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辽国自白:我封印了游牧民族的侵略性,你宋朝却打开魔盒自取其辱

辽国自白:我封印了游牧民族的侵略性,你宋朝却打开魔盒自取其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715 更新时间:2023/12/26 16:37:27

朝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于宣二年(1120年),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南北夹击,合作灭辽。

对于宋朝的决定,辽国也先后派出使臣前来游说,“今天大宋图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邦,日后会大祸临头”,辽使的话很直白,指出宋朝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为了让宋朝清醒,辽国甚至屈辱地将宋辽兄弟之国降为伯侄之国,辽国甘愿自降身份当侄子。

但是,宋朝拒绝了辽国示好,铁了心与金国结盟,成功灭掉了辽国。而宋朝,也为自己的错误选择,付出了历史代价,两宋皆亡于外族:北宋亡于女真,南宋亡于蒙古。

纵观历史,在中国所有的游牧民族之中,契丹族是最温和、最不具侵略性的一个民族,也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民族,最早出现于4世纪,至14世纪中叶以后,契丹一词不再出现于史书,历经1000年。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说,契丹人是游牧民族中最不能打的民族,相比于女真、蒙古等民族的侵略性,契丹族就友善得多。

契丹之所以友善,这是因为它是第一个将广大的北方地区各民族全部统一起来的国家,第一次打破了长城的阻隔,进入汉区,将北方的游牧民族经济与长城以南的农业经济结为一体,走上了农牧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国家治理方面,大量吸纳汉族化和采用汉制,以“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很好地缓和了国内民族矛盾,百年不再征战,成了一个文明又和平的国家,其侵略性自然不强。

匈奴、突厥、柔然、蒙古等草原民族,既强大,但又很脆弱,它们都是一种部落制国家,以一种落后的游牧方式来治理国家,这种国家或部落都非不稳定,遭受一些外力的冲击就会四散灭亡。但是,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却与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不一样,大量吸纳汉族先进文化,成了一个文明帝国,享国运218年,除了后世的满族,其它游牧民族建立的大统一政权国祚都比较短暂。

更重要的是,辽国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国土面积达到了489万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北宋的280万平方公里。在辽国境内,还有奚族、阻卜(蒙古草原诸部)、女真、室韦(东胡)、渤海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都是能征善战的马背民族,在历史上经常南下劫掠,是中原朝的噩梦。

但是,自从契丹人建立了辽国之后,整个北方的游牧民族侵略性,都被辽国给压制住了。辽国作为蒙古草原上第一个文明帝国,很好地将星罗棋布的部落整合在一起,保证了整个北方的稳定,使得各个游牧民族不再为了生计南下劫掠。

此时的辽国,对于中原的宋王朝来说,就是一个能把游牧民族的侵略性给封印起来的“友好国家”,使得宋朝北境不再受困于边患。宋朝不但不应该把辽国视作敌人,还应该把它视作“战略盟友”,帮助其压制国内的女真叛乱。

因为,相比于汉朝击匈奴、唐朝打突厥所消耗的财力,宋朝每年仅花数十万岁币,就还来了世界和平,无疑是最划算的。而且,宋朝还通过“榷场”贸易,从辽国赚回了大量的顺差,完全可以弥补岁币的损失。

因此,当女真人叛乱,宋朝就应该考虑辽国的哀求:“我国女真部叛乱,也是大宋所憎恶的。”这个意思可以理解为: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现在宋辽为友好国家,我大辽帮你大宋把“大患”都给封印住了,使得他们不能出来给你大宋添麻烦,等于就是大辽帮你大宋戍边。如今,有一个“大患”不听话,我辽正要教训它,你宋却要帮它,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秦、汉、晋、南北朝、隋、唐等朝,都免不了经常被草原民族袭扰,根本就迎来不了和平曙光,即使有和平,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就连南北朝时的北魏鲜卑,同为游牧民族的它,也免不了被柔然袭击。但是,自澶渊之盟之后,宋朝却成功依靠辽国来压制游牧民族的崛起,享受了难得的百年和平,这在历史上是仅此一例。

就算女真崛起不可避免,宋朝也应该采取相互制衡的策略,让契丹与女真斗个你死我活,既可以扶持女真对付契丹,又可以帮助契丹压制女真,谁快要灭亡的时候,就顺势拉它一把,保持二者的力量相对均衡,让它们都无力南侵。

但是,宋朝为了一己之短利,放弃了长远的利益,错误地联金灭辽,亲自打开了封印游牧民族战斗力的“多拉魔盒”。最终,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犹如不被束缚的脱缰野马纷纷崛起,先是女真,后是蒙古,让两宋自取其辱。

更多文章

  • 女真灭北宋,蒙古灭南宋,都是宋朝作死,亲自点燃灭亡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女真统治区域,宋朝时的女真和契丹,女真族灭宋的真实故事

    “联金灭辽”与“联蒙灭金”政和元年(1111年),检校太尉童贯出使辽国,庆贺辽天祚帝的生辰,童贯是个阉人,被辽天祚帝嘲笑说“南朝人才如此”,意思是说宋朝无人啊,竟然派一个阉人当使臣。童贯是气得鼻子冒烟,但又无可奈何,事后只能悻悻然地返回宋朝。在半道上,突然一个叫马植的人深夜来访,说有“灭辽之策”。童

  • 她被称为“女中尧舜”,曾在明朝时期辅佐3代皇帝开创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上谁被称作女中尧舜,明朝最优秀的女政治家,明代皇帝最聪明的妃子

    她的家世不是非常高贵,1395年,她嫁给了丈夫朱高炽,当时他们还只是世子与世子妃。自从朱棣夺得皇位后,就将自己的儿子立为了太子,仁宗在位时日夜操劳政事,张氏则在他身边予以襄助,对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由此帮上丈夫的大忙。可惜天不假年,而她则成为了太子妃。她不仅贤良温顺,而且还非常识大体

  • 建文帝坐拥天下,军队强大粮草又足,为何还会被燕王朱棣轻易打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棣与建文,建文帝和朱棣军事实力对比,朱棣如何处置建文帝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明成祖朱棣逆袭夺位的“靖难之役”,堪称不折不扣的奇迹。朱棣作为一位仅仅拥有燕地的“燕王”,兵马钱粮都无比有限,对手建文帝这边,既能调动百万精兵,更有“全国制一隅”的绝对优势。谁知就是在这看上去胜负分明的局势下,“燕王朱棣”却华丽逆袭,一路从北平杀到了金陵,成为中

  • 李清照向丈夫撒娇的一首词,不愧是千古才女,成就一首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清照向丈夫撒娇的诗,李清照写夫妻恩爱的诗,李清照表达对丈夫的爱的词

    其实提到李清照这个人,顽皮、痴情还有霸气,我们都能从她的作品中品尝得到。无论是什么样的李清照,世人们都照单全收。不过真的要谈起李清照的话,就不得不谈起她少有的小女子可爱调皮的一面。那时,18岁的她逛街回来。心情那是无比的好,想来从古至今购物一直都是女子喜欢的事情。也正是那个时候写下此词,专门来向丈夫

  • 历史上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关系真如《尚食》剧情一般差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瞻基朱高炽父子,朱瞻基和朱高炽的关系好吗,朱瞻基与朱高炽的差距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观点是否定的。首先,历史上的朱高炽不是一个庸人,也不是一个俗人,他倡导仁政但不代表他没有手段,他绝不是《尚食》里展现出来的这幅靠儿子的窝囊模样。而且,朱高炽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不然他也不会能够建立起能够制衡到朱棣的文官体系。他虽然不能上马,也是一个三百多斤的胖子,无法马上打天下,但

  • 宋朝“折家将”:契丹人不敢动,杨家将不能比,功高盖主却可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家将1-36集免费观看,宋朝杨家将真正历史,宋朝杨家将简介

    尤其是经过许多文学作品渲染以后,杨家将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深入民心。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小说之中的故事,和真实历史是有一定差距的。不仅如此,通过许多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描述,不少人心中都已经将杨家将认定为宋朝时期的第一将门。可事实上,相较于真正的宋朝第一将门来说,杨家将根本无法比较。仅以一族之力镇守西

  • 朱元璋的儿子打了一个人,朱元璋:我23年都没敢动他,你在找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的26个儿子最后的下场,朱元璋如何对待他的两个儿子,朱元璋的三个儿子的下场

    说起这个叫徐兴祖的御厨,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出身,他在朱元璋还十分落魄的时候起,就一直陪伴在朱元璋左右。由于条件有限,那时他们只能自己起锅做饭。徐兴祖虽不是什么厨艺世家,但是却做的一手好菜,关键是深得朱元璋喜欢。后来随着朱元璋身份地位逐渐升高,虽然开始有专门的伙夫负责做饭,但是出于对徐兴祖的信任,朱元璋

  • 朱元璋想杀沈万三,指着猪蹄问:这菜叫啥?沈妙答3字保全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和朱元璋有关的故事中,有一个人物可以说是家财万贯,甚至是像现在的巴菲特一般的存在。这个人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富豪沈万三。沈万三作为明初时期有名的商人,他和朱元璋之间的事情也被人们津津乐道。一次宴会中,朱元璋有意为难沈万三,指着一道猪蹄的菜问沈万三,这道菜叫什么?沈万三心知如果回答不好,一定惹得朱元

  • 朱元璋问沈万三,桌上的猪蹄叫什么名?沈万三说出这3字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问沈万三桌上的猪蹄是什么,朱元璋评价沈万三,沈万三对朱元璋的影响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走到皇帝的位置并不容易,他见惯了尔虞我诈,也曾被信任的人出卖,因此他的疑心非常重。所以说,在皇帝身边可谓是伴君如伴虎,一旦说错话或者做错事,就会遭到毁灭性的后果。即便是曾经的恩人,也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宽待,就比如沈万三的结局,就是因为言行不当才会受到皇帝的惩罚。沈万三家里世代经商,虽

  • 逃出南京后,朱允炆发现朱元璋留的密旨,痛哭:早知如此朱棣必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真实朱元璋对朱棣态度,朱元璋和朱允炆下场,朱元璋朱棣靖难之役

    于是建文帝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开始削藩,蓄谋已久的燕王朱棣终于举起靖难大旗,与建文帝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结果,建文帝因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朱棣成功登上皇帝宝座。一、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主要有两种说法:“焚亡”说和“逃亡”说。“焚亡”说的支持者以明代史书为依据,因为朱棣登基后对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