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古代冷兵器时代,行军打仗讲究的是勇猛、冲锋,这话不论是搁在古代还是近代都非常有顺服力。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在三国时代,三三位知名的人物,在其死前各自留下的一名武将,后来都分别成为了魏蜀吴三国的支柱,而这三位知名人物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飞将吕布、武圣关羽和智勇双全的周瑜。
在东汉末年、三国早期的时候,吕布、关羽、周瑜这三人,无论是其勇猛还是其谋略,都堪称当世一杰。虽说这三人也因各种原因含恨去世,但他们在死前各自留下的一名将领,则在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三国增添了浓浓的一笔。下面,就来看一下这三位将领,到底是哪三位?
其一:吕布所留下之名将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曹魏的“五子良将”。在其年轻时,曾曾经做过郡吏,后因其武力过人,被并州刺史丁原召为从事,并派他带兵到京城。而此时的吕布则是丁原的义子,二人同在一屋檐下,生活上自然会有许多的交集。
后吕布因一匹赤兔马而弑杀义夫丁原,转投奸臣董卓而去,张辽因敬重吕布勇猛便自此追随。在这之后,吕布又因一名绝世美女貂蝉,而“改邪归正”手刃了奸臣董卓,效忠汉室,此时的张辽也依然在列。但可惜的是,司徒王允将一手好牌打烂了,导致董卓旧将反叛,吕布抵挡不住只好逃亡。
在跟随吕布流亡的途中,张辽为其四处征战,然而吕布虽然是当世顶尖武将,但绝非一个好老板。在赚取刘备驻守的徐州后,不思进取,反而终日痴迷于儿女情长的温柔帐中,最终惨败。公元198年,曹操在下邳大败吕布,并将之俘虏缢杀,而吕布麾下的大将张辽,则因关羽的人情面子,曹操并没有将其杀害,反而放他走。最终,张辽投靠了曹操,随曹操四处征讨,战功累累,成为五子良将第一。魏吴合肥一战,张辽成为不可替代的顶梁柱,以七千之众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威震江东。
其二:关羽所留下之名将关兴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关兴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关羽的次子,关兴的武力自然不差,是一位能够上战场英勇杀敌的猛将。《三国志》记载:弱冠时就官至侍中、中监军。
作为武圣的儿子,听闻父亲被东吴所杀害,内心自然是要血仇血报。跟随皇叔刘备与义兄张苞一同作为伐吴先锋,率兵出征。后在一次交战中,遇到杀父仇人潘璋,正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对逃跑的潘璋紧追不舍,最终在一民房内将其斩杀,夺回了父亲的青龙偃月刀。在这之后,关兴又跟随诸葛亮进行北伐,成为北伐曹魏的主将之一,杀董禧、斩越吉,先后立下了不少战功。由此可见,在后期的蜀国,关兴具有顶梁柱的作用。
其三:周瑜所留下之名将吕蒙
吕蒙,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但作为名将,他的武力却不如吕布那般无敌,也不如关羽那般蔑视天下群雄,更不如张辽了。在演义中,似乎不曾见吕蒙和其他武将单挑过,但既然作为东吴大都督,必有其过人之处。
和周瑜相比,吕蒙并不能算作一位出色的儒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东吴给人的印象就是儒将甚多,且文武兼备。其早先的时候追随孙策,以胆气闻名,后因公累封别部司马。在魏吴逍遥津大战时,若不是他奋力抵抗张辽军的追击,恐怕孙权早已成为了魏国的阶下囚。
周瑜在磨刀霍霍准备袭取西川的时候病逝了,此时的吴国大都督一职则出现了空缺,原本吕蒙是最有声望继任这一职位的,但运筹帷幄的周瑜在临死前自知此时的吕蒙还不足以担当此等重任,便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周瑜之所以做,就是让吕蒙再多些磨练和学习的机会。
而吕蒙也不负众望,在鲁肃和孙权的调教下,由之前血气方刚的武将转变为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儒将。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后世还衍生了与其有关的成语,大家所熟知的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鲁肃死后不久,吕蒙发现关羽有对外扩张的野心,虽说当时的吴蜀二国尚处于联盟阶段,但两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之情,却有永久的利益之争。为此,在关羽率军北伐曹魏的时候,吕蒙采取智取的方式,最终上演了一出“白衣渡江”,几乎不费什么兵马,便轻松拿下了荆州等地。
结语:吕布、关羽、周瑜这三人,在当时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将,生前对三国的历史走向影响极大,死后各自留下的一将,同样是对三国历史影响巨大。