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跑来问王翦:给你多少人马,你能把楚国给灭了?
王翦眼睛眨也不眨:60万,少一个人我都不去!
秦始皇的笑容立刻僵硬在了脸上:60万?这不是把朕的老本给掏空了?
于是乎秦始皇转身去问李信:你呢?要多少人呢?
李信一看,这是表现的好机会啊,立马伸出两根手指表示:只要20万,保证完成任务!
秦始皇哈哈大笑地点点头,一口答应了李信。回头又嘲笑王翦道:老将军不行了啊,还是回家养老去吧!
王翦气呼呼地走了,而李信心里有点儿发怵,为啥?因为牛逼吹出去了,收不回来啊。
楚国啥实力,秦始皇不清楚,他这个带兵打仗的还能不了解吗?
20万大军还真的啃不下楚国,不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先低价把工程接下来,回头再签订一系列增项合同就行了。
李信信誓旦旦地带着20万大军上了战场,结果秦国昌平君反水,导致李信惨败而归。
秦始皇坐在大殿之上骂了一上午: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啊!还得请老将军王翦回来才行。
于是乎王翦就带着60万大军上了战场,一举荡平了楚国。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把家底都给了王翦,他就不担心王翦反水吗?
一、王翦可没有足够的粮草来供养这60万大军。
秦国可怕的不是军队,而是一整套完备的制度。这是在商鞅变法以后,逐渐完善的制度。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
在这套制度之下,秦国各部分人分工明确,治国的只负责治国,打仗的只负责打仗,管后勤的只负责后勤。每个人都是一个零件,组合起来才是一架机器,分散开啥也不是。
王翦带出去60万大军的同时,必须要有人保证粮草供应通畅才行。秦始皇虽然放心地交出了60万大军,可是他绝对不会放心地交出充足的粮草,因为这是控制这些人马的关键。
而且就算秦始皇想要交,也没这个实力。粮草这东西,需要长途运输,这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搞定的。如果王翦派人来押送60万人的粮草,势必就没办法全力以赴对付楚国。
在没有一个强大的后勤力量作为支撑的前提下,王翦又不是傻子,他带着60万大军去前线要饭么?一天不给人家饭吃,第二天你这个主帅就有可能被绑了扔油锅里。
秦始皇只需要控制住大军粮草,这60万大军依旧还在自己手里。甭说不给吃的了,哪怕第二天的饭桌上每人少一个鸡腿,王翦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二、将士们的家眷,可都在秦始皇手里捏着呢!
秦国的将士从哪儿来的?其实就是从老百姓那儿招募来的。这些人闲的时候在家耕种,打起仗来就踊跃报名参军。
秦军之所以被称为虎狼之师,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全民皆兵,是个人拉出来都能打仗,这你怎么玩?
所以说王翦带领的60万大军,全部都是秦国的百姓。这些人的老婆孩子老爹老妈全都在秦国种田呢,也就是说他们全都在秦始皇手里捏着呢!
只要这帮人有反水的可能,找几个带头的将士的家眷,写两封满含热泪的家书送过去,这帮人的战斗力立马就被瓦解了。
这就是大本营效应,玩过坦克大战的人都知道,如果老家被人偷袭了,你在外面的坦克作战再勇猛也没啥用。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太多了。
例子一、关羽兵败荆州。
关羽的荆州兵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曹操连续派了好几拨援军,这才稍微把关羽给摁住了。可真正决定关羽失败的,不是曹操,而是吕蒙。
吕蒙这家伙歹毒啊,他到了荆州城中,立刻把将士们的家眷给控制起来,好生照料,还把这个消息故意传递到荆州兵当中。一眨眼功夫,荆州兵就溃散回家了,关羽莫名其妙就成了个光杆司令。
例子二、钟会打算占山为王。
钟会带着20万大军灭亡蜀汉,结果这份功劳被邓艾抢先了。钟会便设计杀掉了邓艾,这个时候谁也不是钟会的对手了。
姜维假装反水,鼓励钟会杀掉司马昭的亲信,学习刘备,在蜀中占地为王。可这事儿靠谱吗?显然不靠谱啊!
因为士兵们的家眷全都在魏国待着呢,司马昭一个命令,按照花名册去抓人,能瞬间把这帮人的家眷都给抓了,你说他们会跟着你造反吗?
所以说钟会的计划还没实施,就被人给识破了。大家又不傻,为了完成你的野心,牺牲掉我的家人?做梦去吧。
三、那个年代血统观念还是相当强的。
很多人现在不太能理解血统观念了,可是在先秦时期,这种观念很重要。你要是贵族子弟,那大家都愿意跟着你混,因为他们觉得能混出头。
真正的寒门想要做老大的,你看看春秋战国时期有吗?绝对是不现实的。
自报家门的时候,贵族子弟会说:我是某某王的第几个儿子。大家听了立马跟着他混。
而你自报家门的时候,则会说:我是隔壁村某某的儿子。你说谁愿意跟着你混?
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可不是打着自己的名号,而是以公子扶苏作为幌子,这才拉起了一支强大的队伍。
项羽、刘邦他们刚起义的时候,也是以楚怀王的名义号令天下,这才有了名正言顺的资本。所以说王翦要反秦始皇,他靠什么呢?
他的名声地位能跟秦始皇比吗?秦始皇他们家的祖先做了几百年秦王,根深蒂固。
王翦的祖先在干嘛呢?是不是始终在给人家打工?
昌平君为何敢反水?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楚王的儿子,所以有一定的号召力。
可王翦在身份上就不具备这一特性,他们家给人打工习惯了,不太适应做老板的生活。
就算他想做老板,也没多少人愿意跟着他混。一旦60万大军产生分歧,那可就是兵变的结果。
总结:还是跟着秦始皇混比较妥帖。
王翦很聪明,每次出征前都会跟秦始皇要这要那,一会儿要大宅子,一会儿要金银珠宝,就是为了告诉秦始皇,咱这趟出去是为了建功立业,是有功利性的,绝没有造反的心思。
等到打完仗,凯旋归来以后,王翦又会毫不犹豫地把兵权还给秦始皇,并且对秦始皇坦言:别让我去了!我要退休回家享受了!
这么一搞,秦始皇还有什么理由怀疑王翦呢?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