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义刻画中,东吴大都督是一个职级相当高的官职,权利也是相当大,主要涵盖如下三个方面。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个在演义中当上大都督的人,在东吴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与名望都是盛极一时。
然而东吴大都督仿佛自带魔咒,成为大都督的人都无法长久。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大都督
比如周瑜、鲁肃、吕蒙在被任命为大都督后,没多久就离世了,陆逊在石亭之战后便被罗贯中老先生遗忘。
东吴大都督,果然有毒。
《三国演义》是基于历史往事的艺术加工,历史上东吴确实有大都督,不过只是一种临时的加官。在战时会设立大都督,赋予其极大的兵权,以方便其调动将士去应对强敌。
一旦战端结束,大都督便会自行罢免,简单来说,大都督是一个具有短暂有效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三国演义中的四大都督,只有陆逊是真的被孙权在夷陵之战时任命为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都不曾担任大都督。不是说这几位大佬不够格,只是由于当时孙权的权势还不足以设立大都督。
▲孙权
既然在周瑜、鲁肃、吕蒙都不曾担任大都督,所谓东吴大都督的魔咒自然是不存在的了。
然而,在历史上,曹魏有一个官职,位高权重,拢共只有3人担任过,结果任职者没有能熬过两年的,堪称真的有魔咒的官职,比演义中的东吴大都督还要离奇。
这一官职便是曹魏大司马。
大司马是曹魏的高级官职,职级相当高,主要掌管军事。大司马地位在三公之上,甚至是大将军之上,堪称武将之首。
如果在被任命为大司马的同时,被赋予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或者假节的权力,那么曹魏大司马可以对标《三国演义》中的东吴大都督。
纵观整个曹魏历史,有且仅有3人曾任担任过大司马一职:曹仁、曹真、曹休。无一例外,都是宗亲将领,当然,他们也都是名与实兼备的曹魏名将。
▲曹真
公元221年,曹仁继任夏侯惇成为大将军,不久后升迁为大司马。公元223年,在濡须之败不久后病逝。曹仁担任大司马之职2年。
公元226年,曹叡继位,曹休被任命为大司马。公元228年,在石亭之败不久后病逝。曹休担任大司马之职2年。
公元230年,曹真继任曹休成为大司马。公元231年,在三路进攻汉中失利后病逝。曹真担任大司马之职不到1年。
3位曹魏大司马,没有人能任职超过3年,都是在战事上失利后故去,形同一种魔咒。曹魏大司马堪称曹魏高危官职,没人能活着熬到退休。
▲司马懿
由于曹魏大司马这一离奇表现,时人更是有感这一官职不吉利。
在曹芳时期,曹爽曾上表让司马懿担任大司马,结果朝中群臣鉴于历任大司马都卒于任上,反对这一提议,最后司马懿被升迁为太傅。
后来曹魏权臣司马师、司马昭,都不曾担任大司马,这大抵是时人眼中,应对大司马魔咒最稳妥的方式了。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职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