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朱温逼迫昭唐宣帝退位,建立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勖攻克汴梁,后梁灭亡,于魏州称帝,建立后唐;公元93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攻陷洛阳,后唐灭亡;公元947年,契丹军攻陷汴州,灭亡后晋;公元948年,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于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公元951年,后汉邺城留守、枢密使郭威进军开封,取代后汉建立后周。
五代十国形势图
五代十国持续54年,纵观这些王朝的更替,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
朝代持续时间短——最长的后梁国祚16年,最短的后汉国祚仅4年。朝代建立者多为前朝地方军政长官——后梁建立者朱温为唐末宣武军节度使,后唐建立者李存勖为唐末册封的晋王,后晋建立者石敬瑭为后唐河东节度使,后汉建立者刘知远为后晋河东节度使,后周建立者郭威为后汉邺城留守兼枢密使。后一个朝代建立者往往是前朝前任君主的心腹——后晋建立者石敬瑭为唐明宗李嗣源夺取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后汉建立者刘知远曾在战斗中保护过石敬瑭并与其共同谋划推翻后唐,后周建立者郭威是刘知远去世时的顾命大臣。后一个朝代在推翻前朝时,河东地区(今山西省及河南、内蒙部分地区)都是其根据地。
五代战乱
五代十国王朝更替迅速,朝代往往二世而亡。通过学习这些共同点,可以得出这些朝代灭亡如此之快的原因:
一是朝代建立时,存在强大外敌情况下,朝中上下不能团结一致,反而内讧严重。早在唐朝末年藩镇混战之时,占据汴州(今河南开封及附近地区)的梁王朱温与占据河东地区的晋王李克用就围绕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和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周边)展开了激烈的征战,双方各有胜负,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朱温占据优势。
朱温
但是,在河东尚未平定,李克用集团仍然是巨大威胁的时候,朱温就草率称帝。称帝之后的朱温沉浸于成就帝业的喜悦之中,贪图享乐,致使朝中混乱,全然忘记了河东在李克用继承者李存勖的手中迅速崛起。在数次交战中,后梁对名将王彦章等弃置不理,反而任用奸臣段凝等掌军,导致军队士气大跌,战斗力急速下降。在战争中,后梁出现致命战略失误,导致都城汴梁空虚,被李存勖奇袭得手,国家灭亡。
李存勖
而后唐、后晋、后汉建立时,中国北方契丹族崛起,成为中原的巨大威胁。契丹族在耶律德光等君主的领导下,国力蒸蒸日上。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威胁,中原的统治集团反而为了一己私利相互攻奸,置国家存亡于不顾。后唐李嗣源夺取政权后,任命功臣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负责抵御北方契丹族。但是石敬瑭却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引契丹入援,灭亡后唐,成为千古唾骂的“儿皇帝”。
石敬瑭
在后晋建立后,与契丹关系破裂,契丹随即大举南下入侵。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却袖手旁观,只顾发展自身势力。晋出帝数次向刘知远求援,但是刘知远却置若罔闻,对中央的危机不理不睬。契丹在灭亡后晋之后,被中原军民的激烈反抗击退,此时刘知远才乘虚而入,建立后汉。
二是前朝重臣权力过大,君主不能有效制约。后晋建立者石敬瑭、后汉建立者刘知远、后周建立者郭威都是前朝重臣。石敬瑭为李嗣源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刘知远是石敬瑭的心腹,郭威是刘知远的顾命大臣。这三者在前朝君主在位时都获得了极大的信任和权力,而他们都对前朝君主报以忠诚。但是在前朝君主去世后,他们的个人野心就急剧膨胀起来,而他们从前朝君主处获得的巨大权力反而让他们成为了当朝君主的巨大威胁。
刘知远
当君臣之间产生间隙是,作为权臣的武将就会萌生弑君自立的想法。他们的忠诚仅限于前朝君主,而不是这个国家。所有当前朝君主去世时,他们作为人臣的忠诚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勃勃的个人野心。东魏将领侯景在高欢死后所说的:“高欢死,却不愿与鲜卑小儿共事”,就反应了前朝重臣在面对新君主时的心态。
而终结五代十国的北宋王朝对此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以大将身份夺取江山的赵匡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杯酒释兵权”,将行政权、统兵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到了赵光义时期,进一步加强了以文抑武的思想,从官职、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打压武将和军队。这种举措加强了皇权的稳固性,使得后世不再出现大将夺权的现象,但也对国防力量造成了严重打击,在面对外敌时变得脆弱不堪。
杯酒释兵权
五代十国的混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唐朝的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坐大;五代十国的臣强主弱,政局不稳;宋代的扬文抑武,矫枉过正,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从悠久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在充实自己之外,也应学习其中蕴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