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满汉大学生上朝班次如何排序?由此来探讨满汉文化融合问题

清朝满汉大学生上朝班次如何排序?由此来探讨满汉文化融合问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884 更新时间:2024/2/9 4:06:24

清朝内阁则被称为“政府”,是六卿之首,其中领班大学士的地位最高,表率百僚,也被称为“中堂”。但是大学士“满汉两途,阶级相均”,在朝会侍班或联名具奏时,都需要排列顺序,这就关乎到了“班次”问题。

在顺治年间,满汉两族有着严重的民族矛盾,各地反抗满族的活动层出不穷,为此,清政府一边要想办法招揽汉族士大夫进入国家政权,将它的统治基础不断扩大,一边又要在中央高级官员中,实行同职不同级的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指满族官员的品级要高于同一职位的汉族官员,比如说大学士一职,满人大学士一般官居一品,但汉人大学士却只能屈居二品。也正是因为品级上的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大学士的班次是以先满后汉的方式来排列顺序的。

这种以民族的顺序来排列的方式一直延续到康熙之世都没有改变。不过汉人大学士的资历和年龄多高,一律排在满人大学士的后面。

到了康熙中期的时候,满汉的民族矛盾得到了极大缓和,汉人已经逐渐接受了满人的统治,新成长起来的一批汉族士大夫已经衷心地诚服于清王朝的统治,并积极地谋求仕途之路。到了雍正年间,雍正帝以“振数百年积弊”为目标,开始在全国大范围推行改革。

但是满汉官员长期以来的政治差异已经极大地打击了汉族官员的积极性,并极大地影响到了执行国家政令,这是很不利于朝廷长治久安的。

雍正帝意识到这个严重问题后,便开始大力宣传“满汉臣工均为一体”的口号,并开始提高汉族官员的政治地位。在雍正五年的九月,雍正帝还专门对大学士班次排列的方式作出了明确规定:“满族居首之大学士在前行走外,其余大学士应按其补授之日前后行走,何必分别满汉,张廷玉着在孙柱之前行走,嗣后补授大学士时,着将班次前后之处,请旨具奏”。这也是关于大学士班次问题的首项规定。

这项规定同时也确定了大学士班次排列的一些具体原则:第一,领班大学士的人选必须是满人。第二,其他的大学士不再区分满人和汉人,主要以补授时间先后为准,重点考虑资历问题。第三,在补授大学士后,要先请旨确定他的行走班次,这样皇帝才不需要拘泥于成规,随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这项规定和之前的成例最大的不同在于,除了领班大学士以外,其他班次排列不再区分满汉,而以补授时间的先后为准。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汉族官员的地位,同时也极大地缓和了满汉矛盾,使汉族官员踏实做事。

而大学士班次排定的主要问题就是领班大学士的选任原则。自从雍正帝明确规定领班大学士人选必须为满人以后,清政府便一直严格遵行这个规定。在雍正五年时,在朝的满大学士只有马齐一人,但他已经年老体衰,无法胜任领班大学士一职,因此,雍正帝不得不派遣侍卫内大臣马尔赛进入内阁,成为领班大学士。几年后,马尔赛奉命出师西北,雍正帝又命鄂尔泰为保和殿大学士,并“位居首揆”之后,便一直由他担任领班大学士一职,直到去世。

鄂尔泰去世后,由讷亲补授保和殿大学士,内阁在请定他的班次时,得旨他为领班大学士,但讷亲自知自己资历尚浅,便请旨列为大学士末尾。可是当时的在朝大学士中,除他以外,没有其他满大学士,张廷玉虽是前朝顾命老臣,资历最深,但却是汉大学士,按照规定,无法成为领班大学士。最终处于种种考虑,乾隆帝决定折中一下,“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

三年以后,讷亲因贻误战机被斩,乾隆帝便下令由傅恒担任领班大学士一职,但傅恒的资历连讷亲都不如,却要排在张廷玉等元老前面,实在难以服众。因此,乾隆帝不得不再次想出折中方案,若是在外面行走列名,则傅恒在前;若是在内阁军机处行走列名,则张廷玉在前。乾隆帝之所以要这样折中,就是为了坚持以满大学士为领班,由此可见,当时的领班大学士选任只注重民族因素,而不看资历和年龄等。

傅恒担任领班大学士二十多年,之后,尹继善、阿桂等满人也都相继担任了领班大学士,但他们资历深厚,德高望重,是实至名归。所以,此后再也没有出现折中的方案,满人为内阁领班的制度就此一直严格执行了下去。

而其他大学士的班次排定,虽然雍正帝曾规定以补授时间的先后为准,不需要区分满汉,但这一制度却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这是因为皇帝在补授大学士后,以请旨确认班次为理由,伺机对大学士班次进行了相应调整。但这仅限于满大学士,汉大学士是没有这样的恩宠的。不过以补授时间的先后为准的规定还是令那些资历深厚的汉大学士提高了地位,这一点相比顺康时期先满后汉的原则来说,已经算有很大的进步了。

到了乾隆后期,清朝国力日渐衰落,等到嘉庆以降时,颓势更加明显了。此时,国家的各项制度和前期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大学士班次排列制度。这时,领班大学士已经不再只由满人担任,甚至蒙古旗人也可以担任这一职位。比如在嘉庆四年时,领班大学士和珅被赐自尽后,便由伊犁将军保宁补授武英殿大学士,只是保宁长期驻守伊犁,并未在京供职,但领班大学士一职却为他保留着。保宁之后,也不乏蒙古旗人担任这个职位,比如长龄、赛尚阿、倭仁等蒙古旗人都曾担任领班大学士。

清朝一直都奉行“善待蒙古”的基本国策,蒙古八旗和满人可享受同等待遇,补授同一官缺,而由蒙古旗人担任领班大学士,更是充分体现出了其文化素质大幅度的提高。比如同治时期的领班大学士倭仁,他老成端谨,学术纯正,升迁途径和汉人一样,后来又特别任命他入值上书房,担任帝师一职,由此可见,他的文化素养有多高了。

清朝大学士还兼任殿阁衔,它的殿阁衔是这样排列的:“首中和,次保和,次文华,次武英,次文渊,次东阁”。但清朝大学士的班次排列和殿阁排序却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大学士班次排列并不以殿阁顺序为准,即便有的大学士殿阁衔比较高,但他的班次排列却不一定靠前,相反也是如此。比如托津一直都是东阁大学士,但他同时也担任领班大学士一职。所以,大学士的行走班次是不以殿阁为先后的。

班次是清朝大学士日常政治生活中遵循的一种顺序原则,那它在朝中又有怎样的实际权力呢?我们先来看看明朝内阁首辅的权力,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天顺年间的内阁首辅李贤,他身居文臣之首,是其他阁臣的表率。

同时他也最受皇帝倚重,军国大事皆可参与,其权力就相当于以前的宰相一职。到了清朝时,已经不设首辅一职,改为领班大学士。这是因为皇帝认为“今天下大小事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这就说明清朝皇帝根本不允许出现像明代内阁首辅那样权责过重甚至侵犯到皇权的现象。

那么,领班大学士的权势有多少呢?第一,在领班大学士和普通大学士的品级是一样的,他所加的殿阁衔完全是由皇帝授予的,也不以班次先后为准,这和明朝内阁首辅完全不同。第二,清朝皇帝大多都勤政为国,大小事情皆要亲理,每天还要上朝听取大臣上奏,和处理折本,这样一来,内阁事权就减少了很多,领班也少了很多权力,这和明代的首辅当国又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可见,领班大学士的权势和其他大学士的权势相差无几。

而且由于领班大学士完全由满人或蒙古旗人担任,这些人相比汉族官员少了一份实力,处理政务的能力往往不如汉族官员,因而,清朝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更看重班次较低的汉大学士。比如雍正时期的张廷玉,虽然没有担任过领班大学士,却深受皇帝重用。

当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就更加接触不到朝廷政治核心了,他们只能负责日常庶务。“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如果能够以大学士的身份成为军机大臣,那此人必然是深受皇帝信任且才能出众的,但却并不是以内阁班次而论的。这也就代表,领班大学士或内阁班次较高的大学士也不一定能入军机处。

不过,虽然大学士班次的权力不大,他们的政治功用却很显著。第一,班次作为一种顺序原则,被广泛应用于朝会侍班、文稿列衔等政治生活中。第二,内阁是清朝最高法定政府,领班大学士一职也备受推崇,经常受命主持或参加一些活动,因此该职必须由满蒙旗人担任,才能彰显出满族的统治地位。由此可见,领班大学士的象征意义是非常显著的。

更多文章

  • 古代画师陈容只画龙,一幅画价值3个亿,乾隆:已达登峰造极之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欣赏,中国十大古代画,中国古代哪个画家的画最值钱

    故人们称皇上为真龙天子,各朝代皇宫的建设都以龙做主要的装饰,皇上穿的衣服也被称之为龙袍,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对龙的痴迷程度有多深。龙不仅对高官皇帝有着吸引力,对一些诗人也有着深深的吸引,历史上有很多诗词都带有龙,如杜甫在他的诗作《塔前古桧》中就写到:“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在古代还有一些古籍

  • 乾隆开仓赈粮,和珅却在粥棚前抓了一把沙子撒了进去,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上和珅赈灾在粥里撒沙子,和珅为什么在赈灾的粥里放沙子,和珅救济灾民时往粥里放沙子

    一、和珅把沙子扔进粥里的始末因为在一开始的时候,乾隆的国库里边并没有什么钱,乾隆在位的时候很能花钱,国库很快就承受不住了,在这个时候又因为天降大灾的原因,灾民遍地有很多的难民,因为饥饿的原因都想要造反,在这个时候的乾隆才开始开仓赈粮。因为信任和珅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了他,和珅却在粥棚前抓了一把沙子撒了进

  • 康熙和侍卫下象棋,半个月后看到侍卫的尸体,康熙羞愧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康熙与侍卫下棋是真是假,康熙下棋输给侍卫的人,康熙的侍卫都有哪些

    但所谓伴君如伴虎,皇帝作为九五之尊,甚至不需要言语仅凭一个细微的表情,便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在康熙晚年的一次狩猎活动中,他与一位侍卫下棋博弈,奈何侍卫棋高一筹,他竟隐隐处于劣势。旁人见状,山上有野兽出没,康熙顺坡下驴,让侍卫再次等待随后再战,却不曾想到半个月后侍卫竟活活饿死。意外夺嫡康熙皇帝继承皇

  • 乾隆70岁时写下一首诗,仅20个字,怀念自己的“试婚”宫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即为满清王朝长达200年统治的历史中最后一位盛世皇帝,在他的统治之下,清朝基业百年无虞,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一派清晏景象,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除却非凡的统治才能之外,乾隆皇帝生性多情且颇爱文学诗作,他一生作诗无数,还曾在70岁时写下一首仅20字的诗来怀念自己的“试婚”宫女,即后来被

  • 清朝衰败事出有因,嘉庆年间三件荒诞的事,足以说明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从嘉庆开始衰败,为什么嘉庆后清朝衰败,清朝衰败的事件

    大清王朝在建立伊始也是极具强盛的 ,从清军入山海关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削藩 ,收台湾,减免赋税,把一个王朝国力经营到鼎盛,包括修四库全书等等等等。老话说,盛极必衰。这是自然铁律 ,也是历史的铁律。就这样一个固若金汤的王朝最终也沦落成殖民主义手中的玩物。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大清王朝崩塌前有哪

  • 孝庄:容貌与智慧并存,培养了两位皇帝,为何得不到皇太极欢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孝庄为何嫁给皇太极,孝庄和皇太极有什么关系,孝庄与皇太极关系图

    与慈禧大不相同,孝庄的风评好得多。在她传奇的一生里,目睹过两代皇帝登上皇位,从最初不谙世事的青涩闺秀再到权倾朝野的太后,这中间的转变实在大得惊人。尽管孝庄出身名门,却只被赐予侧福晋的身份,也没有得到旁人的足够重视。要知道,作为有名的科尔沁部落的尊贵格格,又兼有难得的美貌与智慧,孝庄不被看好简直匪夷所

  • 清朝何人有武科举乡试应试资格?八旗子弟又为何不能参加武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武举考试,满清贵族能参加科举吗,清朝武状元选拔

    在清朝,武科选拔有250余年之久的历史,始于顺治元年。顺治帝在继位后没多久,便一纸诏书昭告天下:明朝时期定下的武科自此正常举行,并规定于每年的子、午、卯、酉年举办武乡试,在辰、戌、丑、末年举办武会试。京卫武学官碰到乡试的年份同样也可以参与科考。顺治二年四月,担任兵部侍郎一职的朱马喇根据规定题请开武乡

  • 清朝名称方观承:以拯救天下苍生为职责,为报帝恩倾尽一生无怨悔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方观承为乾隆时期的朝廷命官,在当时可以用这样的三句话来形容此人的品行,那便是“皇帝对其倍加赏识,士人对其交口称赞,百姓对其感恩戴德”,第一条也许但凡朝臣都能做到,但是第二条和第三条便足以看出方观承的为人品性了。纵观方观承的一生,我们不仅能在他身上学到为国奉献的精神,其为人修养、道德品性,都对我们有着

  • 她是晴川的历史原型,康熙最厌恶的儿媳妇,雍正更将她挫骨扬灰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雍正和晴川的关系,雍正晴川,雍正为什么处死晴川

    康熙两度废立太子也让夺嫡事件出现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现在“九子夺嫡”已被改编成电视剧。在这个事件中,主要是围绕太子胤禔、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为中心来展开的。八阿哥胤禩的出身并不是很好,母亲是辛者库的罪妇。他参与“九子夺嫡”之后,能与太子和四阿哥抗衡的背后势力很大程度都源自于他的妻子郭络罗氏,但此人却

  • 民国盛恩颐:上海首辆奔驰车车主,一夜输掉一条街,晚年饿死家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盛恩颐故事,盛恩颐个人简介,老梁谈盛恩颐视频

    盛恩颐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看着就像是穿了很久,衣角的锁边被磨开了,线头稀稀拉拉垂在床上,或是搭在松弛布满褶皱的皮肤上。盛恩颐的肚皮瘪着,可以看到从脖子到脸上是一层皮,松垮地贴着骨头,长时间没有吃饭的那种骨感充斥着他的身体。盛恩颐路过附近的人对这间房子指指点点,言语间的鄙夷几乎在马路对面都可以听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