国本的事情上,朱棣就算有心栽培,却也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撼动祖宗根基。就这样,他心不甘情不愿的在皇太子的问题上妥协了。最终,他还是选了朱高炽,并且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抑郁寡欢的状态。
直到有一日他做了个梦,梦到了自己的父亲,赐给他一个象征着权力的宝物,并跟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而梦醒后,便得到了朱瞻基降生的消息,他大喜过望,认为这是祖宗给他的启示。
从那之后,他便将这个应梦而来的嫡长孙捧在了手心里。走到哪里都将自己的爱孙带在身边,手把手将他培养成了最像自己的得力干将。而另一边,朱高炽却因为皇太子的身份和父亲的关系愈来愈生疏。
每日除了必要的公事禀报,朱棣不愿和他多讲一句话。可见在这段关系中,朱棣选择和他做君臣,而不是父子。但无论是朱高炽还是朱高煦,他们都是朱棣的亲生儿子,前者为什么如此不招待见呢?
不受待见的肥胖太子
据史料记载,朱高炽虽贵为皇太子,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肥胖太子”。他因为身体过于肥胖,行动迟缓不说,走起路来还必须要两个人搀扶才可以。不仅如此,他不能骑射且尚文不尚武。
朱高炽的性格,也与其他雷厉风行的皇子有所不同。他性情仁柔怯懦且内向木讷,行为处事也慢吞吞。这和朱高煦相比,不仅没有做皇太子的优势,更是不受自己父亲的待见。
但是,无论他在外人的眼中如何德不配位,却依旧是皇太子的第一人选。朱棣虽然没有得偿所愿立喜欢的儿子为太子,但是好在还有嫡长孙给了他希望,所以也就不再执着这件事。
在外出作战的时候,也因此将监国大权交到了朱高炽的手中,也正是这个举动,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朱棣继位后,始终致力于进一步向外扩张和开创地理版图,不断地北征南击。
朝中不能无人理事,只能由留下来的朱高炽担任起绝大部分地朝中事务。他所处理的事务上至中央下至百姓,无一不尽心尽力。可以说,大明朝能进入鼎盛时期,离不开这位大智若愚的皇太子。
但也正是日益高涨地群众口碑,让朝中的政治势力天平,不断地向朱高炽一方倾斜。这让本就猜忌多疑且控制欲超强的朱棣,感到了严重的危机感和失落感。这让本就不喜欢朱高炽的他,更是越发的看他不顺眼,二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降到了冰点。
为了消除朱棣对自己的疑心,朱高炽便逐渐减少了对政事的关注。总是以臃肿的体态,整日游走在文人雅士之间,逐渐收敛了锋芒,避免被继续针对。
八个月的短命皇帝
在朱棣逝世后,朱高炽这个窝囊皇太子,终于是苦尽甘来地坐上了皇位。或许是朱棣在位时,对他的牵制和打压让其积怨已久,也或许是长期得不到父亲关爱的失落让他心生怨怼。
朱高炽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朱棣在各方面定下的政策,全面否定了他过去的诸多做法。可也正是此举,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但是,四十七岁才当上皇帝的朱高炽,还没等把龙椅坐热便一命呜呼了。
他仅仅做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将皇位拱手让给了朱棣最喜欢的嫡长孙。好在朱瞻基没有辜负众望,不仅延续了父亲的治国方针,更是让明朝进入了稳定安宁的发展装状态。
结语
朱高炽是不受父亲待见、不受兄弟疼爱的家中老大,也是一个在历史上容易被人忽略,只做了八个月皇帝的短命帝王。不可否认的是,他对整个大明朝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