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北周随着静帝的禅让而覆灭,杨坚继位以后,将国号定为“隋”。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长达近300年的混乱局面,杨坚继位以后发奋图强,使得国家稳步发展,变得越来越强大,史称“开皇之治”,他也被称之为隋文帝。
公元604年,杨广正式即位,随后他将都城迁往了洛阳,随后大兴土木工程,他为了出行更加的方便,修建了大运河;而且每次巡游他都要在当地修建宫殿,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国力大为消耗,因此激起了民变。
公元611年,全国各地相继发生了水灾,很多的百姓食不果腹,朝廷又没能及时进行救济,而杨广却仍旧在征兵对外征伐,因此引起了民众的抵制,随后发生了叛乱。随后,全国各地相继发生了叛乱,616年,隋朝陷入非常被动的局势;公元618年,杨广被人杀死,史称隋炀帝。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并且在长安定都,正式建立了唐朝,史称唐高宗。公元626年,唐朝发生了“玄武之变”,起因是李渊曾答应让李世民当太子,不过李渊却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从而引起了夺嫡之争,李世民最终胜出。
随后,李渊正式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就宣布退位,自称为太上皇。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成为皇帝,开始励精图治,次年改元贞观。李世民在位的时候,时常叮嘱自己要以隋朝为鉴,并且广开言路,希望群臣能够从谏如流。
李世民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为国家储备人才,他设置了弘文馆;对于人才的任用不拘一格,不仅重用旧臣,而且还用科举制替代了门第,使得大量的寒门子弟,能够有机会步入仕途,使得朝政的风气焕然一新,出现了很多的忠直廉洁之士。
公元633年,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繁荣景象;各地的官吏也各司其职,不公平的现象也减少了,大家都能够丰衣足食使得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大家心气比较的平和,而且还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因此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这个时候的唐朝,在诗、书、画、乐等领域都涌现了很多的名家,其中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被称之为“唐初四杰”。其中,骆宾王写的《咏鹅》还曾在我国的小学课本上面出现过。
骆宾王(约638年-684年),他的名字源于《易经》中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骆宾王虽然出身寒门,但是却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神童”,7岁的时候就能够写诗。据悉,《咏鹅》就是骆宾王7岁时所作,可见其才华名副其实。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骆宾王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一开始就描写鹅的声音,通过声音让人进入意境,此后通过描写鹅的形态,将鹅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结合的非常到位,整首诗把鹅的形神表现的活灵活现,让人拍案叫绝。
不过,1300年前骆宾王7岁写的《咏鹅》,硬是被眼尖网友挑出了低级错误。有网友表示,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所以句子应该都是5个字才对,为什么开头的句子,却是3个字呢?据悉,在《全唐诗》里面,骆宾王的这首《咏鹅》,确实被归类为了五言诗。
有的网友认为可能是骆宾王年龄小,所以那个时候他不懂写诗的规则,因此也就少写了两个鹅;不过也有网友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这首诗被高估了,觉得骆宾王犯了低级错误。其实,古诗是从《诗经》中发展而来的,里面有着民歌的风格,而骆宾王的这首诗也是即兴而为。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咏鹅》这首诗的诗律,是按照民歌的风格来的;尽管开头的句子只有三个字,但是读音却有两次停顿,音律上还是五言,因此这是一首五言诗。而且,我们翻看唐朝以后的诗词鉴赏类书籍,同样也是将其归类为了五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