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是刘邦对韩信的评价,身为皇帝能够如此认同手下的将军才能实属不易,而韩信也确实是个有本事之人,从寂寂无名的小卒到统领百万兵马的大将军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成为了咸鱼翻身的经典案例,他用自己的实力证明是个难得的人才,就连项羽都是他的手下败将,难怪被人誉为“兵仙”。
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韩信,刘邦也成了不气候,韩信战无不胜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夺了天下。只是韩信也没有逃过“狡兔死走狗烹”的宿命,最后死在了吕后的手里。据说韩信临死前,曾大喊三个字,如今已成年轻人的“口头禅”,这是哪三个字呢?
韩信最初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平民百姓,普通到他的出生年份都无人知晓,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心怀高傲,总认为自己将来会出人头地,本来母亲去世连丧葬费都拿不出,他却为母亲选了一处高而宽敞的地方为墓地,说将来这里要“安置万家”。
也不知韩信从哪里来的自信,更不知道他从哪里学来的本事,乡下有位亭长见他谈吐不凡便有心收留,可亭长的妻子不愿意养这个闲人,韩信看不惯妇人的白眼转身离去。正当他饥肠辘辘之时,一个老妪同情可怜他,便施舍给了他饭食,韩信自然心怀感恩说要报答,可老妪根本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只不过出于同情才给他东西吃,没指望这个落魄青年能报答于她。
那时候没有科举制,是举荐为官,像韩信这样的平民无缘结识权贵,可他偏偏自命不凡,不去老老实实务农,整日街上游荡,自然被人瞧不起。一天,一个混混欺负他,韩信本不想生事绕开前行,混混挡住了他的去路说,想从这过就要从他的胯下钻过。男儿膝下有黄金,跪都不能轻易跪,但凡有点骨气都不会这么做,可韩信忍了,真的从人家的胯下爬了过去。
前有一恩、后有一辱,大概觉醒了韩信咸鱼翻身之梦,恰好此时农民军起义,各诸侯势力也纷纷造反,以韩信的眼光肯定不会投靠农民义军,他选择了根基深厚的项梁势力。在项梁麾下他只是寂寂无名的小兵,没有任何建树可言,项梁死后,韩信找到项羽表示出了自己的想法,可项羽仍然没有重用他,只是让他做了自己帐前的郎中,其实就是站岗的小兵。
韩信看到在项羽这里没什么出路,想着,既然你不重视我,我就投靠到你的对手那边,让你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实力!于是,韩信转身投靠了刘邦。只是以韩信当时的情况,谁会把他放在眼里,就让他做了一个管理后勤的小官,韩信为此又心生不满,啥时候能有出头之日呢?
结果韩信不但没有出头之日,反而差点丢了性命。原来他看管的后勤出了问题,按照军法连坐的刑罚,涉及之人都要处斩,看着前面三十多个人头纷纷落地,到了韩信这里慌了神,不由得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监斩官滕公夏侯婴听到后看他是个人才,这才留他一条性命。
韩信死里逃生消停了一阵,夏侯婴觉得韩信能够一语道破刘邦的野心,心中必定有丘壑,便把他推荐给了萧何。萧何与韩信交谈几次之后,发现韩信果然是个难得的将才,提出的想法与建议表现出了一个只有大将军才会拥有的深远见识,也曾数次在刘邦面前提起,可刘邦偏偏就没当回事。
当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明显受项羽的压制,与项羽为敌明显就是送死,很多将士都选择了逃亡,韩信一看,此时不跑更待何时,他也趁着夜色加入了逃跑大军。萧何听说后连夜追赶萧何,刘邦当时都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后来看到萧何回来,又气又喜,质问为何逃跑,结果萧何告诉刘邦,他是去追韩信去了。
刘邦还表示怀疑,一个小小的韩信值得萧何去追吗?萧何告诉刘邦:“值得!”刘邦这才引起了重视,经过萧何的一番游说之后,刘邦直接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一夜之间韩信从寂寂无名的小卒拜身为大将军,众将士都以为听错了,大多数人都怀疑韩信是否有此能力,而韩信用事实证明,他行,他可以,就连项羽都成为了他的手下败将而被誉为“兵仙”。
韩信这位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而且还发挥出了不错的能力,成为了刘邦的得力助手,以他的能力日后必然会有个很好的出路,可他唯一坏就坏在自恃军功要挟刘邦这一点上了。当时刘邦与项羽的争夺正在关键时期,韩信成为了最为关键的人物,当他“灭魏、徇赵、胁燕、定齐”之后就开始飘飘然了。
韩信直接给刘邦上书,要求做代理齐王,刘邦看到后勃然大怒,这不是趁火打劫吗?可他一点办法没有,因为项羽也在拉拢韩信,如果刘邦得罪了韩信,他的汉王也就做到头了。后来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干脆直接封韩信为齐王,连“代理”两字都去掉了,这才换来了韩信“誓不叛汉”的承诺。
刘邦后来赢了项羽得了天下,可韩信要挟一事却被刘邦记恨在了心上,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收留钟离眛企图谋反为由抓了韩信,后来看在他立了不少军功的份上把他贬为了淮阴侯。韩信自然闷闷不乐,这时候钜鹿郡守陈豨成为了他的知心人,二人商量好,陈豨起义,韩信在京城做内应。
后来陈豨果然造反,韩信在京城按兵不动,刘邦亲征去平反,结果韩信做内应的事被吕后知晓,吕后也不是个善类,与萧何商量之后,派萧何“请”韩信入宫,谎称刘邦得胜归来举办庆宴,韩信信以为真,结果刚入宫就被吕后拿下,细数了韩信的罪状之后,准备行刑。韩信临死前大喊三个字:“我不服!”只是他再不服终究还是死在了妇人的手里。
韩信死了,可他临死前喊的三个字却成为了如今年轻人的“口头禅”,只是变换了意味,由不甘成为了戏谑,他们无法体会到韩信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愤懑。
韩信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个传奇,难怪后人会用“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来总结他的一生,“知己”当然指的是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如此,而“两妇人”分别是指施饭的老妪和杀他的吕后,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