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来之不易,但要守住明朝江山也是更加不易。朱元璋知道对继承人选择与培养关系明朝未来,但根据历朝历代的规矩,一般选择嫡长子继承,所以朱元璋在继承人选择上没有过分犹豫,直接将朱标作为明朝皇帝下一任的继承人,
如何培养朱标不仅成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寄托了朱元璋对于明朝未来的期望。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除了朱标之外,对其他儿子的培养可谓是采取放养式培养,唯有朱标,朱元璋投入心血与精力,“聘请”名师指导,从朱标幼年开始抓起,奔着明王朝继承人的方向培养,最终将朱标培养的温文尔雅,符合其对继承人的期望。我们不禁疑问,
朱元璋是如何将朱标培养的温文尔雅?在朱标身上寄托了朱元璋对明朝未来何种期望呢?
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养
1、明朝最强教师阵容
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与现代教育有着相同模式的做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朱元璋在朱标6岁之际,开始让明朝大学者宋濂教朱标识字。为何选择宋濂作为朱标的老师呢?不只是因为宋濂学富五车,更是看重宋濂的学习方式以及对学习的热爱。
朱标剧照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明史·宋濂传》
作为明朝皇位继承人,朱标不仅有宋濂这样优秀的儒学大家授业,还有明初所有优秀之人的指点,
李善长兼任
太子
少师,徐达太子少傅,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等等,明朝一批文武人才被朱元璋投入到太子朱标的教育问题上来。
常遇春剧照
为了培养太子读书习惯,选拔十几个聪明的青年作为太子的伴读,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激发太子读书兴趣。
2、设立专门的太子教育机构
朱元璋在南征北战之时,创立南京作为根据地,在此为太子设立“大本堂”,搜集天下各类书籍,供太子阅读。
朱元璋称帝后,效仿唐朝制度,设立东宫作为太子学习与居住之地。是不是感觉东宫这一称呼怪怪地,但是里面有众多机构组成,负责太子教育、礼教、图书搜集等等所有有关太子教育问题,而且东宫内的职位都是开国有功的勋臣担任,足见对朱标培养之重视程度。
古代东宫
3、重视朱标的实践能力
守成之君与创业之君不同,养尊处优,不知世间百姓之疾苦,如果不思进取,日后也难当大任,因此朱元璋也注重对朱标实践方面的培养。
今使汝等于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因道途之俭易,以知鞍马之勤劳;观小民之生业,以知衣食之艰难;察民情之好恶,以知风俗之美恶。——《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为了能够让朱标接近百姓生活,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例如
让朱标步行回宫、拜谒临濠祖陵、巡视陕西等,这一系列的举措无不体现朱元璋让朱标体验百姓生活之做法。
朱元璋剧照
与体验百姓生活同样重要的还有处理政务的能力,要想让朱标作为一个合格的皇帝,早些接触国家事务是最好的方法。洪武六年,朱元璋开始让20岁的朱标处理朝廷日常事务。4年后,将朱标处理朝廷的事务的范围扩大到处理大小事务,并且毫不保留的将自己多年治国经验传授给朱标。
从小儒学之熏陶,礼法之教育,处理政务之实践,朱标按照朱元璋的培养要求,成为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储君,也让朱元璋对明朝未来充满了希望。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对朱标以及明朝未来寄托的希望
1、宏观方面
江山来之不易,要非常之珍惜,这也是朱元璋重点培养继承人的初衷,但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谈何容易。
天子之子与公卿士庶人之子不同。公卿士庶人之子系一家之盛衰,天子之子系天下之安危。尔承主器之重,将有天下之责也。——《明史纪事本末》
朱标剧照
在朱元璋的观念里,皇帝不只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而且更代表还要为天下人负责,国家之盛衰全系君主之身,将明朝未来的安危寄托于朱标身上。朱元璋的观念与所有君主一样,希望朱家江山时代永恒,他也为这个目标奋斗着,从选定朱标作为皇位继承人,到制定一系列培养计划,无不体现朱元璋对于朱标这个皇位继承人的重视,也体现对于明朝未来能够更加强大的愿景。
2、微观方面
当然从整个培养朱标的方向来看,朱元璋想法是这样,但是将朱标培养的温文尔雅则是希望改变他现有的执政方式。
明初,天下初定,恢复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是朱元璋面对的难题之一,他采取严格的户籍制度、鱼鳞册制度、屯田制度等等,为了是鼓励百姓恢复生产,把重点从抗元转移到生产上来,严刑酷法,整饬贪污,为此
朱元璋也付出沉重的代价,与其一起的明朝开国功臣几乎被消灭殆尽,残暴的性格让朝堂之上官员人人自危。
古代农田
同样,明朝在朱元璋30多年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安定,但重武轻文的局面已经不适合明朝以后的发展,因此
温文尔雅的朱标正是改变目前明朝的窘境,矫正朱元璋残暴政策与重武轻文的局面,乱世之武将,治世之文臣,这也是朱元璋对朱标的期望以及对明朝未来执政策略的改变。
子承父业,朱允炆当皇帝
朱元璋在朱标身上给予了厚望,可是朱标在巡视陕西后一病不起,与世长眠,这“惊天噩耗”无疑是给朱元璋沉重打击,
老年丧子之痛以及对于明朝未来堪忧之情,让这位65岁的老人面临新的选择。
除了长子外,朱元璋还有许多儿子,其中还有一位与其性格最相仿的朱棣,对于继承人的选择,朱元璋开始犹豫了,他也听取很多大臣的意见,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他自己。朱元璋想过朱棣,但朱棣并没有大哥朱标的温文尔雅,而且他也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既然朱标有儿子,而且其儿子朱允炆与其相仿,可以选择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
在众多皇位继承人中,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作为新的皇帝继承人,以便矫正后期其执政中的错误之处。
朱允炆剧照
克勤不怠,专有意于民。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博智,好善恶恶, 过不及多矣。——谈迁《国榷》
朱元璋在晚年总结自我之时,也意识到为政措施的过错之处,所以朱元璋为其最终的皇位继承人朱允炆留下三个辅政大臣,希望能够改变洪武末年的一些不适当做法,当然建文帝登基后,也意识到现如今的明朝迫切需要有一个稳定、宽松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
建文帝推出了一些新的政策来改变洪武年间不适合现状的政策。
总的来说,
朱允炆是子承父业,但这也是朱元璋培养朱标温文尔雅的性格所希望看到的明朝,如若按照这样的剧本走下去,明朝也有可能成强大的王朝,但总归还是世事难料。
朱允炆剧照
个人心得
朱元璋想永葆大明江山的活力,这也是所有封建社会执政者的想法,但“富不过三代”的诅咒一直从未打破,为何会这样呢?正如前文中朱元璋的担忧一样,
守成之君生于富贵之中,不知人间百姓疾苦,骄奢淫逸,追求享乐,唯独不爱好政务,明朝岂有不亡之理?
朱元璋画像
我们不得不肯定,
朱元璋对于形势把握之准确,最终将太子朱标培养的温文尔雅,也是希望明朝能够在朱标执政期间度过由“重武轻文”到“重文轻武”的时期,矫正其在执政之期的残暴措施,但这样美好的愿景随着朱标英年早逝被打破,直到后来的仁宣之治才彻底改变明初原有的局面,明朝走上了鼎盛时期。
我是
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太祖实录》
《国榷》
《试论朱元璋对太子的教育》——姜凤歧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