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戎马一生的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弥留之际,意识非常清醒。回首往事,他从一介布衣,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最终成就帝业,足以笑傲群雄、含笑九泉。然而,他不愿闭上双眼,因为心中还有一件事放不下,用尽平生最后一点力气,口述留下一道遗诏,其中两句话是:“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而后,朱元璋安然离世,享年七十岁,属于寿命比较长的帝王。从遗诏当中,不难看出朱元璋的担忧,害怕自己死后,出现同室操戈的情况,所以不让各地藩王参加葬礼,他们手握重兵,对尚且不够成熟的朱允炆有很大威胁。尤其是燕王朱棣,能征善战颇具野心,除了畏惧父亲朱元璋,几乎无人可以驾驭他。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大明江山的稳定尽力了;作为爷爷,他为孙子朱允炆稳固皇位绞尽脑汁;作为一家之长,他为儿孙和睦费尽心思。只可惜,朱元璋这次失算了,去世的第二年,最担心的事情发生,即靖难之役,孙子朱允炆和儿子朱棣拔刀相向,叔侄二人形同水火,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战争持续三年,以燕王朱棣的胜出而告终,公元1402年,朱棣亲率一支精兵,直奔明朝都城南京,很快兵临城下。如果城中将士死守,凭借坚固的城池,朱棣想要攻克并不容易,必须付出惨重代价,一旦各地勤王军队赶来,将会面临腹背受敌之危险,鹿死谁手真不好说。
有时候,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拥有多么强大的战斗力,而是一两个关键人物。朱允炆安排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守城门,对他们二人深信不疑,但做梦也没想到,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叛变了,屁颠屁颠打开城门,放朱棣的军队入城,其余守城将领见事已至此,也纷纷放弃抵抗。
宫中哀鸿遍野,燃气熊熊大火,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非常恼火,一边派人寻找朱允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一边走向宫殿,招降文武大臣,准备登基的事情。自古以来,忠心耿耿的大臣屡见不鲜,方孝孺便是其中之一。他怒斥朱棣是乱臣贼子,拒绝起草即位诏书,结果惹怒朱棣,被诛十族,彰显文人的骨气。
其实,敢顶撞朱棣,不给他面子的大臣不止方孝孺一人,徐辉祖也是如此。徐辉祖简直比方孝孺还硬气,别的大臣见风转舵,争相投降朱棣,并赶紧出去迎接,徐辉祖却不闭门不出,等于当众让朱棣难堪。但是,尽管朱棣是暴脾气,眼里容不下沙子,却不敢杀徐辉祖,因为徐辉祖的身份特殊。
《明史》记载:“辉祖,初名允恭,长八尺五寸,有才气,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达薨,嗣爵。”原来,徐辉祖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的长子,高大威猛一表人才,在徐达去世后继承爵位。怪不得徐辉祖不畏惧朱棣,如此强大的背景,有恃无恐无可厚非,就连朱元璋都要给徐达几分面子,何况是朱棣。
另外,徐辉祖还是朱棣的小舅子,姐姐是朱棣的原配妻子,也就是之后的仁孝文皇后。徐辉祖作为臣子,始终站在建文帝朱允炆这边,没有因亲戚关系对姐夫朱棣手软过,史书云:“命帅师援山东,败燕兵于齐眉山。燕人大惧。俄被诏还,诸将势孤,遂相次败绩。及燕兵渡江,辉祖犹引兵力战。”
意思是说,徐辉祖曾大败朱棣的军队,令朱棣十分忌惮,直至朱棣兵临城下,他依旧没有放弃,却由于敌众我寡,未能力挽狂澜。《明史》:“成祖入京师,辉祖独守父祠弗迎。于是下吏命供罪状,惟书其父开国勋及券中免死语。”朱棣入城后,徐辉祖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也不愿意承认姐夫即将称帝之事,独自跪在父亲徐达的祠堂,满怀内疚,认为自己没有替建文帝打败朱棣。
朱棣派人把徐辉祖抓进大牢,亲自前来探望,目的非常明显,希望小舅子能认可他,进而归顺。不难猜测,只要徐辉祖服软,以他的家世背景,加上姐姐美言几句,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但是,徐辉祖以“忠臣不事二主”为座右铭,根本不搭理朱棣的询问,刑部大臣准备逼他认罪,但徐辉祖拿出太祖朱元璋赐的免死铁券,无人敢对他用刑。
朱棣无计可施,既不敢杀徐辉祖,也不能将他无罪释放,只要削去他的爵位,把他囚禁在家中,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永乐五年,徐辉祖去世,毕竟他是徐皇后的亲弟弟,名将徐达的亲儿子,朱棣颁布一道圣旨:“朕念中山王有大功,曲赦之。今辉祖死,中山王不可无后,命辉祖长子钦嗣。”万历年间,在南京设庙祭祀建文忠臣,徐辉祖排第一,并追赠太师,应验了“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的道理。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大明会典》
历史二:项羽被誉为古代第一战神,为何会败给刘邦?刘邦18个字道出原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的这句词耐人寻味。几千年历史长河,曾诞生过许多令人膜拜的英雄或枭雄,项羽绝对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位,也是最让人惋惜的失败者。俗话说,不以失败论英雄,项羽的确是败了,但他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比成功者更让人敬佩,乌江自刎的豪迈,敢问有几人能够做到?霸王别姬的故事,流传至今不朽。
项羽出身于名将世家,爷爷项燕乃楚国顶级将领,尽管楚国被秦国所灭,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项家在楚国依旧非常有号召力。秦始皇驾崩于沙丘,陈胜吴广二人揭竿而起,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六国后裔纷纷举起反秦大旗,楚人也不甘落后,二十三岁的项羽,跟随叔叔项梁,率领数千江东子弟跟秦军叫板。
与此同时,四十七岁的刘邦拿下沛县,并被推举为沛公。刘邦跟项羽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推翻秦朝统治,两人甚至还结拜为兄弟。无论什么时候,一切都以实力说话,项羽的能力有目共睹,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无人能与之匹敌。力能扛鼎的项羽,兵法谋略也很高,且是古代“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堪称古代第一战神,故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人”之美誉。
从出身来看,刘邦远不及项羽;从年龄上看,刘邦更不占优势;从作战能力分析,不管是单挑还是指挥将士,刘邦也比项羽差太多。但是,楚汉之争打响后,原本处于劣势的刘邦,却后来者居上,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此勇猛的项羽,为何会败给处处不如他的刘邦呢?刘邦称帝后,用18个字道出原因。
坐在龙椅上的刘邦,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曾经让人畏惧的项羽,已经成为过去式,尸体都被分割,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刘邦。或许刘邦昔日对项羽非常记恨,但随着项羽之死,所有仇恨烟消云散,莫名的感伤和惋惜涌上心头。刘邦对文臣武将说:“咱们聊一聊项羽失败的原因,大家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顾忌。”
首先发言的是谋士陈平,他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在陈平看来,项羽虽然是心肠不错,对部将比较恭敬,却做不到赏罚分明。陈平之后,韩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大概意思跟陈平相似,认为项羽乃妇人之仁,不足以成大事。
紧接着,王陵站起来说道:“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听完众人的言论,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沉思了片刻,眼神扫过每一位大臣,然后开口说了18个字:“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最了解你的,未必是你自己,而是你的对手,这句话相当精辟。作为死对头,刘邦对项羽非常了解,他觉得,尽管大臣的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却不够直接,项羽之所以兵败自杀,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直相信并重用范增,气得范增离他而去。
范增预料到刘邦将成项羽最强劲的对手,多次劝他早日把刘邦除掉,以绝后患。只可惜,项羽把范增的话当成耳旁风,后来还因为谗言猜忌范增,无异于自断手臂。刘邦就很聪明,他对韩信、英布等人也不信任,但能够以大局为重,当上皇帝后才动手将他们逐一除掉。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