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历史上,总共进行了5次“合纵抗秦”的行动,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六国5次“合纵抗秦”都失败了呢?有人说,“合纵抗秦”的失败其实是早已注定了的!
[var1]
除了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其“合纵”是很难巩固,以及秦国的“连横外交”之外,再来看看这个诸侯国,5次“合纵抗秦”,却有2次主动逃跑!这个堪称战国最让人恨铁不成钢的诸侯国就是楚国。
5次“合纵抗秦”分别为:公孙衍合纵抗秦;孟尝君合纵抗秦;苏秦合纵抗秦;信陵君合纵抗秦;庞煖合纵抗秦。
第一次逃跑:公孙衍合纵抗秦。公元前318年,公孙衍被张仪从秦国逼走,为了报复秦国和张仪,公孙衍游走于各大诸侯国之间,并推出“合纵抗秦”的理念。
[var1]
最终,在公孙衍(魏相)的“鼓动”之下,由楚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以及义渠国组成的“抗秦”联军首次出现,这一情况着实让秦国大惊。为了解决危机,秦军主将采取了逐个击破的策略。
秦国选择的第一个目标便是身为“纵约长”的楚国,在与楚国的交战中,秦军虽然并没有给予楚军重创,但也把楚国给打怕了,为了保存实力,本来就怯场的楚怀王直接就带着楚军“跑路”了。
“纵约长”楚国跑路之后,对本次合纵抗秦本就不怎么热心的齐国、燕国等就更加消极抗战了。因此,当秦军大败三晋联军于修鱼时,第一次合纵抗秦便宣告破产。
第二次逃跑:庞煖合纵抗秦。在第四次“合纵抗秦”失败后,信陵君兵权被夺,秦国加紧了对六国的蚕食,先后占据黄河沿岸,切断韩魏与赵国的联系,直逼齐国。六国的危机进一步加剧。
为了遏制秦国的扩张,赵、楚、魏、燕、韩五国又结成了合纵联盟,五国联军由赵将庞煖统率,这是战国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抗秦”。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此次抗秦的名声更大,庞煖将“战国四公子”中还活着的春申君给推出来当了“形象代言人”。但不得不说,庞煖的这步棋下得太臭了。
[var1]
与第一次瓦解合纵联盟的“套路”几乎一模一样,秦国首先选择拿楚国开刀,并事先故意将这个消息给传了出去。当春申君听到这个消息后,二话不说,带着楚军转身就跑。
楚国跑路之后,虽然庞煖凭借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并没有让秦军占到多大的好处,但联军的士气早已随着楚军的逃跑而跌入了谷底,失败早已注定。此战之后,各大诸侯国再也无力组织统一的行动,“合纵抗秦”彻底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