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后、武则天结局都不好,为何慈禧稳固统治半个世纪,还得到善终

吕后、武则天结局都不好,为何慈禧稳固统治半个世纪,还得到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192 更新时间:2024/1/21 2:03:31

说起来,这三个女人主政的时候,社会最动荡不安的就是慈禧。慈禧经历的磨难实在是太多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俄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此外还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回民起义、阿古柏叛乱等等。而且,当时全国有识之士,还对慈禧太后口诛笔伐。可就算这样,慈禧太后的位置却是最稳固的。

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慈禧和吕后、武则天比较,她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吕后和武则天在掌控权力的过程中,和慈禧太后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武则天和吕后都试图改变权力的现状。当她们试图改变权力现状的时候,必然就挑起了巨大的矛盾。

吕后试图把刘家的权力,转移到吕家。

其实,吕后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夺取刘家的天下,她只是不满意刘邦宠幸戚夫人,并且试图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所以等到刘邦去世,吕后掌权的时候,吕后便报复,极力打击戚夫人。这又引起刘邦的其他儿子心里不满。于是,吕后又杀掉了不少刘邦的儿子,这就形成了一种冤冤相报的状态。

这种冤冤相报,虽然增加了刘家宗族的恐惧,同时也增加了吕后本人以及她宗族的恐惧。吕后为了确保安定,所以才把军队掌控起来,希望用军队给自己壮胆。后来吕后去世的时候,她谆谆告诫她的侄儿们,一定要掌控权力。如果不掌控权力的话,很容易就会被杀掉。

尽管吕后是因为恐惧,才改变了权力的现状。但是吕后确实改变了权力现状,所以才造成了刘邦的儿孙们,以及大臣们的不安。因此,刘邦的儿孙们和大臣们才会发动政变反击,吕后和她的家族才会结局那么惨。

武则天也是改变了唐朝的权力现状的人。

本来,武则天在李治当皇帝的时候,就掌控了权力。朝廷中的各种事情,都是由武则天来处理,大家也习惯了“二圣临朝”的局面。不过武则天并没有改变权力现状,所以她没有遭遇太大的反抗。

后来,她却夺了她儿子的江山,这就改变权力现状了。那么,武则天为何又要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方面,武则天觉得她儿子做事情总是让她不满意。另一方面,她的儿子也试图把她权力夺过去。儿子一上台,就安排自己岳父当宰相。武则天批评他用人草率,但是他却说,他就算把江山都给了他岳父,他也愿意。武则天一怒之下,干脆废掉儿子,由此改变了权力现状。

吕后因为恐惧改变权力现状,武则天因为不满改变权力现状。但不管出发点是什么,两人都改变了,因此就引发了权力的动荡不安。

慈禧不一样,慈禧虽然发动了辛酉政变,打败顾命八大臣。但是她并没有在朝廷中一枝独大。她和朝廷中的大臣以及皇室成员们,其实是共享权力的,比如她和慈安共享权力,和恭亲王共享权力。这一点,就使得慈禧并没有太结仇。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慈禧可以和别人共享权力呢?

事实上,道理很简单,因为慈禧是不用慌张的。皇帝是她的儿子,而且这个皇帝还是小皇帝,不可能发声。因此,慈禧的声音,就是皇帝的声音。慈禧就代表皇帝。这是慈禧得天独厚的优势,吕后和武则天都没有这样的优势。

吕后执政的时候,她的儿子刘盈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别看刘盈软弱,他也是有权力欲望的人,也是想发挥自己作用的。他上台后,曾经批评曹参,说曹参不干事。其实就是希望曹参能够帮助自己,从吕后那里夺回权力。

除了刘盈以外,刘邦还有其他儿子,他们对吕后掌权这一点更加不满,都有点蠢蠢欲动。吕后面对了那么多的威胁,所以她恐慌,要改变权力现状。

武则天的权力也是不稳定的。因为武则天也有成年儿子,儿子也在向她夺权。

有成年儿子当皇帝,皇帝身边必然有一帮兄弟,必然是一个势力集团。这个势力集团必然要利用皇帝发挥作用,所以他们必然要和吕后、武则天发生矛盾。

可以说,吕后与武则天要是也与大家分享权力的话,那么她们就意味着失去权力。

慈禧的儿子皇帝是未成年人。同时,咸丰皇帝只有载淳这么一个儿子。哪怕载淳是一个小孩儿,也没有人能够与他争夺。所以,慈禧是能够从容不迫的。

慈禧的权力,还有一点比吕后与武则天更稳固的地方,恰恰在于慈禧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慈禧处在这样一个年代,有什么好处呢?

一方面,这使得慈禧成为朝廷的一个主心骨。无论如何?朝廷是需要一个主心骨的。没有这样的主心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就没人拿主意。所以,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清朝皇室,都不是那么迫切地想要推翻慈禧。毕竟自己上台,也不一定做得比慈禧更好。

另一方面,慈禧充分利用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培养自己的势力集团。

吕后终其一生,都没有培养出自己强劲的势力集团。包括陈平周勃这些人并不是吕后的人。真正属于吕后的人,只有吕产吕禄这些人。但这些人本身并没有什么本事,只是一群草包。武则天也一样,包括狄仁杰,都不是真心拥护武则天。

慈禧另辟蹊径。她充分信任汉人大臣,而汉人大臣不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因为是被慈禧提拔起来的,因此对慈禧非常拥护。这样,慈禧轻而易举就换了一帮大臣。这一帮大臣对慈禧当然是极力拥戴的。

比如,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虽然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曾经签过“东南互保”,但是他们其实一直都拥护慈禧,并没有借机推翻慈禧统治。

总之,慈禧的权力和地位之所以比吕后和武则天更稳固,除了她自己所处的客观条件以外,与她更加成熟稳健的政治手腕,也是分不开的。慈禧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罪人,但是她能稳固统治半个世纪,其政治手段,显然是相当高明的。

更多文章

  • 李治为什么废掉王皇后,王皇后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哪些偏差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治为什么要废掉王皇后,王皇后和李治的关系,历史上李治的王皇后是怎样的人

    说起来,李隆基的王皇后之所以惨,与李隆基这个人本身薄情寡义有很大关系。李隆基确实是比较薄情寡义的,王皇后和他是患难夫妻,当年他落难的时候,一直都是王皇后在照顾着他。有一次他过生日,穷得家里连一顿汤饼都没得吃。还是王皇后的父亲,把自己的衣服拿出去当了,才换了些面粉,回来做汤饼吃。可见,他们在患难之中建

  • 唐朝近乎没有存在感的唐代宗,为何能在《旧唐书》中获得高度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代宗深度解析,唐代宗怎么除掉李辅国,唐玄宗使唐朝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曾经在长安城内,诗人胡姬舞剑助兴,南来北往各国来服。那真的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也是在世界上最应该有有怀念感的时代。不过可惜的是,这个王朝最终毁于安史之乱,并且从此以后一直在走下坡路,无可挽回。面对这种无可奈何的楼塌现象,其实有一个人就处在这个关键点,并且也曾经想要力挽狂澜,这个人就是唐代宗。这位君主

  • 隋炀帝申请的“天子死法”是什么,为何杀他的人却不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隋炀帝是怎样死的,历史上隋炀帝之死,关于隋炀帝死的记载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虽然他有美资仪,且文武双全,但按封建王朝的“嫡长子传位制”,他是没有资格做皇帝的。不过,杨广并不甘于做做富贵王爷,所以他处心积虑争夺太子之位。太子杨勇性格宽厚仁和,且很有才学。可是他却因为喜好声色不被独孤皇后待见。同时又因生活奢侈,受到隋文帝谴责。杨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 美男费尽心思讨好武则天,却因口臭遭拒,愤而写下一诗成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写的最霸气的诗,武则天最动心的诗,武则天最美20首诗

    论说这仪表堂堂,倒是有不少的男儿符合此项,倘若再加上个才华横溢,能够达标的男孩子便也就少了许多。当时,聚集在文学馆和崇文馆中的才子文人可谓是数不胜数,其中病有这么一位男子,不仅生得仪表堂堂,而且身材十分的高大,加上本身也很有学问,为此在当时相当受武周皇帝的喜欢。 此人名为宋之问。宋之问倒是个有心思

  • 真实的杨贵妃到底有多胖?网友:六宫粉黛无颜色,体重出乎意料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贵妃有多胖图片,历史上杨贵妃到底胖不胖,杨贵妃最胖的时候有多胖

    杨玉环之美貌,由古至今,代代人为之传诵。那究竟是个如何美丽的女子呢?人们说她是个肥胖之人,契合了盛唐的审美,放在现如今的社会,定是极为普通的女子;也有人说,她只是个体态略微丰腴的美人罢了,倒也不至于是“肥胖”。世人对于她的美,倒是颇有论断,却又是极为不统一的言论,尤其是对于她的体重,更是各执一词。

  • 不同于大家印象中懦弱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李治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上的李治懦弱还是深沉,李治简历个人资料,李治是如何给后世留下仁慈的印象

    在盛唐、中唐直至宋元时期,武周一朝都被视为是大唐的“伪朝”,被冠以“武氏之乱”的恶称。后世诸多学者认为武则天之所以能够一手遮天并成为“乱政”一时的女皇,唐高宗李治有着一大半责任,甚至有些人将此“祸端”归结于唐太宗李世民身上,认为这是他执政所留下的污点。事实上,纵观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两千年,无论是唐高宗

  • 河南洛阳发现隋唐粮仓,仓内粮食保存千年而不腐,还能发芽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的粮仓,是当时隋朝最大的粮食储存基地。它长约612米,宽约710米,总面积高达43万平方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隋文帝末年的时候,这里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上下超过60年的时间。到了唐朝天宝八年的时候,含嘉仓储存的粮食就超过了5百万石,这样的一个粮仓,简直就是百姓幸

  • 绯闻不断的唐朝女诗人,在一段感情终结后,淡然写下这首朦胧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代才女最惊艳的诗,唐朝四大才女之诗,真正的唐朝爱情诗

    唐朝之所以出现繁荣的诗歌文化,不仅因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这些顶级文人,将诗歌推向了巅峰,更是因为写诗作诗的风气浓厚。正是有了庞大的群众基础,才会诞生金字塔尖的风流人物。在当时,写诗不再是文人雅士的专利,就连贩夫走卒,僧人道士也能随口吟诵,甚至于诗人中还有一个女道士。女性能写诗,

  • 非著名的唐朝诗人,写出最爱国的诗篇,慷慨豪情力压各大名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的爱国诗人有哪些,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不同时期的唐朝诗人的爱国情感

    在唐朝,出现过许多个性十足的诗人,也留下了许多热情洋溢的爱国诗句。比如李白在《塞下曲六首》中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又比如王维在《少年行四首》中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杜甫的爱国诗篇就更多了,他一听说安史之乱的平定,便“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小珏看来,这些大名人的诗

  • 李渊起兵全靠儿子吗?将他的四子名字连起来就知道其中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渊起兵时的人物关系,李渊是从哪里起兵的,李渊起兵有谁参与

    晋阳宫的副宫监是后来的大唐第一位宰相裴寂,正宫监则是时任太原留守也就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当时属上下级的两人关系亲厚,时常一起饮酒对弈,通宵达旦。直到一次,裴寂在酒桌上将李渊灌醉,私自安排晋阳宫的两名女子陪李渊过夜,次日告知已然触犯死罪的李渊,李世民已经秘密积攒兵马。由此,被赶鸭子上架的李渊只好起兵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