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此人就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秦国宰相吕不韦,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传奇商人,看看他到底犯了什么低级错误,导致他在被贬途中饮鸩自尽。
最成功的商人
吕不韦,姜子牙的第二十三世孙子,有这么一位鼎鼎大名的祖先,吕不韦自然也是不遑多让。
天资聪颖的吕不韦,很小就能读百家书,更让人称道的是,他经商的头脑。
成年后,他根据各国的形势,拿出家中的钱财,低价买进处于战火中的国家土地,等到该国平稳,经济回升之后,又高价卖出该处土地。
[var1]
早年间,他依照这样的经商之道,为家中积累起不少金银。
等到他成为卫国首富之后,他的目光不再限于普通的钱财交易,放在了朝堂之上。
秦昭王四十二年,秦异人被秦王当做人质派往赵国,秦赵两国可谓世仇,这个秦国人质到了赵国肯定不会受到什么好的待遇,这一点秦王知道,但是他不在乎,因为这个秦异人是他不喜欢的姬妾生的孩子,对他来说这个孩子是个工具一样的存在。
[var1]
恰逢吕不韦来到赵国做生意,见到秦异人后,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拥立秦异人为下一任秦国君主。
这样的想法,对吕不韦来说就像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买卖,一旦买卖成功,家财万贯,用之不竭的不单是他吕不韦,就连秦国百姓也能享受福泽。
于是,为了让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吕不韦说服了秦异人,让他认正受圣宠的却无子嗣的华阳夫人为娘,接着他又拿出千两金银给秦异人,让他用以结交赵国能人异士和自己的吃穿用度。
[var1]
然后自己又跑到秦国去游说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被说动之后,果然开始重视秦异人,接着就向赵国讨要人质,赵国一开始是不愿意的。
赵国国君认为,一旦人质放回,秦国就会派兵攻打赵国,出于国家安全考量,赵国国君几度拒绝。
但是这一切都难不倒吕不韦,他又从秦国跑到赵国,对赵国国君说“若秦真有意攻赵,人质毫无作用,反而,若将人质放回,让他继位为秦国国君,秦异人定将感念于赵国,与以礼相待。”
[var1]
赵国国君深以为然,然而没想到秦王那边急不可耐直接派兵打了过来,赵国国君大怒,派人去杀秦异人,没想到吕不韦用“钞能力”买通了守城官吏,秦异人得以安全回国。
封侯拜相
孝文王去世之后,秦异人继位,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秦庄襄王。异人没有食言,他感念于这个一路上将他辅佐到帝位的吕不韦,在登基当年就赐封吕不韦为丞相,同时让他食邑万户。
这笔买卖前期吕不韦虽然投入巨大,但是看后面的收入,是非常值得的。
[var1]
嬴政登基后,更是尊吕不韦为仲父。富可敌国,加上如此显赫的身份地位,正常人应该都满足了,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吕不韦竟然做出为乱后宫的事情。
关于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的事情,野史小说中常有提及,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空穴来风。
只因早年间吕不韦家中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姬妾,被秦异人看上了,吕不韦只好忍痛割爱,同年这个姬妾就诞下了嬴政。
[var1]
嬴政当上秦国国君后,这个姬妾因为是赵国人,所以被尊为赵太后,传言太后在嬴政小时候就经常和吕不韦私相授受,有如此母亲,嬴政面子上多少有些挂不住。
吕不韦何其聪明,他知道一旦事情败露,自己肯定逃脱不了刑罚,于是暗地里向赵太后进献了嫪毐。
嫪毐暗中和赵太后通奸,并且孕育了两个孩子,纸终究包不住火,很快东窗事发,有人举报了他们两人的事情,并且对嬴政说他们有另立他主的想法。
[var1]
此事一出,嬴政大为震怒,但是此事又牵扯到仲父吕不韦,不可不严肃对待,于是嬴政派人详查此事,最终的结果证明了举报是真实的。
事情的结果就是嫪毐被满门抄斩,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孩子全部被处死,赵太后也被迁出秦国皇宫。
处理吕不韦就麻烦多了,吕不韦于前朝有功,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登上帝位的嬴政,再加上很多客卿为吕不韦说情,嬴政只好小惩大诫,免了吕不韦的丞相官职,让他回自己的老家。
[var1]
一失足成千古恨
仅仅是没了官职的吕不韦,丰厚的家财依然能让他吸引来众多的客卿。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让自己的力量迅速壮大,都有养客卿的举动,这些能人志士齐聚一堂,畅谈百家之言,天下局势,很可能就在其中的某一位客卿的言语中发生转变。
吕不韦自然也是非常看重这些客卿,他还曾经让这些客卿,将自己这些年来游历各国的所见所闻编撰成书,最后以吕不韦的名义发表,这就是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吕氏春秋》。
[var1]
吕不韦被贬之后,去他家的客卿不减反增,作为一个掌权者,看到如此情形,很难不对吕不韦有所猜疑,就是这个低级错误让风光一世的吕不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嬴政担心吕不韦养这么多客卿是在密谋造反,于是写下一封书信,命人转交给吕不韦,信中大概的意思是吕不韦于国家的用处已经消耗殆尽,派他举家迁往蜀地。
读到此信的吕不韦怎么会不知道秦王的用意呢?蜀地蛮荒,派他去蜀地不就相当于让他去送死吗,与其在蜀地毫无尊严地死去,还不如自己喝下毒酒,死后还能葬在老家。
[var1]
想到这里,吕不韦果断地饮鸩自尽。
吕不韦死后,嬴政想要掘掉吕不韦的坟墓,好在其客卿将其坟墓称之为吕母墓,嬴政寻未果,也就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