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为啥不喜朱高炽,却偏爱长孙朱瞻基?其实背后藏着隐情

朱棣为啥不喜朱高炽,却偏爱长孙朱瞻基?其实背后藏着隐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933 更新时间:2024/1/2 12:12:31

从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到励精图治的朱瞻基,可以说在明朝的历史中,历代帝王都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个以嫡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王朝中,在皇储问题上,最耐人寻味的皇帝非朱棣莫属。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为皇帝的朱棣,并不喜欢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更不愿意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他。这也导致了朱棣从朱允炆的手里夺取了明朝皇位后,关于皇位的继承问题,朝中始终斗争激烈。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为什么看不上长子,却偏爱长孙朱瞻基?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是父子还是君臣

公元1395年,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夺取皇权,并在南京称帝,史称明成祖。他在掌握政权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立储,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储。关于在立储的问题上,明朝的祖训曾有严格的规定: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简单来说,明朝立储的顺序要以嫡长子、长子的排序顺位选择。朱棣有四个儿子,按照祖上的规矩,朱高炽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但在立储的事情上,朱棣却始终推三阻四,不愿意这个大儿子做皇太子,一再推迟立储的时间。

其实,在众多的儿子中,他最喜欢的是二儿子。朱高煦身材魁梧英勇彪悍,为人圆滑且巧舌如簧。不仅常跟随父亲征战四方,作为军队的战前先锋,更是有孤勇杀敌以一敌百的魄力和勇气。

除此之外,一口甜言蜜语更是深受朱棣的喜爱。在靖难之战结束后,朱棣更是向他说:“儿子,你要努力,你大哥的身体孱弱,你要时刻准备好为为父分忧”。而这种变相的鼓舞,无疑是让朱高煦增加了争夺储位的信心。

但事实却并没有如他所愿,在涉及国本的事情上,朱棣就算有心栽培,却也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撼动祖宗根基。就这样,他心不甘情不愿的在皇太子的问题上妥协了。最终,他还是选了朱高炽,并且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抑郁寡欢的状态。

直到有一日他做了个梦,梦到了自己的父亲,赐给他一个象征着权力的宝物,并跟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而梦醒后,便得到了朱瞻基降生的消息,他大喜过望,认为这是祖宗给他的示。

从那之后,他便将这个应梦而来的嫡长孙捧在了手心里。走到哪里都将自己的爱孙带在身边,手把手将他培养成了最像自己的得力干将。而另一边,朱高炽却因为皇太子的身份和父亲的关系愈来愈生疏。

每日除了必要的公事禀报,朱棣不愿和他多讲一句话。可见在这段关系中,朱棣选择和他做君臣,而不是父子。但无论是朱高炽还是朱高煦,他们都是朱棣的亲生儿子,前者为什么如此不招待见呢?

不受待见的肥胖太子

据史料记载,朱高炽虽贵为皇太子,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肥胖太子”。他因为身体过于肥胖,行动迟缓不说,走起路来还必须要两个人搀扶才可以。不仅如此,他不能骑射且尚文不尚武。

朱高炽的性格,也与其他雷厉风行的皇子有所不同。他性情仁柔怯懦且内向木讷,行为处事也慢吞吞。这和朱高煦相比,不仅没有做皇太子的优势,更是不受自己父亲的待见。

但是,无论他在外人的眼中如何德不配位,却依旧是皇太子的第一人选。朱棣虽然没有得偿所愿立喜欢的儿子为太子,但是好在还有嫡长孙给了他希望,所以也就不再执着这件事。

在外出作战的时候,也因此将监国大权交到了朱高炽的手中,也正是这个举动,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朱棣继位后,始终致力于进一步向外扩张和开创地理版图,不断地北征南击。

朝中不能无人理事,只能由留下来的朱高炽担任起绝大部分地朝中事务。他所处理的事务上至中央下至百姓,无一不尽心尽力。可以说,大明朝能进入鼎盛时期,离不开这位大智若愚的皇太子。

但也正是日益高涨地群众口碑,让朝中的政治势力天平,不断地向朱高炽一方倾斜。这让本就猜忌多疑且控制欲超强的朱棣,感到了严重的危机感和失落感。这让本就不喜欢朱高炽的他,更是越发的看他不顺眼,二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降到了冰点。

为了消除朱棣对自己的疑心,朱高炽便逐渐减少了对政事的关注。总是以臃肿的体态,整日游走在文人雅士之间,逐渐收敛了锋芒,避免被继续针对。

八个月的短命皇帝

在朱棣逝世后,朱高炽这个窝囊皇太子,终于是苦尽甘来地坐上了皇位。或许是朱棣在位时,对他的牵制和打压让其积怨已久,也或许是长期得不到父亲关爱的失落让他心生怨怼。

朱高炽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朱棣在各方面定下的政策,全面否定了他过去的诸多做法。可也正是此举,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但是,四十七岁才当上皇帝的朱高炽,还没等把龙椅坐热便一命呜呼了。

他仅仅做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将皇位拱手让给了朱棣最喜欢的嫡长孙。好在朱瞻基没有辜负众望,不仅延续了父亲的治国方针,更是让明朝进入了稳定安宁的发展装状态。

结语

朱高炽是不受父亲待见、不受兄弟疼爱的家中老大,也是一个在历史上容易被人忽略,只做了八个月皇帝的短命帝王。不可否认的是,他对整个大明朝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明代的礼仪之争,竟直接导致了这一社会的巨大变迁,影响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代两次礼仪之争,明朝的礼仪之争是怎么回事,明朝礼仪之争的影响

    但是,明武宗唯一的亲弟弟朱厚炜幼年夭折,于是,上推至明武宗父亲明孝宗一辈,而明孝宗两名兄长皆早逝无子嗣。只剩下了四弟兴王朱祐杬,虽然,他已经死了,但是,却有二子,兴王长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终弟及”的原则,立次子朱厚熜为嗣,即:明世宗。朱厚熜,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正德十六年继位

  • 明朝为何灭亡?看看皇帝对珍珠的痴迷,达到何种程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珍珠,明朝灭亡的全过程,老梁讲明朝灭亡完整版

    皇家对珍珠的痴迷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民间对于珍珠的追捧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对于凡夫俗子来说,他们当然无法与明朝皇室相提并论。永乐皇帝曾经一次就赏赐给了蜀王珍珠192两之多。由于从上到下对珍珠都有着强大的需求,使得民间的开采力度也越来越大。史书上曾有记载,隆庆年间云南、广东分别要进贡宝石20000

  • 汪直:他6岁成为俘虏,继而为太监,16岁为西厂提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汪直,汪直太监简介,历史上有汪直这个太监吗

    明朝很多太监,依靠的都是皇帝,从而获得了权利。可是汪直不一样,他依靠的不是皇帝,而是贵妃。(一)汪直的身世汪直并不是自愿入宫成为太监的,在汪直六岁的时候,广西瑶族发生了叛变,被镇压后,俘虏被强制宫刑,而后送到了宫中,成为了太监。所以在汪直六岁的时候,就进宫当太监了。此时大明朝,当家做主的皇帝是朱见深

  • 宋末词人蒋捷,虽然缺席了文化沙龙,却成为辛弃疾豪放词的接力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蒋捷的个人简历,宋蒋捷,蒋捷最出名的三首词

    如唐代诗人郑谷因鹧鸪诗得到“郑鹧鸪”的昵称。唐朝诗人赵嘏《长安晚秋》一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人送上昵称“赵倚楼”;韦庄因为名诗《秦妇吟》得到昵称“秦妇吟秀才”。唐代诗人因为诗句得到昵称,而宋代词人的昵称则来源于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词。宋祁因为在《玉楼春·春景》中有“红杏枝头春

  • 南京城破之后,朱棣为何抱着建文帝遗旨嚎啕大哭?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建文,朱棣攻破南京城的原因,史书记载朱棣找到建文了吗

    这段令人激情澎湃的话是朱棣的一道圣旨,从历史层面来说朱棣也算是称得上最像朱元璋的一个皇帝。设立内阁,五次亲征蒙古,在边境设置驻军,巩固了中国版图。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等等。这些功绩确实能让朱棣称得上是一个文治武功的皇帝。只是,这个皇位来得很不能令人接受!当太子朱标意外死亡时,朱棣本来是感到

  • 最奇葩的组织,元朝时要复宋,到明朝又要复元,清朝时要反清复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反清复明暗号搞笑,元朝和明朝怎么交替的,反清复明最激烈的地区

    从史书中看,白莲教特别喜欢造反,谁当权就反谁,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就是想让摩尼教中所谓的光明神战胜黑暗神,从而建立人间天国。同时,白莲教还认为,这个光明神就是佛教中的“未来佛”——弥勒。弥勒佛会接替如来佛,将人民从水深火热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为了让弥勒佛早日降临,白莲教教徒们在未来一千年里发动了无数次的

  • 谭嗣同身上最大的污点,欲卖掉中国西部几百万国土,多亏光绪否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谭嗣同个人简介,谭嗣同历史资料,光绪与谭嗣同

    1898年9月28日下午,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被慈禧太后斩首。为了最大程度惩罚六人,慈禧太后让刽子手用钝刀将他们斩首。最后时刻,除了谭嗣同神情自若外,其他五人面如死灰。谭嗣同的名气最大,他也最被后人同情。正如谭嗣同临死前所说的那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

  • 民国最奇特的箱子:为何让五位名人卷入一场没完没了的风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民国樟木箱子值多少钱,民国十大稀有物品,民国名人一览表

    这口箱子之所以奇特,原因在于由它引发的风波涉及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一位才子、三位才女,还有一位国学大师。这位才子就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徐志摩。三位才子分别是:才貌双绝的女建筑学家、作家林徽因;民国时期著名的交际花、一代名媛陆小曼;被誉为“中国的曼殊斐儿”的闺秀派代表作家凌叔华。那位国

  • 故宫有一密旨,内容颠覆历史,学者:难怪慈禧把中国带进沟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慈禧故宫真实照片,慈禧太后怎样爬上故宫的城楼,故宫未解之谜慈禧

    由此,慈禧彻底成了历史的丑角,而她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是将她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么,慈禧为何会害惨中国?她到底有没有治国能力呢?根据史书记载,慈禧是一个颇有才能的人。根据《清史稿》记载,慈禧是个大才女,受过传统教育,正所谓:“年十六时,五经成诵,通满文,二十四史亦皆浏览”。入宫后

  • 太平天国灭亡,慈禧却拒绝兑现封王的承诺,曾国藩的应对堪称智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时,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军与绿营都不堪大用,屡战屡败。若无曾国藩的湘军苦苦支撑,清朝恐怕早就灭亡了。可以说,曾国藩为清朝整整续了五十年的命。据传言咸丰皇帝生前,一直深恨太平天国,欲除之而后快。但直到咸丰病死,却仍未如愿。因此有传言,咸丰曾在临死前发狠:“不管是谁,能克服敌巢南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