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允炆坐拥天下,手握精兵百万粮草充足,为何还会被朱棣打败?

朱允炆坐拥天下,手握精兵百万粮草充足,为何还会被朱棣打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577 更新时间:2024/2/5 21:04:58

但多数人只看到了朱棣的逆袭,却忽视了朱允炆的实力,朱允炆坐拥天下,掌控百万大军粮草充足,而且还是以全国之力围攻一点。反观朱棣,起兵时甚至连北京一城之地都没有掌控,兵马钱粮都无比有限,明摆着的碾压局,结果却被朱棣逆风翻盘,夺取了皇位。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中,朱允炆为什么会输掉战争?到底是朱棣太强,还是朱允炆太菜?

先说结论:都怪朱允炆选的队友太坑!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天之骄子朱标走后,要说谁最适合接朱元璋的班,朱允炆无论如何都是排不上号的,他太过年轻,没有任何执政经验,也没有威望与人脉,根本就压不住那些开国悍将。

朱元璋心疼这个孙儿,他也不指望朱允炆能建功立业,只希望朱允炆能安稳的当几年皇帝,把问题留给下一代,于是狠心拿铁子们开了刀,清理掉了当初跟着他一起打江山的骄兵悍将,并把皇子们通通打发出京,让他们镇守边疆,总之就是有事皇子顶上,没事皇子不准进京。

路已经铺好了,就等朱允炆往前走了,谁知朱允炆张口就问:“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我还有谁可用呢?”朱元璋当场就懵圈了,他想起了刘伯温17年前送的那筐鱼,不好意思串戏了。

朱元璋苦恼了很久,实在没办法对亲儿子下手,便问朱允炆有啥想法,朱允炆说万一有那么一天,自己会先用“德”去争取,再用“礼”去约束,两招都没用就削弱他们的权利,或是更换他们的封地,实在没办法了再兴兵讨伐。

朱允炆想得很天真,人家都真刀实枪地造反了,还讲什么德礼仁义,但朱元璋也没更好的办法,一切都只能看朱允炆的造化。

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危,临走前点名兵部左侍郎齐泰辅佐朱允炆,齐泰虽不说能力有多逆天,但经验丰富,听他的话能少走很多弯路。

可朱允炆继位后,第一时间重用了自己的老师黄子澄,黄子澄又拉来儒家大能方孝孺,他们四个外加朱元璋秘密嘱咐的驸马梅殷,五黑掉分车队就算是组成了。

朱允炆继承皇位之后,不知道是飘了还是慌了,全然忘记了之前跟朱元璋的对话,还不等叔叔们有异心,就喊着要削藩,跳过争取和约束的步骤,直接开团。

队友们拦不住只能硬上,那么问题来了,削藩得一个一个来,先削谁比较合适呢?齐泰思路清晰,提议要先拿燕王朱棣开刀,因为齐王、晋王都已经过世,活着的藩王中就朱棣年纪最大,实力也较为强劲,只要先搞定朱棣,就能敲山震虎,让其他藩王老实起来。

至于怎么削,那就更简单了,当时朱棣丝毫没有准备,只要朱允炆愿意放下面子,随便都能找出一百种理由找朱棣的麻烦,保准一波就能推平朱棣。

如果当时朱允炆答应了齐泰的提议,怕不是历史就要改写了,在这关键时刻,黄子澄和方孝孺站出来了,说不能先削朱棣,因为朱棣镇守北方有功无过,拿他开刀势必会引起众臣的不满,与其他藩王的反弹。

二人建议先从实力弱小的藩王下手,同时暗中剪掉朱棣的羽翼,最后再将朱棣一口吃掉,才比较稳妥,同时也能迷惑朱棣,避免打草惊蛇。

齐泰听了那叫一个气啊,一看这俩老头就知道读死书,不懂人情世故,藩王一个接一个地削,这不就是明摆着提醒朱棣你也跑不了吗?

可齐泰不同意没用啊,俩老头一个比一个倔,朱允炆也更愿意听他老师的话,于是先后派张昺(bǐng)去当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担任都指挥使,为的就是在朱棣身边安插眼线,限制朱棣的兵源和财源。

然后将削藩的第一刀砍向了周王朱橚(sù),这首刀就很有灵性,朱橚是朱棣同母的弟弟,还说不想打草惊蛇,我看就是奔着敲山震虎去的。

万事开头难,解决掉第一个藩王之后,剩下的事情都好办了,公元1399年4月,朱允炆已经连续削了四位藩王,朱棣对自己这位大侄子已不抱任何幻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搏。朱棣虽然已经决定起兵造反,但兵器、粮草都需要时间来准备,更何况他的三个儿子还在朱允炆手里当人质,而朱允炆迟迟没有对朱棣下手,也给了他准备的时间。

朱棣装作病危,说自己再见儿子一面,对于朱允炆来说,事情既然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再继续掩盖真实意图完全没有意义,不如直接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抓起来,作为筹码跟朱棣摊牌。

结果黄子澄死活不答应,他认为朱棣就算知道朱允炆要削藩,也不知道下一个被削的是谁,他们仍可以出其不意地干掉朱棣,可要是抓了朱棣的儿子,就等于告诉朱棣,朱允炆要对他下手了。

所以黄子澄强烈建议,把朱棣的三个儿子送回去以示诚意,这样能最大程度迷惑朱棣,而朱允炆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孩子,感同身受就把人给放了。

我明白了,黄子澄这招叫欲擒故纵,毕竟朱棣发展速度再快,也抵不过朱允炆的百万精兵,尤其还是在一府对一国的情况下,放人质回去,就是为了让朱棣没有后顾之忧,一旦朱棣起兵造反,朱允炆依然能够一波平推,这波他在大气层。

眼看朱棣病危好几年了也不咽气,朱允炆觉得自己上当了,便密令自己安插在北平的三个眼线,带兵活捉朱棣。张昺接到密旨后,立即和谢贵、张信商量行动计划,结果转头张信就叛变了,三次求见朱棣不得后,穿了女装才混进燕王府。

朱棣得知后,当场惊出一身冷汗,对张信拜了一拜,然后便在府内设下伏兵,将张昺、谢贵二人引入圈套,除掉二人之后,朱棣当即控制北平城登高一呼,向众士卒哭诉自己的委屈,说朝中有奸佞作祟,为了大明江山,他不得不起兵清君侧,靖难之役就此开始。

朱棣起兵之初,手底下也就自己的府兵和从张信那接受的几千号人,之后通过对北平周边的号召,朱棣凑出了几万号人马。这时候朱允炆终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匆忙之中派遣老将耿炳文率领13万大军征讨朱棣。

即使朱棣已经起兵造反,但朱允炆仍是在大军开拔前,秘密嘱咐耿炳文:“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翻译过来就是不要让我背负杀叔的罪名,这话可以理解成两个意思,一是朱允炆只想削藩,并不想除掉朱棣;另一个意思则是,想办法在战斗中制造意外,除掉朱棣,不要让他为难。

究竟是哪个意思,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然后耿炳文就带着13万大军上路了,耿炳文是朱元璋时期的名将,但是到了朱允炆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反应力能不能跟上还两说。

而且耿炳文以擅长防御战闻名,不擅长主动进攻,再加上对朱允炆优柔寡断的失望,所以耿炳文讨伐朱棣的第一战输得一塌糊涂,被迫以优势兵力转入防御姿态,这下可算是到耿炳文擅长的领域了,眼看耿炳文就要跟朱棣打消耗战。

听闻战事大败的朱允炆又慌了,求生本能让他听信了黄子澄的馊主意,临阵换将,用纨绔子弟李景隆换掉了老将耿炳文,没办法啊,武将那边能用的多少都跟朱棣沾亲带故的,只能用自己的心腹。

谁都知道李景隆是个什么货色,所以朱允炆直接给他拨了50万大军,这下轮到朱棣慌了,匆忙给儿子留下一万人马部署防御,自己则是带领大部队偷袭大宁卫,威逼利诱拉拢了宁王朱权,收下了宁王麾下的八万铁骑,这些铁骑中包含了当时战斗力最为彪悍的朵颜三卫。

与此同时,李景隆发现朱棣不在家,北平城兵力空虚,便集结几十万大军发起围攻,结果不幸天降大雪,土地结冰难以站立,几十万大军愣是拿不下人家一万人马。

撤军时又正巧赶上返回的朱棣大军,输得那叫一塌糊涂,李景隆大军丢盔卸甲,一路逃到了德州,重整旗鼓之后,再次率领60万对朱棣发起进攻,与朱棣在白沟河展开对决,这次李景隆特地请来了早年跟随朱棣一同打过仗的将领,专门针对朱棣的作战习惯。

前期李景隆仗着优势,大破朱棣部队,眼看朱棣即将兵败,谁知突然刮起一阵邪风,竟将李景隆的帅旗拦腰吹断,帅旗对于军心无比重要,李景隆部队士气大减,朱棣趁机反攻,趁着这股邪风纵火。

李景隆大军瞬间损失数万大军,溃败逃窜,如果不是那股邪风,朱棣必败无疑,此战之后朱棣名声大震,所经过的各州府县相继归顺。

而这股邪风却刮个没完,仿佛朱棣背后有神灵庇护。

滹(hū)沱河之战,朱棣大军即将惨败,邪风再起卷起沙尘,明军被吹得睁不开眼,朱棣背风发动反击,明军大败;

夹河之战,明军箭塔完克朱棣,箭矢不断朱棣大军寸步难进,谁知邪风大作,就连树木也被连根拔起,明军箭矢彻底失去作用,朱棣趁机反败为胜。

这一场场诡异的邪风,一次次地拯救朱棣的性命,说实话,北方风沙大并不稀奇,但是早不刮晚不刮,为何每次都在朱棣即将溃败时救下朱棣呢?难道朱棣背后真的有神明相助?

其实这个完全可以解释,那就是明军就没打算给朱允炆卖命!打仗时都在摸鱼,只要找到台阶立马就下。

因为无数明军在前线与朱棣大军拼命战斗的时候,朱允炆却在后面支持方孝孺进行改革,改革什么呢?打压武将,抬高文官,人家都说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结果武将在前线卖命,文官就在后面拆桥,这谁跟他们混?你想想,对付朱棣的将领,都是之前跟着朱棣打仗的人,他们最了解朱棣的作战习惯,而且携带的兵力几乎是对方的十倍,怎么想都该是明军赢吧?

然而结果却是朱棣赢了,说是邪风作祟,这又何尝不是人心在作祟。

更何况李景隆作为领军,连续打了那么多场败仗,朱允炆的老师黄子澄都出面要求干掉李景隆,让李景隆背锅,结果朱允炆还是心慈手软,无法对自己的心腹下手。

这就起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将士们一看李景隆打仗损失那么严重,都没有受到惩罚,他们何必要去卖命?于是三军上下开始心照不宣的糊弄朱允炆,装模作样的跟朱棣过两招,然后哎呀起风了眯眼了,打不过了快跑吧。

就这样,朱棣大军一路南下直逼南京,这时候朱棣又遇到难题了,那就是他没有渡船来渡过长江,而明军却有水师拦路。可以说只要朱允炆不投降,朱棣就拿他没办法,最后还是得从哪来回哪去。

结果朱允炆的掉分车队又出馊主意了,黄子澄和方孝孺认为水师提督不靠谱,就把人给撤了,让一直挂机的驸马梅殷出马。这下朱棣又乐了,连忙派人去劝降自己这位大妹夫,说要面子不投降也行,给他们腾出一条道就行。

虽然梅殷也不想掺和朱家那点破事,但流程还是要走的,于是果断拒绝投降,并割掉了劝降使者的耳朵和鼻子,让他转告朱棣,说自己坚决不投降。

都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遇到这倒霉事有啥办法,朱棣得到妹夫的回复后,试探性地绕路而走,梅殷果然没有进行阻挠,朱棣大军就这么渡过了长江,打到南京城下。

还记得李景隆吗?被朱允炆视为心腹,即使损兵折将也不肯处罚的那个,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他悄悄地打开城门,放朱棣大军进城,果断把朱允炆给卖了。

而朱允炆的掉分车队中,除了朱棣的妹夫梅殷之外,下场都很惨,尤其是方孝孺,这个对朱棣提出平分天下的老头,成了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被诛十族的人。

要不是他们下场都很惨,我都怀疑他们是卧底,由此可见朱棣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个人能力出众之外,对手太菜也是重要原因,摊上朱允炆当皇帝,想必对大臣们来说,也是一种悲哀。

更多文章

  • 本来安逸的宋江,却被两封信害了!一封来自晁盖,另一封是宋太公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晁盖临死前看清宋江真面目,工人来捉拿宋江是宋太公怎么说的,宋江一生中的重要事件

    宋江一不小心让晁盖的信被阎婆惜看到,一怒之下宋江杀了阎婆惜,之后逃亡江湖。在大闹了清风寨后,一伙儿人,准备去梁山投靠晁盖。在这途中,宋江又接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是宋江的弟弟写来的,说是送老太公病故,让宋江回去奔丧。于是宋江离开了梁山的大部队,回到了郓城。回去之后发现宋老太公还健在,是老太公为了骗宋江回

  • 朱允炆真的没找到吗,或许只是朱棣的苦肉计,真相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棣和朱允炆是啥关系,朱棣跟朱允炆关系怎么样,朱棣是怎么评价朱允炆的

    但是在选择继承人的这件事情上,给了朱元璋一个很为难的决定,按理来讲,如果大儿子智谋经略能够得到父亲赏识的话一般就是下任继承人,而朱标确实也不负朱元璋的信任,在还没有称帝前就已经封为世子,称帝后更是直接册封太子,但朱标却在一次外出考察中感染风寒,回到家中不久便病故,这可给朱元璋出了个难题。朱元璋不是没

  • 明英宗宠信奸佞、兵败被俘、冤杀于谦,为何没留恶名?因这三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这种观点认为,宋神宗、明英宗、清德宗,都是有初心的好皇帝,其中尤值得一说的就是明英宗,如果没有土木之变和曹石之变,他应该会有一番大作为。而另一种较主流的观点则认为,明英宗朱祁镇至多只能算一个好人,他始终是一个庸稚之君,绝不是什么好皇帝。不管哪种观点,明英宗朱祁镇似乎都占着一个“好”字,并没有留下什么

  • 晁盖为何坚决不传位给宋江?这个原因很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晁盖为何不传位宋江,宋江如何帮助晁盖,宋江怎么认识晁盖

    一个是梁山老大,一个是梁山老二,按照基本规则,老大不在梁山,老二主持工作,老大如果挂了,老二自然接替老大,但是当晁盖在曾头市被射杀之后,他却没有这么做,没有将自己的宝座传给宋江。晁盖临死时留下了遗言:谁能擒住史文恭,谁就是梁山之主。什么?你这是什么意思?宋江抱着你哭了这么久,难道就得到了这样一句话,

  • 朱元璋的后人不稀罕,长一张鞋拔子脸也不能说像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母亲来找朱元璋,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后人,对朱元璋的后人评价

    我现在写文,经常不用自己寻思选题,常有读者发给我一些信息,既是与我分享,也希望我评一评。这不,下面这条趣闻就来自读者的分享——哈哈,又一个朱元璋的后人!除了有族谱、圣旨为证,高老头儿还亲自上镜,和老祖朱元璋来了个脸对脸。村民的朴实可真逗乐的!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位大伯大爷冒出来,声称自己是朱元璋

  • 朱元璋、希特勒一直在当曹操的跟屁虫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操和朱元璋,希特勒真人照片,朱元璋和曹操的能力谁更强

    00众所周知,曹操多疑,其中,吕伯奢最惨。在《三国演义》第4回,老曹在返乡途经吕伯奢家。是夜,老曹疑心病突发,嘁哩喀喳,一通砍瓜切菜,吕氏遂惨遭灭门,事后其毫无悔意,竟扬言:“宁可我付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此,老曹掉粉无数。此灭门惨案,裴注引《魏晋世语》《魏书》及孙盛《杂记》均有提及,老曹多疑

  • 朱元璋培养朱标“儒雅”的性格,是否决定了明朝什么样的未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标不死明朝有多强大,明朝太子朱标图片,历史上朱元璋对朱标怎么样

    江山来之不易,但要守住明朝江山也是更加不易。朱元璋知道对继承人选择与培养关系明朝未来,但根据历朝历代的规矩,一般选择嫡长子继承,所以朱元璋在继承人选择上没有过分犹豫,直接将朱标作为明朝皇帝下一任的继承人,如何培养朱标不仅成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寄托了朱元璋对于明朝未来的期望。朱元璋画像朱元璋一生有2

  • 曹操和朱元璋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操和朱元璋,曹操和朱元璋哪个年代在前,朱元璋和曹操谁更多疑

    主观原因:朱元璋是从南方之财富集中之地出发的,战事较少,能够后发制人,面对的敌人之政治水平较差,共同目标就是在“反元复宋”之政治口号下要推翻蒙元,建立自己的一番丰功伟业;曹操对于后勤保障或后院经常要打理,对于曹魏集团影响较大的是汉臣集团,两大集团经常在作战之目标上难以达成一致,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对付蜀

  • 曾巩:8岁丧母,39岁才考中进士,他凭什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曾巩是进士吗,曾巩简介唐宋八大家,曾巩为什么称为唐宋八大家

    曾易占怀里抱着婴儿,顺着墙边溜进祠堂角落。他低头假装哄儿子睡觉,尽力避免和宗族兄弟打招呼。这次活动不是救济孤寡老幼,而是庆贺曾家第12位进士回乡,连十里八村的媒婆们都大半夜跑来抢摊位。曾易占偷偷看向人群中心,无数次幻想能站在那里。直到和堂弟四目相对,慌乱间又低头拍打着婴儿。曾家两代人屡中进士,为何轮

  • 朱元璋立了一个规矩,朱棣当上皇帝后废除,结果明朝因此走向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朱棣教育儿子,朱棣出生时候朱元璋在干什么,朱棣朱元璋地府重聚

    朱棣是朱元璋第4个儿子,建文帝朱允炆最恨的叔叔,朱元璋登基三年后将他封为燕王。其实朱元璋本来的意思是让这些藩王掌握一定权力,好拱卫皇室,免得这个武将造反,那个武将搞事,威胁大明江山。万万想不到他的好意坑了朱允炆,1402年,朱棣攻破应天府,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当上皇帝。朱棣自然也不会让藩王得意,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