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史事: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古代史事: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814 更新时间:2024/2/4 16:59:47

一、出谋划策乱世验方

春秋战国时期是天下大乱、战争不断的时期,也是各种新力量、新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各学派积极参政议政、创立各种学说的“百家争鸣”局面,但是仔细研究当时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没有提出治国的具体措施,或者有的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具备可操作性。虽然他们提出的以仁政王天下、清静无为等等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厌恶战争、反对战争的心声,但是在诸侯力争谋求统一的时代,只能以战止战,以武求统,否则是没有出路的。而真正把握当时的时局,提出针对性的、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治国措施的,恐怕非兵家和法家莫属。法家是一个成熟相对较晚的学派,它的很多思想借鉴了兵家的东西。

[var1]

先秦时期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他们都是有理论、有实践,不但有许多韬略、奇计和一套治军方法,而且大部分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他们治军治国的思想得到了君王的采纳,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成效斐然。孙武在吴国为将时,吴王曾多次跟他讨论治国和作战的方法。我们前面也提到了,吴王曾向孙子询问晋国六卿的结局问题,孙武从田制、税收、官制等方面分析了六方的情况,吴王阖闾听完以后连连称善,感悟到“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后来阖闾也曾认真实践这种“王者之道”。

吴王阖闾三年,阖闾同伍子胥、伯嚭率兵伐楚,攻破其属国舒,阖闾想要一举进攻楚国都城郢,时任将军的孙武劝阻道,人民疲弊,时机尚不成熟。阖闾九年,吴王又提出攻郑的打算,并咨询伍子胥和孙武,“你们曾经说攻打郢的时机不到,现在怎么样了呢”两人回答说“楚国大将子常非常贪婪,唐国、蔡国都有怨言。大王如果一定要攻打楚国,必须得到唐、蔡的支持。”于是吴王听取建议,利用唐国、蔡国与楚的矛盾,联合攻楚,最终楚昭王逃出都城郢。孙武的谋略为当时吴王阖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又如吴起在魏国任将时创立了武卒制,可以说是对魏国军事制度的一大贡献,大大提高了魏国军队的战斗力,从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国军队在兼并战争中所向披靡,形成独霸中原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都应该归功于吴起。除此之外,吴起在魏国期间“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为魏国的治理作出了很大贡献。职是之故,魏国在战国初年为头等诸侯国,国力强盛。后来魏国势衰,这和吴起弃魏奔楚不无关系。

[var1]

再如齐威王曾向孙膑询问如何强兵的问题,孙膑提出,富国才是强兵的根本。当时稷下学宫的大夫们对这一问题各有主张,根据历史记载,齐威王没有采纳他们所提出的“以政教”、“以散粮”、“以静”等主张,而是采纳了孙膑的富国强兵的主张,齐国的国力军力迅速发展起来,“诸侯东向朝齐”。时人将齐国与西方的秦国等量齐观,号东西二霸。

《尉缭子》在分析战国相攻、互相兼并的复杂形势时提出,“伐国必因其变,示之财以观其病,上乖下离,若此之类,是伐之因也。”《史记》中关于尉缭的材料也正与这一策略相呼应。据《战国策·赵策四》“秦使王剪攻赵”篇和《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书的记载,在尉缭献计后不久,赵王的宠臣郭开便接受了秦国的贿赂,向赵王进谗言杀害了多次击败秦军的大将李牧,从而导致了赵国军队的覆灭和邯郸的陷落。这也从侧面证实了秦王采用了尉缭的计策,收买六国重臣,大肆进行离间活动,使六国无法联合抗秦。尉缭的策略对秦统一六国起了很大作用。

二、开疆拓土局部统一

春秋初期见于《左传》等史籍记载的大小诸侯国大约有一百四十余个,其中大多面积狭窄、人口稀少。随着争霸和兼并战争的加剧,原本分散、独立的区域逐渐连成一片,到战国时期,真正具有相当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大中型国家仅剩下七个。这种局部性的统一使人民的基本生活相对有所保障,社会也相对安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并且为秦国最终实现基本统一奠定了基础。

[var1]

在诸侯国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兵家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孙子在吴国为将期间“西破强楚,入郑,北威齐晋,显名诸侯”,清人孙星衍说,“孙子为吴将兵,以三万破楚二十万,入郑威齐晋之功归之子青,故《春秋传》不载其名,盖功成不受宫”。

吴起在魏国为将时,公元前409年,率军攻陷秦军占据的大荔国王城,进而夺取了位于黄河西岸的蒲阪关。此关扼守东西交通要道,向东控制黄河古渡口,向西渡过洛水即为八百里秦川,可直达秦国腹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后吴起又攻占了元里、洛阴、合阳,并分别筑城。至此,魏已全部夺占了河西之地,并在新开辟的疆土上建立了西河郡,魏国的西线边界大大扩张。

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6年,吴起又参加了魏文侯灭中山国的战争。公元前年,吴起率军伐齐,一直打到齐国的灵丘。据载,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使魏国“辟地四面,拓地千里”,成为中原强国。他到楚国后,在楚国推行变法,楚国国力渐强,公元前年,楚国伐魏救赵,大胜魏国,“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一直攻到黄河两岸。与此同时,吴起“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进一步开拓了楚国的疆域。

[var1]

孙膑在齐国为军师,为齐威王在军事和外交策略上出谋划策,在齐魏桂陵之战中采取“围魏救赵”、“批亢捣虚”的方针,大败魏将庞涓在齐魏马陵之战中利用韩魏的矛盾,“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减灶诱敌,再败魏军。通过这两次战争,齐国解除了周边韩、赵、魏的威胁,夺取了中原霸权,战国的战略格局由此改变,魏国失去了昔日的首强和中原霸主地位,由此衰落,而齐国再度崛起为东方大国。

春秋战国虽然是分裂动荡的时代,但是局部的统一始终存在。在魏对中北部的统一、楚对南部的统一和齐对东部的统一中,先秦兵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也是吸取了兵家的经验,秦国后来一直推行的重视耕战、奖励军功、严格赏罚等政策都深受兵家思想的影响,为秦对西部的局部统一和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万流归宗天下一统

先秦诸子学派的划分固然有思想观念上的根据,但学术的传播和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所谓的学派往往都是后人的分类,没有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至少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更好地治理国家。于是,一些思想家也兼收并蓄,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出现了综合的趋势。

[var1]

各国的国君对治国的策略也更加务实,认识到单靠仁义难以实现军事上的胜利,单靠严刑酷法也难以安抚百姓,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施用不同的方法,综合使用各种思想的有利之处进行统治。所以,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兵家,都不可能以最初的形态和内容成为某个国家单一的治国思想,而必然是互相补充,融为一体,成为治国思想的一部分,只不过有时候统治者或者后代研究者以其中的一种思想为标榜,让人误以为统治者只是采取了一家学派的思想。

历史证明,只有治理思想兼容并蓄,国家才能强大,仅尊一家而排斥其他思想的统治必然短命。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存在误读。早有学者指出,这与历史不相符。“从许多资料都可看出,在孙膑罢黔百家以后,各种思想学派并未完全被禁止。武帝始终奉行的是尊儒术、重法制、兼用百家学说的治国思想,即使到了宣帝时期,仍然奉行的是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思想,直到元帝上台之后,才真正的贯彻了独尊儒术的“纯任德教”的治国方略,西汉王朝也逐渐开始衰弱。

[var1]

总结

在学术思想极为繁荣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在为如何治国出谋划策,国君也需要博采众长,找到一条适合国家发展并最终实现统一的道路。兵家本身就有着兼容性、务实性的特征,这也是兵家思想在为国君提供借鉴方面的优势所在。兵家的辩证性思维使得他们充分考虑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关系,不会走向极端或者偏颇,既慎战又备战,既爱兵又反对溺爱,既严明法纪又讲究人文关怀兵家的全局性思维又会让他们总是把管理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来对待,全面考虑到各种要素,文治和武备都要兼顾。

兵家总是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中国的治理思想中不是没有兵家思想,而是处处闪耀着兵家思想的光芒。“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真正完美的融合是合为一体而不露痕迹,兵家思想同其他学派的思想一道,为春秋战国走向统一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融入到民族性格的血液之中。

更多文章

  • 造成“三星堆文明”所在古蜀国的终结者居然是战国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星堆背后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是古蜀文明之源吗,从三星堆看古蜀国的辉煌

    [var1]而三星堆文明之所以如此悬疑难定的症结主要有两点,一则就在于出土文物之奇,无论是制造工艺和材料,完全不像是一个比五千年还久远,相对非常闭塞偏僻文明所能做到的。其次就是出土文物之多,但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文字的镌刻,一般来讲发达的文明都会拥有文字记载,哪怕是像华夏文明周边的民族那样直接假借汉文

  • 战国老伙计们相爱相杀数百年,最后成败得失转头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最后结局是什么,战国时期的恩怨情仇,战国真正转折点

    [var1]后来魏国向西开发了河西之土,又往东拓展了河南之地,拥有了大量肥沃的土地和充沛的水资源,老魏又地处天下之中心,交通之枢纽,四通八达,人才济济,魏国一时间成为战国第一强国,与齐、秦同时开战,长时间没让任何一国占他多少便宜,可魏的衰败在于人才的大量流失,战国时代人才输出量最大的也是魏国,再则就

  • 绝代战神白起军功到底有多大?才使得他骄狂到目无秦王自寻绝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白起军事能力有多强,白起秦王对话完整版,白起最强战斗力

    白起是陕西郿县人(五百年后东汉董卓董太师在此建巨堡郿坞,号为万岁坞,意图造反),他极善用兵,是秦昭襄王最倚重的臣子。昭襄王十三年,白起作为左庶长(副防长),攻下韩国新城。第二年,白起又在伊阙关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人,天下诸侯无不震恐。白起因此而被提拔为国尉(防长)。同年,白起率军渡河突袭了韩

  • 荆轲刺杀秦王功败垂成,败在他不是一条英雄好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荆轲受谁的指使去刺杀秦王,荆轲刺杀秦王为什么没成功,荆轲为啥要刺杀秦王

    荆轲祖籍在齐国,后来迁居卫国,原为庆氏,流落到燕国之后,改姓为荆,因好为人打抱不平,远近都畏惧他的勇武,因而被燕人称之为荆卿。荆轲喜欢读书和击剑,曾经毛遂自荐于卫元君,但是卫君不肯用他。荆轲就跑到了魏国榆次,与当时著名的剑客盖聂讨论剑术,结果盖聂发怒要拔剑与他比试,荆轲就赶紧跑了,这足以说明喜欢击剑

  • 为何商鞅恩重于国却遭受极刑?不懂急流勇退,恩主也是苦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卫鞅的理念让秦孝公看到了一个让秦国变强的机遇,于是他大力支持商鞅,甚至在太子犯法的时候也站在商鞅这边,处罚了太子的老师。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同时也稳定了秦国的统治。然而为秦国崛起付出汗马功劳的商鞅,却在晚年遭到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顿时化为乌有,即使是死后仍骂声不绝。[

  • 一言不合,朱元璋要废黜孟子的地位,大臣抬棺上朝评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对孟子看法,朱元璋和孟子的关系,朱元璋怎么评价孟子的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算是非常有个性的皇帝。他出身穷苦,凡事率性而为,杀伐决断让人恐怖。洪武二年时,他就与儒家叫上板。朱元璋认为,孔庙的祭祀活动,就在曲阜一带举行即可,完全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大动干戈,弄得全天下都有孔庙,让全天下都膜拜。自从儒家学说兴起以来,也曾有过波折,但这种话从皇帝口中说出还是第一

  • 赵武灵王造就强武赵国,长平之战后依旧将星璀璨硬抗暴秦四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武灵王能灭掉秦国吗,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军力,赵武灵王对赵国的影响

    魏惠王的胆大行为,果然招致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的猛烈恶果,魏国没多久就在东西两线先后与强齐、暴秦开战,被齐将孙膑、秦将公孙衍(魏人)凶狠地吊打,致使国力大衰,赵武灵王趁几大强国撕咬,迅速整理国政,强行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火箭般地崛起。[var1]到武灵王三年,赵雍见赵群臣再三请封,天下六国

  • 屈原作《离骚》很大程度上竟是对“忽悠大师”张仪的无限愤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屈原离骚的深度解析,屈原与张仪,屈原和张仪之间的故事

    [var1]张仪是魏国人,和苏秦同为鬼谷子弟子,而权掌六国相印的苏秦曾自认才干不如张仪。张仪学成之后,首先跑到楚国令尹府(相府)做宾客,没多久相府中遗失了一块名贵的玉璧,相府门人都怀疑是张仪偷窃的,并议论说:“张仪贫困必定是他偷取的。”于是就把张仪捆绑了起来,并用铁鞭打了数百鞭,可张仪始终没有承认,

  • 再让此人多活二十年,秦国就算有三个商鞅十个白起也难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商鞅白起,白起和商鞅是一个级别的吗,商鞅白起哪个功劳大

    战国时赵肃侯赵语十七年,赵国在北方边境带头修筑长城。十八年,齐、魏两国联合侵犯赵国,赵国精锐兵马大多都在北面防御胡人,赵肃侯为了击退齐、魏联军,将漳河之水引向敌军,于是齐、魏大败而去。[var1]二十四年,让群雄忌惮的赵肃侯去世,天下诸侯各自都派出精锐大军,以吊丧为名立马开向赵国。赵肃侯世子赵雍在这

  • 为何一代“无冕侠王”信陵君非要纵酒荒淫了断残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信陵君真实的下场,信陵君之死原因,历史上的信陵君有多厉害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历代秦王都以东进统一作为秦国发展的终极目标,秦军自函谷关一出,孱弱的东周立马丢失了九鼎,魏国也丧失了肥沃的河西之地,首当其冲的韩国迁都新郑,四战之邦赵国的三十万精壮青年居然在长平被全部坑杀,楚国怀王被诳入秦国客死咸阳,地处远东的燕齐两国也被离间而相互撕咬,两败俱伤。天下诸侯几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