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与明朝相比,为何国库如此充足?这是清朝值得学习的地方

清朝与明朝相比,为何国库如此充足?这是清朝值得学习的地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889 更新时间:2024/1/26 3:35:57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则能从中总结出盛衰兴亡的道理,以便今日的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之期,打了百年战争国库却一直充足,究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积贫积弱的明朝,为何会被满清推翻?

明朝从建国以来,就实行以文制武的政策。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对于公贵族和一些读书仕林的人才一直采用圈养的手段,一方面拉拢人心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些人互相钳制来达到维护王权的稳固统治。

财政是一个国家运转的动力,明朝建国以来其实也是沿用了前代的财政制度。

关于赋税,自明太宗以来就十分重视民丁的管理,户部将战乱流亡的民丁人口征集起来,集结成册用以日后的田税征收。

田和民田的征收标准也不一样,尽管征收政策不同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会隐含很大的水分,特别是到了明后期吏治腐败严重,这些税收就成了压垮老百姓的稻草。

明朝的政策表明,若家族中有人从政,或者有官方认定的仕林身份,则该户税赋便可免除。于是便有人钻法律空子,将田产等挂靠在免除税赋的人身上,从而达到逃税的目的。

但是他们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变相搜刮国库的财产,使得大量本应上缴给国库的赋税流入个人的私囊。

更使得繁重的赋税任务落到百姓的头上,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沉重的税赋令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嘉靖后期,各地农民的暴动起义时有发生。

另外,其他行业也有更加繁重复杂的赋税,比如盐、茶、矿等商业税。商人们在营业过程中需要前前后后向政府缴纳各种税款,还要接受政府机关的盘查,尤其是盐商。

除商税外,商人们还要在商品贩卖过程中缴纳竹木抽分税、塌房税和船舶税等。如此繁杂的赋税更是使得百姓们很难更好地从商,商业发展不起来,国家的税收也就不会充裕。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关于开支,明朝后期的皇帝显然是享乐主义为先,大肆修建各种园林高台,颇耗国库钱银;为了展示朝廷的恩德,皇帝也会大行封赏,赏赐给藩王、官员、文人各种财物,赏赐的数量也没有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浪费。

明朝的官制也决定了他们在恩养官员时也会花费大量的钱财,比如一些闲职的武将、宫廷内大量的太监还有各部门的冗员,就形成了很大一部分开支。

明成祖朱棣时期,朝廷所收税银是1300万两白银,到了嘉靖时期已经不足1000万两了。

更不必说加上军费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必要的支出,明王朝后期的财政水平实在对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难以为继。

因此,在明王朝存在如此大量无谓的开支和入不敷出的各项制度,除了加重百姓们无尽赋税的苦难之外,是无益于这个庞大王朝的正常运转的。

正是因为明朝如此国策,很快就自食恶果。在民怨频生的背景下、在面对兵强马壮、财力雄厚的满族人的进攻下,明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很快走向了倾覆的末路。

清朝国库充盈的原因

清朝政府财政收入一直很高,比如在康熙年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最高的一年甚至达到了4700万两,发展到乾隆年间,清政府的国库存银高达7000万两。

清政府如此高的财政收入和他们异于明朝的财政制度有关,清政府入关后,一直学习着汉家文化,主张利民惠民,所以经常进行各种免税政策。

康熙年间,清政府下令要“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更是减免了许多无谓的税赋,使百姓们可以休养生息,国家的财政收益也因此得以活泛起来。

那么免除了这么多赋税,清政府是如何运行如此庞大的国家呢?清政府的赋税大多是征集于富商、富户以及各类地主。

即便是这些人和官员们互通着关系,那法律也使得他们不敢随意攀附那些官员以达到免税的目的。

因为一旦查出,便是抄家流放,不得徇私,因而很少有人敢明目张胆偷税漏税。

另外,清政府对于领土的敏感也是决定他们财政收入稳定的原因,因为满清政府一开始就是从关外打进中原的,所以他们在执政的过程中,对于边关民族的注视十分关切。生怕有一时的疏忽,就把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丢掉了。

所以清政府加强对偏远地区的关注,也及时地收取税赋,若有异动,马上派兵征讨。

领土面积变大,赋税的金额自然就多了起来。如中国现在的西藏、新疆等地,都是清政府多年努力的结果。

而且,清政府的统治者们十分重视节俭开支,制约宦官数量的壮大、减少宫女的人数以及在宫廷供养的银钱上力倡节俭,节省下来的银钱也都用作军费来维护广袤疆域的统治。

如此把钱花在刀刃上,才维护了几百年的封建统治,使得清朝成为我国封建王朝史上兴盛的一个朝代。

总结

不得不说,清政府虽然在末期作了很多有愧于家国天下的事情,但对于前期这样厉行节俭、整顿税收制度、积极开疆扩土以换取更大的财政收益这一点来说,清政府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比明朝把国库银钱浪费在恩养藩王、无忌惮的享乐之上,清政府的开源节流显然更具有学习和参考的价值。

作为后人的我们,更要理智地看待历史问题,吸纳前人的经验以便于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还原大清王朝的倾世皇妃董鄂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顺治董鄂妃的真实故事,孝庄秘史董鄂妃,董鄂妃和董小宛是一个人吗

    董鄂妃(1639年——1660年),满洲正白旗栋鄂氏出生,又作董鄂氏,是内大臣鄂硕之女。她在历史上的名气非常大,颇具传奇色彩,尤其是野史中记载颇多,清世祖福临最宠爱的女人,宠冠后宫无人出其左右,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倾世皇妃”。在顺治十三年时(1656年),17岁的董鄂氏就入宫,成为了顺治帝的妃嫔

  • 被乾隆下旨写入《贰臣传》的洪承畴究竟是乱臣贼子还是治世能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洪承畴为何被列入贰臣,明朝贰臣洪承畴,洪承畴之败

    提起洪承畴这个人,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一位极具争议又极具话题的历史人物。尤其是,他极大地影响了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被后世认为是充满矛盾的悲情角色。洪承畴的身份非常尴尬,他既是明朝的军事统帅,又是清朝的统一功臣。那么,他是如何实现这种身份的转变?洪承畴(1593年10月——1665年4月),字彦演

  • 明朝皇帝几乎不出宫,为何清朝皇帝总往外跑?一日本女人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清朝皇帝排名顺序,明朝无明君清朝无昏君,日本评价明朝

    不过,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明朝的时候,皇帝基本上都比较“宅”,一个个的很少出皇宫,比如说明神宗朱翊钧,就曾30年没有出过宫门;其余的像明武宗,除了1519年带兵除叛乱之外,也再没出过宫门。 明朝和清朝是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朝代,不过,整体而言,明朝的皇帝基本上都不怎么爱出宫,但是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喜

  • 慈禧去世一年后才下葬,出殡当天棺椁流血,臭气熏天,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慈禧出殡当天为什么臭气熏天,慈禧下葬时的情况,慈禧下葬时的真实事件

    慈禧垂帘听政整整48年,利用自身的权力随意操纵朝堂,只顾着自身的奢靡享受,为此,也受到了后世的不少诟病。 公元1908年11月15日,慈禧离世。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慈禧在这之前身体早就有不适,饭量也是一天比一天少。因为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在慈禧离世的前一日,她便命人给光绪帝送去了一碗酸奶。随后,光

  • 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被编入小学教材,今成网红名句我们都背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慈禧写了哪首诗写入了教材,慈禧诗原文全文,慈禧名句100句

    这是1619年,努尔哈赤统一叶赫城之战女真后,被迫投降的叶赫部首领布扬古见到努尔哈赤却不愿意跪拜他,被努尔哈赤下令绞死,布扬古死前发出的诅咒之语。所以民间才有了“灭大清者必叶赫也”这句话,慈禧就是姓叶赫纳拉,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诅咒显灵,大清朝就是毁于慈禧手中。 慈禧在历史上评价不高,虽然她和武则

  • 康熙若将皇位传给他,清朝有机会成超级大国,八国联军也不是威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最适合继承皇位吗,康熙如何坐稳皇位,康熙把皇位传到哪里了

    乾隆皇帝的一生,为国家和百姓所谋得的福祉确实是不少,不过,他也是我们国家整个的历史上最大的一个专制者。处于封建社会发展最为巅峰的时期, 在思想上也是最为固化的。乾隆皇帝所推行的“文字狱”,在当时制造出来的“文祸”达到了130多起,大大阻碍了当时的文化发展;在乾隆皇帝统治的后期,更是故固步自封,沉湎

  •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差点儿忽悠了西方的基督教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洪秀全太平天国,洪秀全是如何创立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清朝末期,在广西金田有一名志向远大的青年农民。他从小刻苦读书,一心想要光宗耀祖,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从16岁起,这个农民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可惜由于学业不精和命运不济,他分别在1829年、1836年、1837年和1843年连续名落孙山。从此,他对于科考产生了强烈的质疑,连带对于满清政府也越来越不满,

  • 经历几段婚姻,孙中山只有孙科、孙娫、孙婉和宫川富美子四个子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始终被后世所敬仰。毛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曾经这样表示:他全心全意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至今日,每逢国家的重大节庆活动时,都要在天安门广场树立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以纪念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那么,中山先生

  • 上世纪60年代,曾国藩后人曝光李秀成供词,为何现在才敢公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曾国藩后代现在谁最厉害,曾国藩李秀成知乎,曾国藩和李秀成的关系

    太平天国前期,由于有全国备受压迫的农民的支持和加入,他们发展的轰轰烈烈,势力逐渐壮大起来。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加上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联合血腥镇压,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的最后挣扎中,湘军围困天京,负责守卫天京城的军事将领忠王李秀成,不幸被捕,后遭残忍杀害。天平天国起义后,李秀成加入

  • 翁同龢被恭亲王评价“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其后裔数典忘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翁同龢简历,历史上真实的翁同龢,晚清大臣翁同龢

    作为晚清时期的大儒,翁同龢不仅是咸丰帝钦点的状元,更是同治和光绪两朝的帝师,历任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等职,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历史。不过,由于他的鼠目寸光和挟私误国,终究沦为了历史的罪人,遭到了后世的诟病。翁同龢虽然长期身居要职,但血脉传承却显得非常凋零,至死都未有子嗣,只得将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