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人与苏轼惺惺相惜,准确预言北宋灭亡,却被列入《奸臣传》

此人与苏轼惺惺相惜,准确预言北宋灭亡,却被列入《奸臣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357 更新时间:2023/12/15 4:25:52

章惇,字子厚,性格豪爽,敢作敢当光明磊落,史书称他“ 相貌俊美,文雅洒脱”,家世也非常不错,父亲曾任银青光禄大夫。嘉佑二年,章惇进京赶考,这是一场高手云集的考试,后来上榜之人当中,有许多名留青史的人物,比如苏轼和苏辙两兄弟,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这哥们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以及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

另外,还有著名的思想家张载,振聋发聩的千古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出自张载之口。有趣的是,当科状元叫章衡,在历史上没啥名气,但他身份很有意思,是章惇的侄子,并非亲侄子,而是出自同一个家族。

别人考中进士都激动到睡不着觉,喝酒撸串庆祝,唯独章惇闷闷不乐,虽然金榜题名,名次也不算差,但状元是他侄子。章惇感觉自己才华那么高,竟然被侄子超过,越想越生气,直接扔掉录取通知书,回到老家闭门不出,于嘉佑四年卷土重来,这次位列一甲第五名。

历史上的进士数以万计,主动放弃功名,后来又中进士者,估计只有章惇一人,张扬的个性,不服输的脾气,注定他会与众不同。章惇确实非常有才,连王安石都称赞道:“章子厚才极高。”年纪相仿,才华相当的苏轼与章惇,私下关系很好,经常把酒言欢,一起旅游撩妹。

不拘小节的章惇,自幼极具冒险精神,喜欢新奇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而苏轼稍微保守,起初反对变法,两人因此分道扬镳,但只是政见不同,文学方面还是惺惺相惜,苏轼曾当众说:“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

苏轼这种文学大咖,竟然说章惇“奇伟绝世”,而且是发自肺腑的夸奖,可见章惇有多厉害。北宋预言奇书《梅花诗》的作者邵雍,对章惇也赞不绝口,他说:“天下聪明过人唯程颐,其次则章惇。”在邵雍看来,天下智商最高的两个人,第一是程颐,第二就是章惇。

章惇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先是到商洛等地为官,后来被调到京城,而后又经略江南,并于元丰三年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宦海沉浮,但章惇性格未变,与保守派大臣据理力争,不在乎个人得失,即使面对司马光、范纯仁等人的口诛笔伐,章惇仍然不让步,宁死也要捍卫王安石变法所取得的成果。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登基,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升任宰相,企图废除所有新法,为了保全自身,原本那些支持变法的大臣,此时全部不说话,唯独章惇与之争论。章惇那么聪明,岂能不知得罪司马光与高太后的下场,但他毫无畏惧,结果被贬到岭南。

在此之前,司马光为息事宁人,竟然建议朝廷割地给西夏,章惇气得破口大骂,奈何胳膊拧不过大腿,他眼睁睁看着大宋疆土沦为敌手。元佑八年,宋哲宗亲政,立即调回章惇,并让他担任宰相,章惇首先追究司马光当年割地之事,但司马光已经去世,怒火冲天的章惇,请求掘了司马光的坟墓,皇帝没有答应。

接下来,章惇立马停止给西夏的岁赐,还下令加固边防,提高将士们的作战士气。此举非常成功,几年后击败西夏军队,西夏赶紧求和。章惇就是这么硬气,对待西夏如此,对待辽国也是如此,虽为文臣,却不乏武将的骨气和手腕,单凭这一点,他的格局与能力就在司马光之上。

元符三年,宋哲宗驾崩,向太后坚持立端王赵佶为储君,枢密使、尚书等人纷纷迎合太后,而章惇又站了出来,他反对太后的意见,希望让简王赵似做储君。章惇凭借超强的第六感,预言若赵佶当皇帝,大宋必然断送在他手里,原话为:“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后来事实证明,宋徽宗赵佶确实不是当皇帝的料,章惇一语成谶。

赵佶继位后,起初对章惇还算可以,封他为申国公,只是没过多久,就把他别到外地,直至贬为湖州团练副使,最终章惇病逝于湖州,追封魏国公。三十年后,宋高宗赵构,竟下旨追贬章惇为昭化军节度副使,还不许他子孙做官,更令人心酸的是,章惇还被列入《奸臣传》,这对他来说他不公平了。

对朋友,章惇够义气,当年皇帝要处死苏轼,别人都不敢替苏轼求情,害怕惹祸上身,而章惇挺身而出,即便两人政见不合,有这样讲义气的奸臣吗?司马光让皇帝向西夏割地,章惇截然反对,有如此深明大义的奸臣吗?章惇去世后,家人连像样的棺材都没有,有这样清廉的奸臣吗?

如今千年过去了,或许章惇有不足之处,做事风格有瑕疵,但绝不是奸臣。梁超评价道:“元佑的那些人是君子,所以可以驱逐小人;章惇是小人,所以不可以驱逐君子。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君子和小人是怎么来区分的。”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宋史》

更多文章

  • 清谈何曾误国?明朝士大夫的嘴炮,不配清谈之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历史上的处世之道,明朝那些事儿十句最真实的话,明朝最令人不齿的污点

    比如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争起礼制口若悬河,实际政务却毫无发明,终致国家沦于异族之手,有人就在后面下按语说:“清谈误国”。他以为“清谈”就是迂阔不切时事的议论,也就是空谈,这完全是种误解。清谈是由汉朝人的讲经发展起来的,汉朝人讲经,往往由一个叫“法师”的主叙理,一个叫“都讲”的主问难,这样的名目,在清谈

  • 清明上河图只是一幅画,为何被称为中华第一神品,它有什么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明上河图的价值高吗,清明上河图历史收藏价值,清明上河图有哪些价值意义

    作者是张择端,他是北宋东武人,东武这地方在现今的山东境内。张择端早年在开封学画,学画有成后,他在翰林图画院任职工作。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把这官丢了,他就在丢官后以短暂卖画维生。仔细想想,会画画就有官做,还挺不赖的。官复原职之后,他在宋徽宗皇诏下,着手绘制清明上河图。相传这徽宗皇帝很喜爱这幅图,甚至以他

  • 成吉思汗后裔,改名换姓各自逃命,600年后仅凭一首诗团聚四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朝代更迭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通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旧的朝代被推翻,新的国度建立,那么旧的王族势必会遭到屠杀。而有些见识远的人,会提前计划好,让家族分开规避风头,待风平浪静之后,再出来认祖团聚。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后裔就曾分开躲避战乱,在600年后凭借一首诗作为暗号,家族成功团聚。 一代天

  • 清朝对关羽的推崇,对岳飞的贬抑,决定了武圣最终人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岳飞关羽什么时候封的武圣,关羽与岳飞究竟谁更强,岳飞对关羽的影响力

    宋朝初年(963年),朝廷重定武庙人选,以“兵败身死,不克善终”为由,将关羽连同张飞一起,逐出武庙。而过了整整160年,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又再次调整武庙名单,为七十二人。唐朝武庙入选诸人,大都被重新请回,也包括关羽在内。北宋时期道教兴旺,为了和佛教争夺影响力,便将一些在民间香火较盛的

  • 宋朝被外国欺压167年,靖康之变终于有个血性汉子站了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屈辱史,靖康之变宋朝灭亡了吗,靖康之变对宋朝有什么样的影响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野心勃勃的赵匡胤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赵匡胤如愿以偿当上皇帝,但却并不安心。正所谓做贼心虚,他最担心的是,部下的武将有样学样,也给他来个“陈桥兵变”取而代之。这种心态,从此成为北宋皇帝的“遗传心病”,片刻不能释怀。从此为了防止这种局面出现

  • 上马打匈奴,下马治天下,读书人楷模,李膺为何冤死东汉宦官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膺生平,汉朝名臣李膺,东汉被誉为天下楷模的李膺

    李膺(公元110—169年),字元礼,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祖父李修,安帝时为太尉。父李益,赵国相。?初举孝廉,曾任度辽将军、河南尹、司隶校尉,是个文武全才。李膺生性高傲,交结不甚广,只是和同郡的荀淑、陈寔等人往来。但他却是后汉政局混乱时期,一个敢于同违法乱纪斗争的人。他任青州刺史,地方长官怕他

  • 宋徽宗铸造的五十名珍之一,几十万一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徽宗铸造的钱有哪些,宋徽宗铸造七种钱币,宋徽宗在位期间铸造的钱币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北宋灭亡后宋徽宗当了俘虏,后宫嫔妃宫女和宗室贵族也没能幸免于难,一路上他亲眼看着自己的嫔妃被羞辱,看着自己的女儿谷道破裂而死,却不敢吱一声,更是不敢殉国,作为皇帝的他还被当作俘虏祭拜金国祖先,丢尽颜面。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到了如此地步还在苟

  • “天下谁人不贪污,你杀得完?”朱元璋回了5个字,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对贪官说的最狠的话,朱元璋铁腕治贪结果,朱元璋处理的贪腐案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于取不义之财的贪官都是重罚,因为过度的贪污会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其中,从草根出来的皇帝朱元璋对于贪污的惩治最是严厉,因为元朝时期的统治者就是因为贪污,政治腐败,才导致民不聊生。所以他在痛恨的同时,还出了严格的治贪污法令,没有法不责众的余地。曾经,他在治贪的过程中就遇到一个人质问:“天

  • 此人是朱元璋之子,明朝建立后远离朱元璋,并一生未见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后人评价朱元璋,朱元璋的义父为啥要囚禁朱元璋,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长子

    这里就要从沐英的过去说起了,话说他并不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那个时候的朱元璋也并没有掌握权力,两个人的相遇是从一次战争开始。沐英还是一个弱不轻风的流浪儿,他意外被朱元璋发现并且勾起了朱元璋小时候的回忆,也许是带有惺惺相惜的想法,最后沐英就被带到了军营之中。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沐英身上那种军人的锋芒之气

  • 此人是明朝最苦逼的叛将,率10万大军投奔新主子,结果被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最惨的三位将军,历史上明朝最可惜的将领,明朝后期最可惜的将军

    宫门深深刘泽清,山东曹县人,因其颇有将才,故被明廷十分看重,先后担任辽东的宁远、前卫防备,后又升任山东都司佥书、山东总兵。遗憾的是,明廷的青睐并未换来刘泽清的忠诚,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大顺军向京城进发时,崇祯曾多次要求他扼守保定,保护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但他先是假装从马上摔下不能行走,后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