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皇帝从继位开始就为自己修建皇陵,用数十年的时间修建一座与其高贵的身份相匹配的陵寝。
帝王过世后会有大量的金银器皿奇珍异宝陪葬在皇陵中,为了避免皇陵被盗,会派一些人专门看守皇陵,但随着朝代的更迭,有许多皇帝的陵墓没能逃过被盗的命运,守皇陵的人也断了传承,唯独清朝在亡了111年后,还有人守着皇陵。
规模宏大的清皇陵
众所周知,自清军入关执掌政权后,清朝的历代皇帝对汉族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在很多地方都沿袭了明朝的旧制,就连规模宏大的清代皇陵,其设计和规制也是基本沿袭了明代皇陵。
清朝帝王后妃的陵寝分为东陵和西陵,清东陵共建有五座陵寝,分别是顺治帝的孝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康熙皇帝的景陵、慈禧太后的定陵以及同治帝的慧陵。
与清西陵相比,清东陵占地面积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陵墓建筑。
同样是清朝皇帝的墓葬,为何清东陵清西陵两座陵墓的规模相差很大呢?究其原因,在陵墓建造初衷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清东陵在建造前期规划时,就是按照满清唯一皇陵的规模来建造的,从选址到设计再到修建,完全是比照明十三陵的规模进行的。
满清政府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就埋葬在清东陵,在他之后康熙皇帝也葬在了清东陵。
而清西陵的建造是因为雍正皇帝要另选址为自己修建陵墓,这才有了后来的清西陵,也就是说,最初的清西陵只是作为雍正皇帝个人墓葬来修建的,之后葬入清西陵的皇帝也只有四位,尽管清西陵在雍正之后也有修缮,但规模始终不能与清东陵相提并论。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从顺治十八年始建,到光绪三十四年完工,历时247年,根据清朝史书记载,清东陵占地多达两千五百平方公里,在经历了多年战乱与规划,清东陵现存面积约八十平方公里。
与寂寞相伴的皇陵守墓人
在影视作品与网络小说中,常常看到有皇亲贵胄因犯错被贬去看守皇陵,实际上,在我国历史上,历来就有守墓的传统,有守墓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而守皇陵的人则更加特殊,他们不需要去服徭役,不需要纳苛税,只需要为皇陵守墓且世代不得转行。
从秦始皇开始,就有了皇陵守墓人,唐朝之前皇陵的守墓人身份上比普通百姓都不如,大多是犯了错发配的罪人,唐朝开始守墓人的身份地位有所提高,但其身份固化,要代代相传。
到了清朝,为了守护皇陵的安全,还专门制定了皇陵的管理制度,皇陵守墓人的身份变得更高,只有是八旗中上三旗的子弟才能前来应征守墓人的职务。
前来应征的八旗子弟也要经过精挑细选,入选的人享受的待遇也很高。
首先守皇陵的人有了官职,且职位不低于七品,除了相应的俸禄,还会给他们分配房屋和土地。
守陵人的管理制度也随着清皇陵的扩张逐渐完善,根据职级的不同,守陵人待遇不同,因此清朝时期皇陵的守卫人数很多,最多时可以达到三千多人。
这样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清王朝亡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政令,优待清皇室,原本看守清皇陵的守卫仍然沿袭清朝制度,甚至承诺清皇陵的守陵人一应待遇不变。
但是战争爆发后,民国政府很快不再信守承诺,守陵人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一落千丈,不少人开始偷窃皇陵中的金银器皿倒卖,守卫也不像之前森严,因此才有了后来孙殿英带着自己的部下闯入清皇陵盗墓的行径。
亡国一百多年后的清皇陵守墓人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关部门针对清皇陵进行了专业维修,因为清皇陵是历史学家研究清朝文化于历史最直观的文物之一,因此为了保护和更好的研究清皇陵,国家便专门拨发经费来给皇陵的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业兴盛,为了带动经济发展,政府也将清皇陵酌情对外开放一部分,将它设置为旅游景点,皇陵附近的村民也因此受益,有一部分人承担了皇陵的清洁维护工作。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流量的加大,皇陵景区不能只靠着当地居民的维护,作为历史文物,它还需要更加专业的保护与修复,于是景区迎来了一批专业的工作人员。
他们有的对清皇陵的基础设施进行维护,有的专门针对文物进行修护,有的为游客讲解文物介绍历史,由政府为他们定期发放工资。
在这里他们充当了新时代的皇陵守墓人,但他们不像封建社会的守墓人一样守护的是皇族的尊严与身死后的体面,他们守护的是历史留下的文化瑰宝。
在如今清东陵中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处,有一位五十九岁的工作人员李志军,他与众多在清东陵工作的人有一点不同,他是清东陵满族守陵人的后裔。
在他看来清东陵不仅是他的工作所在,也是祖祖辈辈为之付出心血和精力守护的地方,保护好清东陵,不仅是他的工作职责,更是祖先传承下来的夙愿。
如今我们再去看清东陵,经过几百年日晒雨淋,却仍然能够保留它的风采,其中离不开世世代代守陵人的付出。
无论是清朝时的八旗子弟,还是现在投身文物保护的清皇陵工作人员,亦或在战争年代自发守护清皇陵的仁人志士,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能传承下来,矗立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