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将军酷爱单挑,朱元璋:也就你能一人敌百万之众,朕怕你被灭了

此将军酷爱单挑,朱元璋:也就你能一人敌百万之众,朕怕你被灭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626 更新时间:2024/1/2 5:37:19

例如在楚汉之争的时候,项羽就曾在阵前想要与刘邦斗将,而他甚至还亲自带着小部队和汉将斗将。而时间再往后推,无论是在南北朝还是在隋唐等时期都曾多次有将领带着精锐小部队亲自与敌对将领斗将。这些大将都非常享受在一线冲锋的感觉,就连李世民都曾参与过斗将,斗将的风气也在军营中盛行,也越发普遍,大家也都逐渐接受斗将这一令人热血澎湃的行为了。

而在明清小说情节中那些斗将行为,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事的。例如在五代时期就曾发生了一段记录在册的精彩斗将,是刘守光的手下与后唐名将元行钦之间的斗将行为。一直到宋朝,在史料中依然记载有许多的斗将事件。在《宋史》中曾记录了关于西夏与宋军的斗将行为,而在“灵壁之战”中,也曾记录了金军的斗战事件。

小说总是取材于生活的,就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种历史军事类的小说也不例外。这两部名著皆写于明初,所以文中所描写的战争场景的参考肯定也就来源于元末明初时代的真实情况了。那么小说中的斗将情节基本也就是来自于明初时期将领的斗将事件了。

在元明易代时期,战争主要都是以大规模团战的方式进行的。但在两军交锋之时,双方派大将出面斗将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其中在诸多战役中,斗将最为有名的就是常遇春。

通过史料关于常遇春的记载,曾有这么一段描写“徐达率大军自虎牢关进至河南塔儿湾,元将脱目帖木儿以兵五万迎战,列阵于洛水之北。我军既成列,常遇春单骑执弓矢冲入其阵,敌发二十骑攒槊刺遇春。遇春发一矢,毙其前锋,大呼杀入。”

如果该记录内容全部属实的话,那当时就有共二十多名元将联合起来将单枪匹马的常遇春给团团围住了,不过遇到这种紧张的状况他却并未慌张,而是冷静沉着,靠着自己高超的技艺突围了出来,甚至还将他们的前锋给杀了,借此大振士气。

并且这种千钧一发的状况也并不是常遇春第一次经历了。在《明史》中也有记录关于潘阳湖之战的惊险情况,在那次常遇春差点就死了,但是最后还是凭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将局面彻底逆转了过去。但是作为名声在外的大将,这样一次次参加斗将对于他本身也是非常危险的存在,元军上到将领下到士兵无比想取他首级。因此,连朱元璋都对此感到有些担忧了,他总是亲自劝常遇春在外遇事还是要小心谨慎为上。

其中在《明实录》中则有关于朱元璋劝说常遇春的记录,大致意思如下:“大敌来临,即使面对百万敌众,还能够深入敌军,所向披靡的也只有常将军你了。而我对于你的战斗能力并没有任何的怀疑,只是我怕常将军会轻敌罢了。

曾经,我在武昌看见了常将军打仗,常将军面对好几个骑将的挑战都没有畏惧,但这也太危险了。”朱元璋对于常遇春的骁勇善战是非常肯定的也是非常赞赏的,不过却否定了他参加危险斗将的行为。

而对斗将有着狂热爱好的明将当然不止常遇春这一个了。还有史料记载过有个叫做傅友德的大将也对斗将有着特别的喜爱。但至于元军关于斗将的记录却是很少,不过蒙古人对于斗将这一行为却很是喜爱,甚至其喜爱程度不亚于明将们。

在《元史》以及《庭闻述略》中都曾有记录关于蒙古人对待斗将的喜爱,例如“也先入寇时,有一骑搴旗,一骑挟弓矢,将薄城中。石彪出城,一斧砍落其首。”为了斗将,他们甚至还去到了曾在他们控制之下的罗斯地区。曾在著名的库利科沃会战之中,莫斯科与鞑靼人就展开了一场热烈的斗将,双方派出了最勇猛的将领,进行了一场难忘而又精彩的斗将。

不过,尽管斗将的结果并不是像小说里面写的那样会彻底决定着本场战争的最终胜败结果,不过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一种行为。那么为什么古代人对斗将有着这么强烈的执着呢?

而基本上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等时期是将领们亲自率领精锐进行突袭,五代十国时期所进行的斗将的目的基本都是为了鼓舞士气的。这一现象尤其是在宋与西夏以及宋金之间的战斗中特别明显。双方斗将之间的胜利虽然无法决定战争最后的胜利,但胜利能够极大地鼓舞士气,而一个军队士气的高低对于一场战争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结局的存在。

但是当斗将发展到明朝初期的时候,其所起到的作用则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明初在打仗的时候,主要是以步兵为主,而元兵基本都是以高大强壮的骑兵为主,无论是从强度上还是从速度上来说,明兵都是难以与元兵抗衡的。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明将总是会主动与元军斗将,借此来占据上风。

并且蒙古人对于斗将的狂热是不亚于任何人的,因此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斗将的频频发生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斗将这种行为始终只是存在于古代战争中,是属于那个冷兵器时代的。

随着后来火器的快速发展,斗将也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也就彻底从战争中消失了。当郑成功表示想要与荷兰人斗将,并向荷兰人展示自己的弓术的时候,却只是遭到了荷兰人的嘲讽。斗将这一情怀,是火器时代无法理解的。对于斗将这一行为,你有什么看法?

更多文章

  • 常遇春是如何脱颖而出,成长为朱元璋心腹爱将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对常遇春好吗,常遇春怎样遇到朱元璋的,常遇春如果不死朱元璋会杀他吗

    朱元璋听闻后,深感惊愕,悲痛不已,下令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号忠武,赐葬钟山原,而且亲自出奠。因其卓越功勋,常遇春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均位列第二,仅在徐达之后;朱元璋还下令宫廷画师为其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常遇春长子常茂因为父亲的功劳被封为郑国公,位列第三,仅

  • 此人娶朱元璋最疼爱的女儿,纳妾百余人,历经八个朝代却寿终正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最宠爱的妃子,朱元璋和哪个妻子关系最好,朱元璋一生娶几个妃子

    而这一切的都是因为张美人是朱元璋最疼爱的女儿宝庆公主的生母,朱元璋在六十七岁高龄的时候才诞生的宝庆公主,所以对她格外的疼爱。就连朱棣篡位成功后,依旧也很疼爱这个妹妹,给她最高的待遇,甚至还在宝庆公主成年的时候,亲自为她挑选驸马。只是因为朱元璋曾规定,公主不许下嫁朝廷权臣,防止外戚专权,只能嫁给老百姓

  • 成吉思汗下令屠城,为何杀男不杀女?俘虏的50万女奴隶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铁木真统一蒙古部落后,他被草原上的诸王和群臣尊号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立国后,他的野心不仅限于蒙古草原,而是在外面的世界上,从前蒙古人还是活在女真金朝的统治之下,金国、辽国、西夏和宋朝这些是战争主力,蒙古人就是在他们的忽略之下,逐渐扩大势力。先是打得西夏投降,如此军队得以顺利南下攻金,金国虽然没有

  • 成吉思汗妻妾成群,又不缺老婆,为何非要将被劫走的老婆抢回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成吉思汗妻妾多吗,成吉思汗妻妾如何称呼,成吉思汗一共有多少老婆

    成吉思汗刚结婚没多久的时候,一家人孤零零地把营帐,扎在了客鲁涟河上游区域草原的帐篷内。这一天,大家像往常一样安然熟睡着,但是外面却动荡不安。一伙准备打劫的乞惕人正在向他们扑来。这时,一位寄居于铁木真家的老妇人在敌人靠近时,听到了马蹄震动的声音,于是叫醒了大家。但是那个时候情况危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

  • 成吉思汗虽喜欢屠城,却会赦免这3种人,此举让蒙古大军更加无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工匠,我们都知道蒙古向来都是以游牧为主,器物制造能力偏弱,所以非常多的东西都要依靠工匠们来完成。所以成吉思汗不但不杀工匠,还把他们留下来为蒙古军队制造无数的攻城利器,让他们在行军打仗的时候省了很多的事情。只有汉人会,于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攻城,在汉人谋士耶律楚材的建议下,工匠作为特殊人才被保留了下来。蒙

  • 崇祯自尽前亲手杀尽后妃,唯有一贵妃侥幸逃脱,只因她一生理缺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17年,李自成攻进京城,岌岌可危的明朝江山终于走到了尽头,作为皇帝的崇祯也无力回天,于是为了避免皇室女眷被叛军折辱,他在自尽前将儿子送出宫,女儿亲手杀掉,随即又命令一众后妃自尽,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逃过一劫的是袁贵妃袁氏。袁氏,崇祯早年就陪在他身边的女子,他还是信王的时候,就是他的侍妾,其受

  • 明朝开国大将,一生战功赫赫,死后连朱元璋都为他悲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穷苦人家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麾下也有着诸多寒门出身的将领。而在朱元璋手下的众多将领中,有一人因其打仗心狠手辣而时常被朱元璋警告。朱元璋曾告诫他不要杀戮过多,有伤天和,此人就是被称为常十万的大将常遇春。常遇春乃明朝开国大将,曾经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朱元璋创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此人打仗十分勇猛

  • 成吉思汗为何获“一代天骄”称号,只是因为影响了中国历史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吉思汗为啥叫天骄,成吉思汗的辉煌历史,成吉思汗是最强的帝王吗

    蒙古帝国,在我国古代属于少数的游牧民族。在铁木真时期,他们开始从落后走向辉煌,走向世界历史的舞台。1189年时,铁木真继承父业,成为蒙古游牧民族一方的首领,他用部落牧民和各方势力,组织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强大武装。最后经过长期的战争,终于统一了蒙古各个地区。强大的铁木真,他的野心和实力都是非常强大的,在

  • 此人与苏轼惺惺相惜,准确预言北宋灭亡,却被列入《奸臣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苏轼到底多厉害,苏轼算不算奸臣,北宋时期的苏轼

    章惇,字子厚,性格豪爽,敢作敢当光明磊落,史书称他“ 相貌俊美,文雅洒脱”,家世也非常不错,父亲曾任银青光禄大夫。嘉佑二年,章惇进京赶考,这是一场高手云集的考试,后来上榜之人当中,有许多名留青史的人物,比如苏轼和苏辙两兄弟,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这哥们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以及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

  • 清谈何曾误国?明朝士大夫的嘴炮,不配清谈之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历史上的处世之道,明朝那些事儿十句最真实的话,明朝最令人不齿的污点

    比如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争起礼制口若悬河,实际政务却毫无发明,终致国家沦于异族之手,有人就在后面下按语说:“清谈误国”。他以为“清谈”就是迂阔不切时事的议论,也就是空谈,这完全是种误解。清谈是由汉朝人的讲经发展起来的,汉朝人讲经,往往由一个叫“法师”的主叙理,一个叫“都讲”的主问难,这样的名目,在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