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都要从刘备开始说起。刘备出生于161年,于184年参军入伍。虽然刘备曾经在188年的时候立下军功被封赏当上了一个小官,但是刘备始终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中。那就是他虽有报国的志向却没有报国的能力和机会。不过刘备倒是沉得住气,他没有急于求成,相反倒是一直默默地积蓄着能量。
在191年的时候,刘备在讨伐袁绍的时候再次因功获赏。接着在194年的时候,刘备入主徐州开始了他的新的人生。虽然在196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让刘备颇为难堪的意外,那就是他的父亲和妻子被掳走了。不过好在有惊无险,刘备最后还是凭借自己的话术周旋让他们逃了出来。
200年的时候,刘备亲自带兵讨伐曹操却遭遇惨败。不过,战场上也没有所谓的常胜将军。对于刘备而言,失败也只是他生命中必经的历程而已。所以纵观刘备的军旅生涯,他是个名副其实白手起家的人。从最卑微平凡的低处慢慢一步步攀登。所以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刘备最后之所以可以建立蜀国其实和他个人的能力是分不开关系的。
221年的时候,刘备也紧紧跟随着曹操的步伐在四川成都称帝。这也就意味着,三国鼎立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静止的状态中。吴、蜀、魏三国平分天下,它们任何一方暂时都不具备吞并歼灭其他两国的实力和机会。因此,寻找平衡的最佳方式就是选择一个国家结盟,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除了联盟之外,三国也都在按照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刘备的蜀国地处相对丰沃的天府之国,但是却也面临着人口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速度不匹配等棘手的问题。不过最让他担心的问题还不是民生民计,因为此时王朝的储君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产生疑问,蜀国的继承者应该是刘备的儿子阿斗。既然是板上钉钉的事物,还有什么好烦忧的呢?其实刘表碎肉戎马一生,立下不少战功战绩,但是他的子孙后代却是十分凋零。在亲生儿子阿斗出生之前,刘备甚至还去领养了一个义子刘封。可是刘备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刘封日后会让他如此头疼。
直到223年,踌躇满志的刘备满怀遗憾在白帝城永远闭上了眼睛。这个问题在诸葛亮的七字建议之下才得以解决。那么诸葛亮又到底说了什么才彻底触动了刘备呢?诸葛亮说的就是“封刚猛,终难御制”。不得不说这是一句还算中肯的评价,但是单单一句话就能改变刘备么?
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刘封还和关羽败走麦城的事情牵扯不清。刘备甚至还要刘封为自己的结义兄弟的失败负责。其实说到关羽,他早期的经历和刘备类似。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的时候,刘关张三兄弟就已经结识了。不仅如此,他们之间更是出生入死经历了不少生死攸关的时刻。
也正是因为他们之间兄弟情深,所以关羽才没有转投曹操。刘备有了关羽和张飞,就相当于如虎添翼。但是刘备没有想到这双“大翼”竟然也会有被折断的一天。219年的时候,关羽为抢夺曹操的樊城便主动请缨领兵前去讨伐。但是曹操却看到了关羽性格中的致命弱点选择背后夹击。
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孙权竟然也在这个时候选择偷袭。关羽就算是大罗神仙也无暇顾及前后方同时发生战乱的情况。而且曹操还诱惑关羽的收手下副将糜芳和一些士人。糜芳和士人们于关羽的关系其实非常紧张。
按道理来说,他们应该是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但是由于关羽实在是太过于自大和自负,所以他平日里根本不把糜芳等人放在眼中。哪怕他们提出了一些对于改变战争形势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关羽也只是充耳不闻。面对如此刚愎自用的上级领导,糜芳等人完全没有所谓的团队感和荣誉感。
所以毫无疑问,曹操的离间计不费吹灰之力就成功了。这样一来,孤立无援的关羽也彻底失去了依靠,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也注定了会被打败。可是刘备似乎根本不去分析具体的情况,他知道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败走麦城被击杀的消息之后心痛难忍。不仅如此,为了能够给满朝大臣和关羽家人一个交代,他还要给刘封定罪。
刘封虽然只是刘备收养的义子,可是他也算得上是忠心耿耿的臣下。早在益州战役的时候,刘封就已经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刘封也被刘备封了副军将军。此后刘备就一直驻守上庸。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刘封始终没有参与关羽攻打曹操的军事活动。
但是即便如此,刘封还是被刘备降罪。因为关羽曾经向刘封求助,希望他可以派兵援助。但是刘封当时审时度势并没有出兵。于是刘备就在这里大做文章,他把关羽的失败完全归结到刘封的身上。其实刘备不是一个头脑简单之人,关羽平日里为人处世如何他也一清二楚。
那么既然这样他为何还是坚持给刘封治罪呢?其实这只不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罢了,兵败是小事,为了稳固统治根基才是当务之急。刘备当时已经是关中王了,既然是王就必须要考虑到继承者的问题。刘封能力很强,再加上他又是刘备名义上的儿子,谁也不能保证他会不会威胁到刘禅。既然如此,何不借关羽兵败的事情斩草除根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