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尚未出仕前,生活穷困,年老时方想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 一日,姬昌准备出外狩猎,行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是有心人,暗暗记住了这句卦辞,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了吕尚。 与吕尚一番谈论之后,姬昌大喜,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这段文字翻译成为现代人,大概意思是,姬昌说:“我国先君太公曾说过:‘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这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吕尚为太师。 这是《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一段记载。通过这段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太公望”中的“太公”,并不是指吕尚本人,而是指姬昌的太公。 姬昌的太公,也就是周文王的祖父,名字叫姬亶,又称周太王。
据推算,姬亶是轩辕黄帝第十六世孙、周祖后稷的第十二世孙。在周人发展史上,姬亶是一位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是周历史上的著名贤王,其族人都很爱戴他。 姬亶继位后,戎狄薰育族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姬亶为了保护治下的子民,就主动给薰育族财物。 后来,薰育族又来侵扰,想要夺取土地和人口。夺取土地和人口,自然无法用财物来解决。对于薰育族的得寸进尺,周族人都很愤怒,准备奋起反击。
但姬亶却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君主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前来侵犯,是为了夺取我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或跟着他们(指薰育族)有什么区别呢?民众为了我的缘故而去打仗,我牺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干。” 也就是说,姬亶不愿牺牲民众的性命来保住自己的权位,于是就带领周族人离开所居住的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来到岐山脚下居住。 豳邑的民众被姬亶的仁义行为感动了,全城上下扶老携幼,又都跟着姬亶来到岐下。其他临近的部落民众听说姬亶仁爱,也有很多人来归从他。
姬亶于是废除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来办理各种事务——有较固定的民众、定居点和管理机构,这实际上具备了“国家”的雏形。换句话说,周由部落制向国家制过渡,是由姬亶开始的。这是姬亶的历史功绩。 姬亶又是一位神奇的人,居然能够早早地预见到“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的历史事实。而姜太公来到周之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开辟西周数百年基业,确实堪称“圣人”,也没有辜负姬亶的预见和盼望,“太公望”之称,可谓名副其实。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