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叡:矛盾中的魏国皇帝,没杀司马懿是他最大的失误

曹叡:矛盾中的魏国皇帝,没杀司马懿是他最大的失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641 更新时间:2024/2/6 16:09:49

甄氏与曹植的故事,在民间被传得沸沸扬扬。但是这仅仅是民间故事,当不得真,没有证据证明甄氏与曹植之间有过男女私情。不过甄氏原来是袁绍的儿媳妇,想当年曹丕可是在攻破冀州后,从父亲手中抢来了甄氏,最开始的时候,曹丕对甄氏还是非常好的。只不过花无百日红,后来的曹丕宠爱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以及郭美人,甄氏失宠并颇有怨言,大怒之下的曹丕将甄氏赐死,并在下葬时以发覆面,以糠塞口,十分的绝情。

母亲死后,曹叡也被父亲疏远,但在一次陪曹丕打猎时,曹叡抓住了机会。当时曹丕猎杀了一只母鹿,命令曹叡将母鹿身边的小鹿射死,而曹叡却没有照做。他的理由是:“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曹丕感觉这个儿子有仁爱之心,于是转变了看法,决定为了魏国的江山,让曹叡来接班。

[var1]

曹叡继承了曹家的江山,也继承了曹家人矛盾的性格。他在位时能力很强,军事才华尤其出众;但又大兴土木,追求享乐;他性格深沉,能纳谏言但做事往往随心所欲,甚至有些敏感多疑。他以法家思想治国,加强中央集权,稳定了曹魏政权,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曹叡的性格和母亲之死有关。父亲和母亲是夫妻,但是掌握权力的父亲可以一句话就让母亲永远的离开了自己,这就是权力的魔力。为了生存,他只得尽量讨好父亲,甚至对郭皇后也处处小心侍奉,唯恐一招不慎,招来大祸。所以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谨言慎行,而这种性格让他赢得了父亲的认可。

当上皇帝后,曹叡仍然城府很深。不管是谁,在他面前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都放在心里。他执政后,重用陈群等人,自己总揽军政,立志开疆拓土,一统天下。

[var1]

军事才能

曹叡的军事才能是天生的,是来自祖父的遗传。他刚继位那年,孙权见曹丕新丧,欺负曹叡年幼,便进军江夏,想给曹叡一个下马威。曹魏政权的很多大臣都建议速发救兵,而曹叡却自有主张。他认为东吴只精通水战,这次扬短避长,就是想乘我们不备来搞偷袭的。现在他们的计划已被我们认破,江夏守将文聘又久经战阵,东吴必定讨不了便宜,不必在这时候劳师动众,徒伤国力。后来的事实果然如他所料,孙权一见曹魏已有准备,随便做做样子便退走了。

曹叡当政之时,正是诸葛亮数度出祁山北伐的时候。特别是太和二年,诸葛亮取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后,曹魏朝野震动。而曹叡坚守的认为诸葛亮贪图小利,取三郡后不知退兵,正是破蜀良机,于是让司马懿带兵拒敌,果然在街亭重创蜀军。从此,魏国大臣们打消了对曹叡年轻的顾虑,曹叡成为诸葛亮北伐中最大的一个对手,并且诸葛亮一生也没有战胜过这个对手。

雅量容谏

《明帝纪》上记载:“(曹叡)优礼大臣,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伟”。曹叡当了皇帝后,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上书,曹叡都非常重视,必须一一亲自过目,从来没有厌烦过。

[var1]

对于朝中大臣们的进谏,曹叡不管有没有道理,都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存在。但是曹叡是个很有主见的皇帝,他认定的事,很难更改,也就是说大臣们的劝诫并不一定能有效果。尤其是在生活方面,自诸葛亮死后,曹叡认为最大的敌人消失了,自此有所放松,整日沉迷酒色,大兴土木,大臣们屡屡劝谏,曹叡一概不理。但是他与一般的昏君不同的是,他并不因此打击报复大臣们,而是我行我素,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这也是他爷爷曹操的作风,自己认定的事不管别人如何看,都很难改变。

法家治国

曹操在世时,以法家之道治世,曹叡耳濡目染之下,对法家学说非常感兴趣。他采用卫凯的建议,“刑法者,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之所轻贱;狱吏者,百姓之所悬命,而选用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专门制定了刑狱之律,减少死刑罪名,要求各级官员对待死刑判决一定要慎重,“议狱缓死,务从宽简”。

[var1]

曹叡上台后,让陈群等人制定了《新律》、《州郡令》、《尚书官令》等有关法律法规一百八十多篇,使得曹魏的法律在三国之中是最完善的一个。

曹叡上台时,老爹曹丕给他留下了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等四个辅政大臣。曹叡通过加强中书省的职权和给予近臣充分的信任的办法,逐渐将四个顾命大臣出任方面领导,自己便可以不再受他们的掣肘,从而加强了皇权的集权统治。

四尊儒重学

曹叡祖孙三代都通儒家精典,曹操早在建安八年便在郡县设置学校,教授儒学;曹丕也设立过太学,置五经,倡导儒家学说。曹叡将儒家的“明贵贱,崇亲亲,礼贤良、顺少长”当做国之纲纪,在洛阳修建了魏国宗庙,迎四世祖先入庙,议曹操为太祖,曹丕为高祖,建立了儒家庙祧制度。

在选拔人才上,继承曹操“唯才是举”的人才观,用重才尊文的政策笼络读书人,建立了一套以法家为主,儒家为辅的政治制度,以资治国之需要。

对于一些浮华之徒,虽有名声,但对国家无益的,曹叡能够给予坚决打击。曹魏集团内部也存在一些小团体,他们思想新潮,喜欢评议时政,但又拿不出具体治之之策,而是借评议求名利。这些人以夏候玄、何晏、毕轨为代表,相互吹捧标榜,被曹叡定性为“浮华不务道者”,予以罢黜。

[var1]

这些浮华之徒鄙视刑名之术,他们大多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相互之间吹捧,对同党极力赞誉,用舆论来影响和代替政策,热衷清谈聚会,对政府品头论足,必然会遭受到“斥浮华,重实质”的曹叡的铁拳打击。虽然这些人盘根错节,很难清理干净,但是通过对他们的打击,延缓了这些所谓的“正始名士”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让原本强大的曹魏政权更加务实,为后来司马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皇帝文人

曹叡喜欢和文人结交,也注意倡导奖掖文人,所以“自太和以迄正始,文人辈出”。就是那些浮华的文人,曹叡也不会伤害他们的性命,连做为文坛领袖的叔叔曹植,他也改变父亲的苛刻做法,而是给了叔叔一定程度的创作自由。曹叡将曹植从雍丘改到东阿,还时常关心曹植的生活,曹植自己也深为感动,说“文武二帝所以愍怜于臣,不复过于明诏”。所以曹植在曹叡时期创作了许多文章和诗歌,死后他的文章也被曹叡命人收录,对建安文学的传播还是起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曹叡本人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他写的《甄皇后哀策文》,感情真挚,情致委婉,是一篇怀念母亲的佳作;他留下来的十八首诗歌以《棹歌行》为代表,描写魏国平吴战争,将魏军出征时的威仪和军士的威猛刻画得栩栩如生,充满了亢奋的斗志。

[var1]

而在一些抒发个人感情的作品中,曹叡也善于将眼中的景物与心理联系起来,他的《长歌行》和《步出夏门行》等诗歌,将秋蝉、弱水、孤禽、落叶等意象入诗,借以表达自己年轻时被父亲不信任和排挤的郁闷,以及对那些在父亲面前进谗者的痛恨,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和情深哀辞的风格。所以很多人将其列入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的过渡人物,是有一定道理的。

综观曹叡之行事,优缺点各占一半,其优点是善为军计、明察断狱、比较能客人直谏。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杀谏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还有在确定继承人和辅政大臣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误,没有认清司马氏一家的狼子野心,及时清除掉这个定时炸弹,从而为后来司马氏篡魏留下了伏笔。

更多文章

  • 楚国逐渐衰弱,吴国方兴未艾;楚国不思进取,吴国君臣一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楚国为什么灭不掉吴国,楚国被吴国打败的原因,战国吴国与楚国

    年幼而势弱的楚昭王,又恰逢立志图霸的雄主阖闾;楚国有贪婪暴戾的令尹囊瓦,而吴国有一代雄杰伍子胥、孙武。吴国“入郢之战”,其背景是吴国君臣一心,国力强盛相对于楚国的奢靡,令尹亦不进取,渐进地让吴国取得大胜。[var1]《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剧照楚昭王得位的过程,先就受到了囊瓦的阻挠,从中可以得知,

  • 战国四名将,谁能与白起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名将白起简历,战国最厉害的名将是李牧还是白起,战国时期抗韩名将白起

    这几句话说的是,战国时期四个能征善战的四位名将。千字文这东西,要求的标准是字不能重复。所以在介绍战国史的时候,很可能就挑了这几个字出来,把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列,后人再把这四个人叫作战国四大名将。我个人其实是同意这种说法的。虽然千字文误打误撞,但找出来的这四个人确实都是十分合适的“战国四大名将”人选。

  • “柏举之战”起因——楚国囊瓦贪婪、晋国见死不救、吴国拔刀相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晋国吴国,关于柏举之战的资料,吴国和柏举之战

    此乃“天相”。另一边,自吴王阖闾即位后,吴人不断侵楚,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建议下,在作战中基本都是到达楚国边境之后,等到楚军来救,然后就打道回府——“吴师还”,他们并不和楚国正面作战。不仅如此,吴王阖闾还讨伐了越国,借此稳定了自己的后方,其后开始积极谋划破楚。此乃“人事”。由此可见,楚强吴弱的局面,马

  • 春秋末期形势:晋国很忙、吴国走下坡、楚国逐渐复苏将面临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楚国晋国,春秋时期晋国与吴国谁强,春秋期的晋国和吴国

    晋国在春秋晚期,从楚昭王十九年起晋国大乱,起先范氏、中行氏联合攻打赵氏。随后,韩氏、魏氏、知氏又以晋侯之命,联合讨伐范氏和中行氏,二氏退保朝歌。齐国、郑国等支持范氏,齐国以粟千车接济范氏,郑国以武力护送。结果在铁地被赵氏击败。此后,赵简子又连续击败范氏和中行氏,二氏被迫出逃。楚惠王三十一年,知氏、赵

  • 都是名相,诸葛亮为何自比管仲不比萧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和管仲,诸葛亮和管仲乐毅名气谁大,诸葛亮与管仲什么关系

    先说管仲,作为齐桓公称霸的最得力助手,实际上管仲完全掌管了军国大事,齐桓公基本上就是负责吃喝玩乐,偶尔出去耀武扬威的外交一下。齐国的政治、军事、经济这三个国家最重要的职能均由管仲负责,并且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管

  • 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的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魏名将郭淮,郭淮个人简介,司马懿郭淮

    老规矩,先说说家谱。郭淮字伯济,太原(并州)阳曲人。他爷爷叫郭全,曾任汗大司农,父亲郭缊,历任雁门太守。郭淮也算是个世家出身吧。后举孝廉,为平原府丞。后曹操讨张鲁他也算个跟班的参加了,不过没留下记载。后来曹操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守汉中,以郭淮为军司马。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攻阳平关,当时守将夏侯渊与刘备抗衡

  • 灭了后赵的冉闵,他所建立的魏国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冉闵和后赵是什么关系,冉闵在后赵身份地位如何,魏国被谁灭

    赞美的姑且不说,讨厌冉闵的持有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冉魏国小命短,根本没有能力实现赞美者说的那些丰功伟绩。冉魏国祚有多长,国土面积到底又有多大?[var1]冉魏没建立前的后赵疆域,周边的代国铁佛算是后赵藩属这里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去探讨一下公元350年初,冉闵废掉后赵皇帝石鉴,在邺城建立了冉魏政权;公元3

  • 此人雄才伟略,他若不死,统一六国的未必会是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国统一六国的功臣有哪些,秦国谈统一六国,带领秦国统一六国的主要将领

    [var1]自三家分晋之后,和魏国相比,赵国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因为赵国隐患不少,不仅要面对北方游牧民族三胡持续不断的侵扰,国土还被中山国隔断,加上赵国前几任国君战略不明确过多的投入到中原争霸之中,到赵武灵王继位之时,甚至是他在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赵国可以说是积疲日久,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实力在战

  • 范睢作为一个魏国人,为何能当上秦国国相?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国名相排名范雎,秦国范雎活了多少年,秦国范雎简历

    不过范睢本人爱记仇的个性,倒是让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可供闲谈的轶事。[var1]范睢,字叔,魏国人。他向来对自己的才华很有自信,因而四处游说,想要找到机会建功立业。后来他觉得还是"家门口"的魏国国君比较好,打算从此侍奉魏王。但是他家没什么钱,没办法帮他很快得到一个在魏王身边做事的机会,范睢便只能退而求

  • 秦穆公英明一世,临终却下令三人陪葬,导致秦国260年无力东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穆公简介,后人对秦穆公的评价,秦穆公因为什么而强大

    [var1]公元前642年,秦穆公在外出打猎的时候,丢失了一匹好马。这匹好马恰巧被岐山附近的三百多位农民捉住,并分着给吃了。当时秦朝官员要法办这些农民,秦穆公却说:牲畜怎么能与人的性命相提并论呢?食用马肉后必须饮酒,不然会伤身。秦穆公不但赦免了农民们吃马肉的罪行,他还赏赐给农民酒喝,三百多农民对秦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