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许多人认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巅峰与象征,而李世民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作为,又可说是唐代的典范。
太原初用兵,李世民踏上了政治舞台;连年征战,也让他的地位渐渐超越嫡长子;不断吸纳人才,更使他的野心日高。
“玄武门之变”这场宫廷斗争,成功将李世民推上权力高峰,取得皇位。但贞观初年,百废待举,形势复杂。所以,“稳定政局”便成了日后实现“贞观之治”的基础。
李世民剧照
太宗即位之初,原东宫与齐府的势力仍在一方,并未扫平。太宗像所有争权成功者一样,首要之务就是清除旧势力和异己,以绝后患。
起初,太宗使用了高压政策: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全被株连。此举之凶残,连高祖李渊都为之一惊。
幸好,在武德九年(626)七月,太宗采纳了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下令改用宽大政策。如此不仅消除了敌对情绪,同时也稳定了人心。
李建成剧照
稳定人心后,太宗的另一个重要作为,是收编东宫原太子李建成的旧属。
太宗在武德年间通过连年征战,网罗不少人才与武将,太子李建成亦然。如薛万彻曾于“玄武门之变”时率兵攻打秦王府与玄武门,事后率部将逃亡,太宗找他回来并赦免了他。
此外,还有东宫车骑将军冯立。“玄武门之变”时,冯立率兵攻打玄武门,还杀了屯营将军敬君弘。第二天冯立前来向太宗请罪,太宗斥责他后又慰勉了他一番,还授以左屯卫珠郎将。之后,突厥兵至渭水便桥,冯立率兵为太宗效命。
文臣中更有如王珪、韦挺授以谏议大夫,对李建成旧属魏征更是重用,这也是太宗收纳异己、安抚人心的高招之一。
李世民剧照
“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掌政,他一方面整顿朝中人事,另一方面派人出使宣慰山东,以稳定政局。
对太宗来说,高祖李渊武德时期的一些朝臣势必要调整,同时将朝臣全面换为自己的班底,才能使决策更为顺遂。
众所周知,最受李渊重用的大臣便是裴寂。由于他早年与李渊一同密谋起义,故唐建政后,裴寂在朝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李渊剧照
然而,自晋阳起兵以来,裴寂与太宗在军事战略上有过多次分歧,在太宗与李建成的斗争当中,裴寂亦袒护太子。因此,太宗曾斥责他:
太宗在贞观元年(627),还给裴寂“加实封并前一七五百户”,这比所有的功臣都多!可是,裴寂议政的实权却被剥夺了。
至贞观三年(629),有狂人言:“裴公有天分!”裴寂听说之后,内心十分恐惧,竟派人狙杀灭口。太宗获悉大怒,宣告裴寂的四大罪状,虽免其死罪,但最后将他流放静州。
此外,如陈叔达、萧瑀等前朝遗老,较为守旧。太宗即位后,即逐步将他们的职位调整,另作安置。
这些调整,皆有利于太宗对执政集团的掌控。
李世民剧照
除此之外,太宗为了稳定政局,还派魏征赴山东宣慰。我们都知道,山东、河北地区乃是隋末农民起义的发源地,也是隋末唐初各类英雄豪杰的集中地。李建成与李世民于太原初起兵后,分道扬镳,都各自吸纳不少英雄豪杰,尤以山东为最。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消息传入,以致山东地区人心不稳,甚至屡有叛乱发生。鉴于上述考量,于是太宗派魏征前往山东安抚,以稳大局。
魏征本即山东人,武德九年(626)七月,魏征被封为谏议大夫,并“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行事”。
魏征初抵,便遇上李建成前东宫旧属李安志、李思行等人准备押送京师,魏征谓副使李桐客曰:
魏征剧照
魏征将李思行等人释放,不仅展现了太宗的宽大,还让太宗在河北、山东地区树立了威望,更有效地争取了地方豪杰的支持。由于魏征宣慰成效卓著,并妥当处理地方关系,使河北和山东地区的局势得以平静。
贞观元年(627)七月,山东大旱。年底,青州发生动乱,太宗派遣崔仁师前往处理,崔仁师同样采取了“宽慰”的政策,乱事迅速平息。
根据《资治通鉴》等史料判断,自此以后该地区未再发类似事件。可见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仅用1年就稳住了天下形势!至此,河北、山东地区已稳稳地掌控在朝廷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