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乾隆下旨写入《贰臣传》的洪承畴究竟是乱臣贼子还是治世能臣?

被乾隆下旨写入《贰臣传》的洪承畴究竟是乱臣贼子还是治世能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000 更新时间:2023/12/12 6:10:13

提起洪承畴这个人,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一位极具争议又极具话题的历史人物。尤其是,他极大地影响了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被后世认为是充满矛盾的悲情角色。

洪承畴的身份非常尴尬,他既是明朝的军事统帅,又是清朝的统一功臣。那么,他是如何实现这种身份的转变?

洪承畴(1593年10月——1665年4月),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人。他是进士出身但却在军事上屡建奇功,是袁崇焕之后的又一名明朝儒将,历任陕西布政使参政、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等职。降清后,又历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等职,积极促成“满汉合治”并稳定和巩固了清初的政局,过世后获得“文襄”的谥号。

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的南安英都,祖上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从曾祖至父亲都是传统的读书人。可惜,由于没有高中过进士,洪家的生计一代不如一代,已经彻底的败落。

洪承畴幼年时期就表现得异常聪慧,勤奋好学,曾经在村里的私塾上过学。不过,随着弟弟们的相继出生,父母再也无力供养他继续读书,只好在11岁时就被迫辍学停课。

每天清早,洪承畴开始走街串巷去卖豆干,闲暇时还会去“水沟学馆”偷偷听课。作为学馆的先生,洪胤开始关注这个求学上进的孩子,评价他“家驹千里,国石万钧”,之后更是同意他入学跟读并且不收取分文学费。

万历四十四年时,洪承畴勉强凑齐盘缠赴京参加会试,果然不负众望连捷登科,取得丙辰科殿试二甲十四名的成绩并赐进士出身。从此,他终于得以入仕为官,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当时,万历皇帝已经长年罢工不出,朝廷内部早就派系林立,关外的后金不断崛起,关内的流民遍布各地,矿税之祸连绵不绝……。而朝廷却在党争中长期停摆,东林党、浙党、齐党、楚党等相互攻讦不断。

万历四十八年,长期霍霍大明王朝的朱翊钧终于驾崩了。战战兢兢的太子朱常洛终于登基继位,史称“明光宗”。时日不长,很快又因为移宫案、红丸案等事件搞得朝局更加波诡云谲,使得东林党彻底掌握了朝政的大权。

由于接连拥立了明光宗朱常洛和明熹宗朱由校这两代君王登基,东林党的权势已经是如日中天。为了形成制衡之势,木匠皇帝朱由校开始扶持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导致双方形成了水火不容之势。

崇祯皇帝即位后,先是利用东林党清除掉阉党,后又重新扶持阉党以制衡东林党。而且,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完全不同于前几任的朱皇帝,他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而且又管不好。

殊不知,当时的大明王朝早已破败不堪,大殿的四梁八柱都在晃动。如果进行小修小补的话,或许还能勉强维持一段时间,而如果用力过猛立时就会倒塌。

在崇祯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都遍地开花,比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在杨鹤的建议下,朝廷推行“剿抚兼施、以抚为主”之策,那就是一边围剿,一边招抚。

受此影响,许多农民起义军纷纷进行诈降,基本上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降,等休整好了再继续造反。结果,朝廷终于发现这些起义人数是越剿越多,国家大半的军队都在疲于平定各处匪患,彻底耗尽了国库。

到了崇祯二年,王左挂和苗美率农民起义军进攻陕西韩城,三边总督杨鹤手中已经无兵可派。情急之下,他只有起用陕西布政使参政洪承畴领兵出战,算是死马当活马医吧。没想到,入仕十多年都平庸无奇的洪承畴居然可以力挽狂澜,成功解救了韩城之围。

韩城战役算是明军取得的一场胜利,自然被杨鹤和崇祯都大肆宣扬,洪承畴也越来越得到重用。几年下来,他先后击败了王左桂、张献忠等人的起义军,逐渐成了明朝抗击农民军的中流砥柱。

虽然得到了三边总督杨鹤的提携,但洪承畴并不赞同“边剿边抚”的策略。于是,他斗胆上书崇祯帝,要求朝廷改变这种宽松的剿匪方式,主张以狠辣的手段严厉剿杀所有的匪患,一旦流民参与作乱,无论投降与否都一律斩杀。

洪承畴表现出这种忠君铮臣的姿态,这种铁血报国的姿态,迅速赢得了崇祯皇帝的信赖。1631年,三边总督杨鹤被崇祯罢职,而洪承畴则成功晋升为三边总督,全权负责平定匪患。

洪承畴上任后,立即就推翻了之前“边剿边抚”的策略,开始血腥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在他的铁血政策下,直接剿杀了十几万的流民,被人称为“洪疯子”,有效遏制住了混乱局面。

而就在明廷举国之力镇压农民起义之时,关外的皇太极也没有闲着,他趁机不断发展壮大,终于具备了正面与明朝硬杠的实力。1636年,他在沈阳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清帝国,积极为入主中原统一中国而做准备。

此后,皇太极频频出兵袭扰驻守在宁锦一线的明军,希望诱其出战利用骑兵所长予以歼灭。甚至于,他还数次绕过山海关,借道蒙古从喜峰口等处进入关内侵扰河北、山东和山西等地。不过,这些军事行动大都停留于战术层面,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战略效果。

袁崇焕在经营辽西时,曾经对锦州进行过重点的扩建和加固,使其成为了明军在关外可以固守的军事重镇。从而,此地也成为了皇太极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面对严峻的关外局势,眼见关内情况稍微缓和,崇祯帝就迫不及待地将洪承畴作为王牌打出,调他担任了兵部尚书兼任蓟辽总督,希望能彻底扭转长期以来对清劣势。搁到现在,他的职务就是国防部长兼北京军区和沈阳军区司令,可见崇祯对他的信任已经无以复加。

对于这次任命,洪承畴表现得信心满满,就像之前的蓟辽督师袁崇焕那样慷慨赴任了。

面对新上任的洪督师,皇太极也没有客气,很快就根据清军擅长骑兵而不善攻城的特点,开始对锦州城围而不攻。甚至于,还分别派遣济尔哈朗、多铎等人轮流驻军和屯田,迫使明军弃城投降或者突围。

洪承畴自然看出了皇太极的险恶用心,他将自己的帅帐从山海关移驻于宁广,亲自进行调度和指挥以稳定军心。之后,又派遣吴三桂、刘肇基等人前出驻扎于松山、杏山之间,与驻守锦州的祖大寿形成了掎角之势。

眼见洪承畴一不投降,二不突围,皇太极只好命令多铎和阿济格等人增援多尔衮,合兵一处后猛攻锦州城。事实上,清军并没有攻城的胜算,他们只是为了“围点打援”,只是为了引诱洪承畴前来救援。

生性谨慎和多疑的洪承畴担心有诈,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进行救援。只不过,在崇祯皇帝接二连三的旨意下,他还是动摇了,只得亲率明军主力赶到松山集结,希望内外夹击清军完成救援锦州的任务。

果不其然,明军的主力部队很快被皇太极亲自包围于松山。起初,洪承畴毫不畏惧,觉得自己能打硬仗也善打硬仗,可以寻机歼敌,最不济也能轻松突围。可是,皇太极就像对待锦州城一样,对松山也是围而不打,顺道还把他的粮道给断了。

这下洪承畴可慌了,多次带兵突围都无法脱身,坚持了大半年都无济于事。而且,清军采取了步步为营的办法,逐步缩小包围圈,明军别说粮食了,就连草根树皮都吃完了。据《清史稿》记载:

转饷路绝,阖城食尽。

崇祯十五年三月,松山终于被攻破,洪承畴被俘,总兵曹变蛟等多名将领殉国。松山既被攻破,锦州也必定不能保,守将祖大寿在万般无奈下出城投降。

被俘后,洪承畴表现得非常有气节,尽管腹中空虚依然绝食数日,无论皇太极如何劝降都不为所动,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松山战役惨败的消息传回到北京,整个朝廷一片哗然,甚至有人开始宣扬迁都避战。当误以为洪承畴已经以身殉国后,崇祯显得异常激动,据《明史》记载:

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为了鼓舞士气,为了稳定朝局,崇祯决定借此大做文章,提出“开十二坛”隆重祭奠洪承畴。

那么,何谓开十二坛?众所周知,北京的天坛历来就是皇帝祭拜的地方。依照封建的礼制,开九坛就是祭拜臣子的最高礼仪,而崇祯却要为洪承畴开十二坛祭拜,这是旷古未有的荣耀。

明廷先在天坛为洪承畴修建了一座庙,庙内隆重设置了十二个祭坛。崇祯皇帝亲率文武百官开始一坛一坛的祭拜,当进行到第九坛时,前方突然传回紧急军情——“洪承畴投降了”!

崇祯皇帝当时就懵圈了,现场的气氛也颇尴尬,人家都投降了,这边还十二坛祭拜?草草收场后,明廷只好把十二个祭坛拆了,还把新修的庙改成了观音庙,直到建国后“破四旧”时才拆除掉。

那么,曾抱定必死决心的洪承畴为何会选择降清呢?

关于洪承畴投降的原因,正史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野史的传闻却很多。

有人说,洪承畴虽然是一条硬汉子,但英雄难过美人关,皇太极安排自己的宠妃孝庄前去色诱他。不过,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几乎为零,没有哪个帝王会允许别人染指自己的女人。

还有人说,皇太极请来了范文程出面劝降。作为最早投降满清的汉臣,更作为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后裔,他苦口婆心劝说洪承畴“汉祚将尽,清室将兴”,终于说服对方幡然悔悟。

也有人说,皇太极数次派人劝降不成,认为进士出身的洪承畴只是在等待一个台阶而已。于是,他本人只好亲自出面进行劝降,算是给足了对方颜面,终于成功将其收入麾下。

无论过程如何,洪承畴降清都是不争的事实。不过,皇太极只是对他礼遇有加,还将其纳入了镶黄旗的包衣牛录中,可并没有立即委以重任,只是作为自己的私人幕僚献言献策罢了。

清军入关以后,到了顺治皇帝才开始逐渐对洪承畴予以重用,而他也继续着自己的铁血本性,对于坚决抵抗的汉人进行了最残酷的镇压。屠刀之下,像金正希、黄道周和陈子龙等著名的反清人士纷纷被杀,甚至还包括了他原来的许多学生。

不仅如此,洪承畴还积极推荐了一大批的汉臣加入到反明的阵营中,用实际行动铲除明朝的残余势力。比如,王辅臣等人就是经他推荐才成为了反明的急先锋。

由于手段严苛残忍,洪承畴遭到了所有汉人的一致声讨。他在清军入关后于北京过的第一个春节,洪府门前就被人贴了一副横批为“无耻忘八”的对联:

忠义孝悌礼仪廉,一二三四五六七。

不过,就在洪承畴血腥镇压和无情杀戮的同时,也为尽快恢复社会生产和经济秩序努力谏言。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为了实现政权的平稳,他多次上疏请求清廷能够减免税赋。

对于洪承畴的表现,清廷一直都看在眼里,也多次许诺会加官进爵,可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据《清世祖实录》记载,满清上层在入关之前就表示:

功成之日,优加爵赏。

可是,洪承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信任,晚年时更是被弃之不用,只是象征性地赏了一个“三等轻骑都尉”的头衔。而同一时期,清廷对其他的汉人降臣却格外的优渥,其中好多人都曾是洪承畴的手下。比如,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人都被封王守藩,而沈志祥、李国翰等人也被封公封侯。

1665年,洪承畴带着无限的委屈和伤感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两年后,康熙皇帝才为他发下御制的碑文,其中并未见到溢美褒奖之词,甚至还有贬抑和羞辱之意:

破明兵十三万时获尔……。大兵南下,尔图报豢养之恩。

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登基,雍正皇帝驾崩后乾隆登基。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洪承畴已经成为过往的历史时,乾隆皇帝却在编撰《钦定国史贰臣表传》时亲自加入了洪承畴的名字。其中,对于他的评价如下:

虽皆臣事兴朝,究有亏于大节。

而与此同时,当年被洪承畴杀害的张苍水、王之仁和陈子龙等反清义士却都被乾隆皇帝赦免,还无比荣耀地迁入了忠烈祠享受后世的祭拜。如果地下有知,真不知道洪承畴会作何感想?

洪承畴的确为满清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过汗马功劳,更对统一中原居功至伟。但是,他作为一名汉人却背叛自己的民族,甚至为了满族政权而屠杀自己的民族,实在是违背了起码的纲常伦理和道德规范。难怪,会遭到许多人的鄙视和仇视,沦落到两边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更多文章

  • 明朝皇帝几乎不出宫,为何清朝皇帝总往外跑?一日本女人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清朝皇帝排名顺序,明朝无明君清朝无昏君,日本评价明朝

    不过,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明朝的时候,皇帝基本上都比较“宅”,一个个的很少出皇宫,比如说明神宗朱翊钧,就曾30年没有出过宫门;其余的像明武宗,除了1519年带兵除叛乱之外,也再没出过宫门。 明朝和清朝是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朝代,不过,整体而言,明朝的皇帝基本上都不怎么爱出宫,但是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喜

  • 慈禧去世一年后才下葬,出殡当天棺椁流血,臭气熏天,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慈禧出殡当天为什么臭气熏天,慈禧下葬时的情况,慈禧下葬时的真实事件

    慈禧垂帘听政整整48年,利用自身的权力随意操纵朝堂,只顾着自身的奢靡享受,为此,也受到了后世的不少诟病。 公元1908年11月15日,慈禧离世。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慈禧在这之前身体早就有不适,饭量也是一天比一天少。因为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在慈禧离世的前一日,她便命人给光绪帝送去了一碗酸奶。随后,光

  • 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被编入小学教材,今成网红名句我们都背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慈禧写了哪首诗写入了教材,慈禧诗原文全文,慈禧名句100句

    这是1619年,努尔哈赤统一叶赫城之战女真后,被迫投降的叶赫部首领布扬古见到努尔哈赤却不愿意跪拜他,被努尔哈赤下令绞死,布扬古死前发出的诅咒之语。所以民间才有了“灭大清者必叶赫也”这句话,慈禧就是姓叶赫纳拉,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诅咒显灵,大清朝就是毁于慈禧手中。 慈禧在历史上评价不高,虽然她和武则

  • 康熙若将皇位传给他,清朝有机会成超级大国,八国联军也不是威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最适合继承皇位吗,康熙如何坐稳皇位,康熙把皇位传到哪里了

    乾隆皇帝的一生,为国家和百姓所谋得的福祉确实是不少,不过,他也是我们国家整个的历史上最大的一个专制者。处于封建社会发展最为巅峰的时期, 在思想上也是最为固化的。乾隆皇帝所推行的“文字狱”,在当时制造出来的“文祸”达到了130多起,大大阻碍了当时的文化发展;在乾隆皇帝统治的后期,更是故固步自封,沉湎

  •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差点儿忽悠了西方的基督教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洪秀全太平天国,洪秀全是如何创立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清朝末期,在广西金田有一名志向远大的青年农民。他从小刻苦读书,一心想要光宗耀祖,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从16岁起,这个农民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可惜由于学业不精和命运不济,他分别在1829年、1836年、1837年和1843年连续名落孙山。从此,他对于科考产生了强烈的质疑,连带对于满清政府也越来越不满,

  • 经历几段婚姻,孙中山只有孙科、孙娫、孙婉和宫川富美子四个子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始终被后世所敬仰。毛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曾经这样表示:他全心全意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至今日,每逢国家的重大节庆活动时,都要在天安门广场树立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以纪念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那么,中山先生

  • 上世纪60年代,曾国藩后人曝光李秀成供词,为何现在才敢公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曾国藩后代现在谁最厉害,曾国藩李秀成知乎,曾国藩和李秀成的关系

    太平天国前期,由于有全国备受压迫的农民的支持和加入,他们发展的轰轰烈烈,势力逐渐壮大起来。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加上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联合血腥镇压,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的最后挣扎中,湘军围困天京,负责守卫天京城的军事将领忠王李秀成,不幸被捕,后遭残忍杀害。天平天国起义后,李秀成加入

  • 翁同龢被恭亲王评价“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其后裔数典忘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翁同龢简历,历史上真实的翁同龢,晚清大臣翁同龢

    作为晚清时期的大儒,翁同龢不仅是咸丰帝钦点的状元,更是同治和光绪两朝的帝师,历任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等职,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历史。不过,由于他的鼠目寸光和挟私误国,终究沦为了历史的罪人,遭到了后世的诟病。翁同龢虽然长期身居要职,但血脉传承却显得非常凋零,至死都未有子嗣,只得将次

  • 这个英国士官目睹了甲午战争,声称:清军不是败给了懦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甲午战争清军的优势,甲午战争清军骑兵数量,甲午战争后期清军实力

    当时,有个英国士官全程目睹了这场战争,他声称:清军英勇过人,他们不是败给了懦弱,而是实在是没招。真实的历史上,清海军的死最根本原因是炮弹,炮弹里都是沙子,打到日军军舰上根本不爆炸!这种绝望、无力、愤慨、不甘心,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现在历史学家公认的晚清时期是从1840年开始,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 慈禧为何立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而不立成年的载沣?说出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溥仪是慈禧死后才登基的吗,慈禧死前对溥仪说的话,历史上的慈禧和溥仪是什么关系

    光绪皇帝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儿子,同治皇帝去世后,光绪被慈禧拥立为帝,而溥仪是醇亲王奕譞的孙子,溥仪的父亲是载沣,载沣是奕譞的第五个儿子,载沣与光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奕譞则是咸丰皇帝同父异母的兄弟,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清朝的皇帝一系就过渡到了醇亲王奕譞一族。慈禧太后光绪晚期的清朝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