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成名之前,生计难以保障,甚至只有依靠他人寄食存活,而韩信在河边时,遇到的老妇人见其可怜,每天给他送饭才帮助他活了下来,这便是使其"存"的妇人。"成也萧何败萧何",韩信走向封王拜侯之路就是萧何引路,而葬身皇宫也是萧何的计谋。萧何韩信乃是知己,而韩信的生死也全在这个知己的一念之间,但萧何为何帮助吕后杀韩信?致其身亡的妇人便是吕后,既然已起杀心,下手便是。但是在吕后杀韩信时却刻意"别出心裁"说了一句:"杀你个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这是何故呢?
韩信之死与陈豨脱不了干系。陈豨早年崇拜信陵君,身边门客如云,长期在外拥兵自重。虽然没有异心,但如此情形难免受到刘邦忧虑。以最初周昌向刘邦报告陈豨包藏祸心开始,至韩王信游说陈豨起兵,刘邦对于陈豨已经完全失去了耐心。在刘邦亲征陈豨时,韩信称病并未追随,此举难免让人生疑,这也让刘邦亲征陈豨的同时将目光定到了韩信的身上。但刘邦出征前并没有任何韩信要谋反的证据,只能授意吕后执行此事。
在吕后困扰从何下手时,乐说提供了一条重要罪证,说韩信伪造诏令,释放囚徒,解除禁卫军武装,在关中响应陈豨。显而易见,乐说的言辞意在说明韩信谋反。此处对于乐说所言不作分析,因为毫无意义,而吕后也是如此,乐说所言恰好让其借题发挥,哪里会去分析真假?况且,韩信用兵战胜攻取,对于此言"宁可信其有"。现在摆在吕后面前的问题,只有如何除掉韩信,而不是乐说所言真假。
吕后面对用兵如神的韩信固然是束手无策,但是刘邦临走时留下了韩信的"生死一知己"。萧何对韩信十分了解,在天下未定时蒯通建议韩信起兵,而韩信感念刘邦知遇之恩丝毫没有忤逆之意。但吕后问计于萧何,萧何自然不能拒绝。一是从吕后角度出发,吕后为人处事干练决绝,能除韩信就能除掉自己。二是从韩信角度出发,一路走来韩信的能力毋庸置疑,如果传言为虚还好,如果传言为真,韩信的能耐足以燎原。三是从刘邦角度出发,征伐陈豨是小,加强皇权是大,出征的意义就是为了除掉后患,而韩信就是老臣中存在隐患的一个。
萧何需要将韩信引诱到皇宫中才能行动,所以对外传言刘邦御驾亲征大捷,陈豨兵败,召群臣到皇宫庆贺。但是韩信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仍是称病不前。这在韩信眼中可能推脱了,但是萧何并没有放弃,甚至亲自前往韩信居所。两个老友相见之后,韩信并无防备,萧何好言相劝,声称韩信与陈豨关系非同一般,如果皇帝大捷韩信不去恭贺,难免让人起疑。此时的韩信根本没有预料到自己的危险处境,而是完全相信了这个亲自前来的"知己"的劝诫。但是,这也是韩信最后一次上当了。
韩信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悔不听蒯通之言,现在竟为女子所诈,岂非天意!"言语中所怨仍是"女子"而非刘邦,可见韩信的执迷不悟。吕后为了杀韩信大费周折,先是将其拿下,然后将韩信装进了布袋中吊在房梁上,最后以竹签将韩信刺死。这一切让人匪夷所思,但更让人疑惑的是吕后留下了一句:"杀你个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
刘邦平定天下一路磕绊,天下初定后所作所为更是如履薄冰,而随同他一路的韩信看到刘邦的担忧之后,为自己在刘邦处请了一个"上上签"。刘邦曾与韩信约定"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而吕后将韩信装进布袋就是为了不让他看见天,吊起来就是为了低头看不见地,而竹签则是为了满足第三条。
韩信从齐王被贬为楚王,再由楚王降为淮阴侯。"飞流直下"却从未对刘邦失望,而韩信是否真有过谋反的行为也尚无定论。韩信一生性格孤傲,与刘邦身边老臣也多有不合。如此"内向"的人很难想象会对解衣推食的恩公刘邦有不臣之心。不管怎样,韩信被夷三族成为事实,而吕后的地位也因此奠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下一个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