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募兵制之后,当兵才有了军饷。宋朝、元朝的兵是有军饷的,油水还不错。花木兰的时代,应该是“府兵制”。花木兰他老爹是军户,做了军户一辈子都是预备部队,平时种田,战时为兵。后代子孙也是军户,军户在战时必须抽调人手。
[var1]
没军饷,还得自带装备,那军人会乐意?没军饷不一定就没收入。打仗时,对敌方的劫掠,就是收入。领军长官战前一般这样动员:
“兄弟们,看见那座城没?攻下它,任大伙劫掠三日!”
“将军,三日忒小气,劫掠7日可否!”
为啥有兵匪一家的说法,就这样来的呗。
不过,秦朝时候是“全民征兵制”,跟花木兰那时期稍有区别:秦朝的装备都是统一制式,由国家统一提供粮食、装备、车马。相同的是,也是没有军饷。
[var1]
没有军饷的秦军为啥会打起仗来嗷嗷叫?秦军的军功爵位制度,赏赐实在诱人。
就看最低的二十等爵位,只要砍掉一个敌方披甲士兵的脑袋,就可以得到。好处有啥?一座房屋、100亩田地、一个仆人——农民翻身把歌唱:一个穷小子立马翻身做地主。
再要斩首敌人多呢?战功越多,家底越丰厚。看看第十八等爵位的待遇:三套房、300亩地,在军中吃饭的都要提高待遇。
[var1]
就是这样的军功奖励,秦军个个如狼似虎,抢着立功。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秦朝逐渐吞并六国稍有变化。立功还可以得到很多赏赐。但是,到后面,越来越不好立功了。
秦国灭六国,打得最激烈的要算跟赵国了。跟赵国打得那几个大仗,“上党之战”秦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李牧手下,秦军没讨到便宜。后来,反间计害死李牧,秦军开始势如破竹。
[var1]
再往后的战役,赵国内奸开城投降,魏国是水灌大梁城获胜,王翦大军在楚国一战而下,燕国杀太子丹献首求和,大军压境齐国不战而降。
秦国取胜越来越容易,往往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就是,秦国的军队却是越来越多,大头兵们获得战功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var1]
按规定,秦军“正卒”服兵役两年,“正卒”就是打仗或者守城的兵。由于都是秦军一边倒的胜利,处于后方的秦军很可能两年兵役期间,都没机会遇到战争,更别说立军功了。
秦军还有一种数量更多的“更卒”。所谓“更卒”,可以理解为“工程兵”。他们干什么呢?建筑工人(筑城修路)和跑运输的(运送军需)。这类的秦军,虽说也是兵,不过基本跟战功无缘。
[var1]
秦军顺风顺水,功劳都是将军和先头部队的。后方的越来越多的“正卒”和“更卒”白干两年,可不是穷兵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