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汤灭夏这么大功绩,为何甲骨文没记载?考古揭示夏朝本不叫夏

商汤灭夏这么大功绩,为何甲骨文没记载?考古揭示夏朝本不叫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662 更新时间:2024/2/18 20:14:44

按照史书记载的脉络,商之前的朝代叫作夏(或夏朝),既然考古已经发现了二里头,那么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有着广域王权特征的政权就是夏朝。

但问题在于,二里头考古数十年来并没有发现自证文字,所有关于“商朝前的朝代叫夏”的说法,最早都来自于周朝。这也是考古工作者仍以“二里头”而非“夏都斟鄩”称呼它的原因。

自称和他称,区别在哪呢?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三国是魏、蜀、吴,但其实三国时期是没有“蜀”这个国家的,当时正统的叫法是汉,只是西晋建立后,《三国志》作者陈寿出于正统需要,用“蜀”这个郡名来贬称刘备所建立的大汉,唯有如此,才能表明魏承袭自汉(东汉),而晋又承袭自魏的合法性。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周人称呼商朝既有“商”这个叫法,也有根据都城所在的殷而称其为“殷(衣)”的叫法,这就会给后世造成错觉,认为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的国号是“殷商”共用,但实际上,商朝人只会自称商,而不会自称殷或殷商。

所以,商朝之前存在一个朝代,但这个朝代到底叫什么,目前还没有100%的证据确信它一定叫夏。

那么作为继任者的商朝,总应该知道被自己取而代之的朝代到底应该叫什么吧?

《尚书》曾提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商朝是官修史书的,可惜目前还没有发现。不过,由于商朝有着浓郁的占卜和祭祀传统,所以,幸运的是另一套记录系统—甲骨卜辞流传了下来。

从1899年甲骨文被首次发现到如今,已出土和收集的甲骨片约15—16万片,约4500字,内容涵盖商王世系、祭祀、战争、农业、手工业、渔猎、教育、周边方国等内容。

但奇怪的是,甲骨文中却并没有提到过夏朝。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中是有“夏”这个字的,但字义却和政权、方国、甚至族群无关,意指人在烈日之下。

那么为什么甲骨文不记载夏朝呢?

目前的解释大概有三种:第一种认为甲骨文目前只释读出1000多个,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破译;第二种解释认为甲骨文只是商王占卜和祭祀用的,并不是记录历史事件的史书,没有提到夏朝很正常;第三种解释认为殷墟甲骨文是盘庚迁殷以后殷商中晚期的载体,距离夏朝灭亡已经过去数百年,完全没有必要时时提到一个已经消亡很久的政权。

甲骨卜辞虽然只是一种祭祀文字,但我们要知道,商朝人是极度崇拜祖先甚至将祖先奉为神灵的群体,所以甲骨卜辞中会屡屡出现成汤和伊尹等先君重臣名号。

也正因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几乎记录了所有的商王名讳,并且与《史记》等传世史书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基本吻合,从而从考古学角度印证了殷商王朝的存在,彻底否定了疑古派所谓“商朝是虚构出来”的言论。

不仅如此,甲骨文中对商王朝开国君主汤的称谓有:成、汤、唐、大乙、天乙多种,而且祭祀规格颇高,这说明,即使是到了商朝中晚期,对于远祖汤依然有着频繁的祭祀。

让人疑惑的是,甲骨文中只能看出有个叫汤的商王地位极高,但至于他具体做了什么,却没有记录。按照史书记载,商汤是推动商从邦国向王朝变革的关键人物,与上甲、主癸这些先君相比,商汤的最大功绩显然是灭掉夏朝。

既然如此,那为何甲骨文里体现不出来任何的汤灭夏的记录呢?难道真的是上文提到的三种解释,甲骨文只是占卜和祭祀用的,没有必要提到与夏朝和夏人有关的任何记录吗?

显然并非如此,因为在陕西岐山周原考古出土的周人甲骨卜辞中,除了周的事迹外,还提到了汤、太甲、文丁等商朝君主的名号,而且在述及商王时,皆称“衣(殷)王”、“商王”,这不仅说明周原甲骨的确是出自周人之手,而且也表明本朝卜辞中提到前朝的事迹十分正常。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回到刚才的疑问,为什么甲骨文里没有提到夏朝呢?

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谜团。

首先是出土的春秋青铜器《叔夷钟》上发现了下面这样一段记载:“隙成唐,又严在帝所,溥受天命,删伐夏司,败厥灵师,以少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更早的《诗经·商颂》则说:“昔有成汤……曰商是常……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

这说明,虽然西周以后对商朝前面的朝代称“夏”,但这个叫法并不固定,也常会用“禹”来指代这个政权。换言之,“夏”可能真的只是周人的叫法,在此之前,对“夏朝”的叫法有多种。

其次是甲骨文的印证。甲骨文中曾频繁记录殷商中晚期的历代君主在祭祀一个叫“西邑”的地方,但甲骨文中却没有出现“东邑”“南邑”,结合上下文可知,“西邑”与此时的商朝并无任何往来,但却被商王奉为神灵,担心它作祟为害。

显然,西邑恐怕绝非是一个单纯的地名,而是有着指代祖先神灵的意思。此后,清华大学收录了一批出土的战国竹简,经释读发现记载伊尹事迹的《尹诰》《尹至》篇中有如下记载:“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汤往征弗附……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

“夏”和“西邑”的相关联表明,甲骨文中的西邑就是夏,区别在于,商朝的称呼是“西邑”,而战国时加入了“夏”字,改称“西邑夏”。

这种叫法并非孤证。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陶寺遗址曾出土朱书扁壶,上写“文邑”二字。

事实上,考古发掘显示,二里头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20年,也就是相当于夏朝中晚期,而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即禹、为首的夏朝中前期阶段的200年左右时间里,考古发现的中原地区各类群体间互不统属,战乱频仍,考古学上看不到此时存在一个跨地域文化传播的广域政权。

这意味着,夏朝作为新石器时代向国家文明过渡的承前启后式政权,仍然带有浓郁的氏族邦国遗存,它的礼制、政权建设甚至标准的国号称谓,都需要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和完善。

所以,夏朝这个称谓其实是自周朝才有的,夏朝人的自称并非夏,而更可能是“大邑”、“文邑”或“禹”。

更多文章

  • 古人重身后事,为何女皇武则天死后要以皇后身份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武则天死后为什么葬在乾陵,武则天死后唐高宗葬在哪里,武则天为什么要和唐高宗合葬

    我想,武则天的晚年,尤其是张柬之等人发动兵变,中宗李显上位之后,一定生活在一种深深的幻灭感之中。自己一生的功业,一辈子的努力,到头来终将是一场空。自己作为武周王朝的开创者,原本应该作为一代开国雄主,武周的太祖或高祖名留青史,然而作为女人,她的皇位传承方式却面临一个难以言说的悖论:要想武周王朝真正的得

  • 正史趣闻:曹操是张飞的姨父,李渊和杨广、李密都是亲戚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正史上的曹操,李密与李渊关系,曹操和李渊谁厉害

    我们认认真真去读三国历史,就会发现所谓的群雄逐鹿,其实就是一群亲戚在打架。我们认认真真去读《资治通鉴》和《新旧两唐书》,也会发现隋唐争霸和三足鼎立一样,也是一群亲戚在打架。笔者今天的文章,就以“史上最牛老丈人独孤信”的亲戚为例,说一说隋唐时期亲戚打群架的历史。独孤信生了三个母仪天下的女儿,分别是北周

  • 武则天究竟长什么样子?一尊大佛揭晓谜底,再现武则天48岁容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武则天统领时称武周,但实际上还是处于唐朝的历史之中,史称贞观遗风。对于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大家也是十分好奇,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有人认为她治国的能力丝毫不比称帝的男人差,甚至还比他们略胜一筹。但是武则天为了称帝,双手也是沾满鲜血的,她称帝后对于反对她的大臣们更是施以酷吏,这一点大家

  • 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如何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显为啥不杀武则天,武则天以什么理由废李显,李显比武则天厉害吗

    在这一年之前,武则天重新立李显为储君,成功解决困扰她多年的继承人问题,因此她志得意满,特意将年号改为“神龙”,以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然而,仅仅只过去一个月,就在这一年正月的月末,宰相张柬之、崔玄暐联合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三人,说服了时为太子的李显,一起发动举世闻名的“神龙政变”。当时,李显等人

  • 李亨已是太子,李隆基又入晚年,他为何一定要在安史之乱中夺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隆基和李亨谁先死,李隆基与李亨后期关系,李隆基对李亨做了什么

    这几天在看《长安十二时辰》,对剧中的一个人物——靖安司秘书监何执正印象颇为深刻,对何执正的两句台词印象也是颇为深刻。何执正方一登场,骑着一头驴晃晃荡荡地来到沙盘前,直接一摔躺在了沙盘上,嘴中丧气地念叨着:“毁了,毁了,毁了。”后来,李必称赞何执正二十年前的诗文写尽了大唐盛景,何执正听后反问一句“写尽

  • 此人是横行乡里的恶霸,因写出一首诗被后人称颂,竟跟柳宗元齐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柳宗元个人资料,柳宗元十首古诗,登柳州城楼柳宗元

    千牛卫虽然是皇帝近身保镖,但并不是说里面的人都是武功高强之人,其实里面的成员大多数是官宦子弟,他们靠着关系进入,趁机捞点油水罢了,基本都是不学无术之徒,甚至还有些横行乡里的恶霸。千牛卫的成员在皇帝面前时,都表现得很"乖",但下班之后就开始目无王法,其中有个小伙子更加猖狂,每次下班之后,回到家里就变成

  •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哪个更难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五代vs十国,魏晋五代十国对比

    中国历史五千年,有许多互相攻伐的乱世。春秋战国百国争鸣,七国争霸。魏晋南北朝,汉夷相斗。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么这三大乱世,哪一个更难统一呢?小编觉得乃是春秋战国。你强,我更强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大国吞噬小国,强国吞噬弱国。人心不古,天下纷争。先有春秋五霸纷扰百年,后有七国变法。魏武卒,赵

  • 繁荣一时,昙花一现的隋朝为何是个短命的王朝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隋朝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隋朝短命王朝,隋朝短命的王朝有哪些

    隋朝的繁华事实上是大量积累前代的结果,众所周知,隋文帝杨坚是北周的外戚,通过和平政变的方式取得皇位。可以说北周的全部积累丝毫无损的过渡到隋文帝杨坚的手中。虽然地方上有几次叛乱,可是对于整体的国家经济没有过多的损害,所以他才可以统一南北,才可以制造经济的繁荣和盛世的局面。可是在繁华背后仍然隐藏着杀机,

  • 唐朝人吃隋朝粮,短命的隋朝只有38年,哪来的这么多的粮?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朝粮食真有那么多吗,唐朝的粮食为什么那么多,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粮食

    杨坚当上皇帝之后实行南下灭陈朝的计划,结束了中国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国家稳定之后他就一心致力于农业发展,并且创造性地颁布了均田法,使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图片:杨坚称帝剧照隋文帝的一生创下了很多辉煌业绩,然而他偏偏在选择继承人上犯了糊涂,他放着智勇双全的太子杨勇不用,最终选了喜欢做表面文章的杨广继

  • 纸张取代竹简,那些竹简去了哪里?隋唐时期的处置办法很惊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从竹简到纸张的历史演变,古代竹简和纸张的区别,竹简是怎样存在的

    时间毁坏了竹简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在几千年之前,中国大地的环境是十分之好地,那个时候的中国几乎到处都是原始森林和动物。这样地中国拥有取之不尽的竹子,所以中国人写字使用竹简也不用担心竹简地材料会使用枯竭,这也是中国古代几千年前使用竹简而不被抛弃的重要原因。但竹简始终有许多缺点,比如竹简就是十分笨重,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