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是谁?他是清朝历史上宦官的天花板,是慈禧太后身边红的最久的那支“花”,也是从泯然众人的穷小子到史书留名的逆袭者。
如果把清朝皇宫看作是太监的职场,从7岁净身入宫成为太监,31岁被封为四品,到46岁打破祖制位至二品,61岁隐退。
李莲英的晋升之路,证明了他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职场人”。
但是,翻看李莲英曝光的“上色照”会发现他着实其貌不扬。李莲英个子不高,脸上长着脓包,神情阴鸷而面露凶相,套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可止小儿夜啼”。
那么,这个“不靠脸”的太监,是如何做到独受慈禧太后宠爱的呢?
01坚持本心 事无巨细
身为太监,皇宫就是归宿,但自古以来皇宫就是这世间最凶险的地方。生活在高墙里的人,“要么忙着死,要么忙着活。”死可以是千篇一律,活却有不同的活法。
对于李莲英而言,要活着、要风光无限地活着才是他的目标。彼时,皇宫之中最有权势、最能带给他地位权势的人正是慈禧太后,而李莲英也将慈禧太后视为他要攀附仰仗的终极大老板。
清晰的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它指明了李莲英人生前进和努力的方向。
对上司来说,下属是要办事的,只有会做事的下属才有可能得到上司的青睐。
李莲英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人。在他还只是一个小太监,每天清理钦安寺的皇家器物,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慈禧太后的时候,他就已经表现出他做事的认真态度。
李莲英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简单而敷衍了事,他不仅将寺里的皇家器物都打理得干干净净,而且还将东西都归置整齐。其他太监都笑话李莲英在瞎忙活,可李莲英不为所动,依旧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
慈禧每次来到寺里,都见这里的东西整洁有序,时间一久,她便忍不住赞赏负责此事的李莲英。
后来慈禧太后身边缺人服侍,她就想到了这个小太监,点名让他前来。就这样,李莲英有了与慈禧接触的机会。
有道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此言不虚。可以发现那些成功的人身上都有这种品质。
02心思细腻 滴水不漏
慈禧太后身边从来不缺想要投其所好之人,而李莲英在一众想要讨慈禧太后欢心的人之中最为成功,便是因为他做事很是用心。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很爱看戏,李莲英为了在第二天太后评戏的时候能附和两嘴,就连夜进了宫,到宫里教戏的升平署学戏。他在升平署抄了戏本子,就拿着这戏本子回去研究了一天一夜。
但凡慈禧太后吩咐他做一件事,李莲英在心里总能想出十个法子。
李莲英做事滴水不漏且颇具巧思,有一年慈禧太后过寿,一位王爷想要讨太后欢心,便进献了一座西洋钟。
这个钟不仅会报时,而且会在报时的时候从后面绕出一个小人儿,小人儿举一个像笏板的牌子,上面写着“万寿无疆”四字。
李莲英认为这机械的东西很容易出毛病,万一哪天小人儿举着的牌子停在了“无”字之时坏掉,岂不是犯了慈禧太后的忌讳。
于是李莲英将牌子上的四个字改为“寿寿寿寿”,这样一来,无论这座钟在哪里卡壳,都不会出错。
03语言的艺术
李莲英的情商很高,不但很会办事,还很会说话。上文提到慈禧太后爱看戏,尤其爱看京城名角杨月楼和杨小楼父子的戏。
慈禧太后曾有一次招杨小楼进宫表演,京城名角的演出果真非常精彩,慈禧太后赞不绝口,于是慈禧太后应杨小楼的请求准备赏他一幅自己写的字。
慈禧太后大笔一挥写了一个“福”字,但不小心在这个字的偏旁上多写了一笔,场面顿时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若这幅字被拿走,那天下人皆知太后写错字,若不给杨小楼就等于慈禧太后承认了自己写错了字。
而这时,在一旁候着的李莲英立刻慈禧太后的心思,灵机一动,笑着来到两人的面前,对杨小楼说道:“太后老佛爷的福可要比别人多一点”,于是杨小楼顺水推舟,连忙称不敢收这比旁人多一点的福。
此事就轻轻揭过了。凭着李莲英的随机应变和高情商,这一尴尬的局面就被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蔡康永曾经出过一本书专门讲“说话的艺术”,他说语言的艺术,让我们更懂得,说出的话可以如此有温度。毫无疑问,李莲英也十分懂得“说话之道”。
04生存之道
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李莲英之前,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是大太监安德海,但由于安德海以预备同治皇帝大婚典礼为借口出行江南,肆意妄为、仗势骄横,而后被同治皇帝下旨处死。
李莲英很明白安德海错在哪里,因此十分具有忧患意识,自始至终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不仅会仔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想尽办法让主子欢喜,还能谨小慎微,即便获得再大的恩宠也不骄不躁,时时处处不逾矩。
李莲英曾随醇亲王离京,他一直牢记着前车之鉴,每天晚上不去住为他准备的华丽行馆,只跟随亲王起居,安分守己的做好一个奴才该做的事。
除此之外,他还善于未雨绸缪,对主子的吩咐做多个准备,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李莲英在政治上不站队,他虽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但并未声明在政治上站在慈禧太后一侧,也不曾对与慈禧太后站对立面的光绪皇帝有敌意,反而是对他颇为看护,光绪皇帝本人也亲口承认过。
慈禧太后阴晴不定,几十年来她身边的太监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李莲英虽相貌丑陋,却凭借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太后身后站了将近53个春秋。
05结语
在李莲英之前,中国古代的史书上记载的权宦有很多,大多恶贯满盈,被史学家口诛笔伐,结局也十分惨痛、不得善终。
史家对李莲英的评价也不好,攀附慈禧太后是他最大的污点,又同许多太监一般贪财,但除这两点之外,李莲英的其他方面并无实证可指责的地方。
相比较汉朝、唐朝、明朝等许多大太监而言,李莲英的污点不算多,因此他的结局比那些处以极刑的太监好的太多,这大概也算是李莲英作为一个宦官的成功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